從禁銀到銀本位:《白銀帝國》選摘(2)

2018-09-30 05:10

? 人氣

十五世紀初明代政府終於放棄大明寶鈔,承認白銀的地位,稅收也用白銀支付。白銀終於成為主角,日本、美洲白銀大量流入,萬曆年間明代也大開銀礦。學者強調,明代這一期間的「煉銀熱」趨勢與世界同步,日本、德國當時也是如此。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時的明人筆記裡記載了對於鈔票和白銀截然不同的高下評價,「宋、元用鈔,尤極不便:雨浥鼠嚙即成烏有;懷中橐底,皆致磨滅;人惟日日作守鈔奴耳。夫銀錢之所以便者,水火不毀,蟲鼠不侵,流轉萬端,復歸本質。蓋百貨交易,低昂淆亂,必得一至無用者,衡於其間,而後流通不息。此聖人操世之大術也」。

除了禁白銀,明代也鎖國,甚至禁耕沿海土地,明太祖朱元璋曾經號令「寸板不許下海」。白銀禁不住,禁海也未必守得住。十五世紀明代宦官鄭和七次下西洋在歷史上耳熟能詳,民間更是風行走私,對外交流貿易的民間潛流一直存在。中國和歐洲、美洲的貿易關係也在十六世紀締結,從此延續百年。

從後代來看,太祖的禁令近乎空文,無論是針對白銀還是出海。這二者其實存在邏輯關係:白銀地位在明朝得以鞏固,進而成為明清的價值標準,離不開海外白銀的巨量流入,而對外貿易也助長了這一趨勢。經濟學家全漢昇對古代白銀有很多研究,其研究也得到國際同行的認可,他將白銀放在中國歷史中對比,唐末至北宋中葉是錢幣使用最高潮,而到了明朝中葉,白銀逐步得到認可,尤其是從政府收入可以看出銀錢比例變遷,其結論是自宋至明,政府收入中錢數越來越少,銀數則越來越多,印證「用銀而廢錢」的趨勢。

中國貧銀,產銀不多,明代白銀貨幣從何而來?一個公認的決定性原因就是十六世紀以來的白銀流入,正如魏源所言,「而不知自昔中國之銀,大半來於外洋。外洋之用銀幣,亦先於中國。何者?宋明以前,銀不為幣」。

中國自產白銀集中在雲南,宋代《天工開物》就有記載,「凡銀中國說出……然合八省所生。不敵雲南之半」。正因如此,有日本學者認為明代天順(一四五七至一四四六年)之後的白銀主要是雲南白銀,隆萬(隆慶一五六七至一五七二年,萬曆一五七三至一六一九年)之後,多來自海外,呂宋(菲律賓島嶼)為主。除了明代產銀之外,實際上明前數代尤其宋代產銀量也不小,遠多於明代。學者宋菱菱估計,南宋時期每年流入國庫的金銀量高達三百萬兩,學者綜合各方估計,認為宋代末期白銀總量約為一億至一.五億兩。不過這些白銀並沒有都留在中國,元代用鈔,嚴禁用銀,而西域各國傳統用銀,其價格遠高於中國,因此中國白銀在元代大量經由絲綢之路外流至西域各國。據日本學者愛宕松男估計,元代中國流失白銀高達九千萬兩。若如此,宋末白銀留存到明代的數量恐怕只有三千萬兩。即便如此,這一數量也高於明代自身產銀量,後者估計為一千五百萬至兩千五百萬兩。兩者合計,明代本土白銀約為五千萬兩。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