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男觀點:「抗中保臺」發生質變,賴清德遺患無窮

2023-10-25 06:50

? 人氣

「抗中保台」從競選神器一變成了施政神器。圖為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陳昱凱攝)

「抗中保台」從競選神器一變成了施政神器。圖為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陳昱凱攝)

在2019年,藉由香港事件的發生,民進黨拋出「今日香港明日臺灣」的議題,在鋪天蓋地的強力渲染下,臺灣社會快速出現了一種特殊的不安、恐懼和憤怒感。如何讓臺灣人應對這種情緒呢?民進黨強調「抗中保臺」是唯一手段,和平已不可能,抗爭才有出路。這兩個議題,前者是問題後者是答案。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事後證明這是一次極其有效的政治操作。人們在恐懼和憤怒的狀態下最難理性思考,也最容易衍生出敵對和仇視的情緒。在這些情緒組合的威力加持下,蔡英文2020大選取得空前勝利如願獲得連任。

最初的「抗中保臺」是針對2020大選,但由於這個議題操作的太過成功,政治影響力太大,民進黨希望「抗中保臺」可以在選後繼續發揮作用。於是四年來民進黨不斷給「抗中保臺」添加許多新的內容,頗有包山包海的趨勢,幾乎任何問題都能以「抗中保臺」的角度來發揮。「抗中保臺」從選舉神器成為了民進黨的「施政神器」。

20231010-總統蔡英文10日出席「112年國慶酒會」。(柯承惠攝)
蔡英文當選後,民進黨不斷給「抗中保臺」添加許多新的內容,頗有包山包海的趨勢,幾乎任何問題都能以「抗中保臺」的角度來發揮。(資料照,柯承惠攝)

時間如流水,臺灣再次進入大選週期。隨著香港局勢穩定,中美博弈加劇,特別是民進黨充滿爭議的施政,都讓「抗中保臺」出現了新的變化,「抗」「中」「保」「臺」每個字都有了新的含義,它們也註定將對本次大選產生新的影響。

抗中保臺之「抗」

近期YouTuber錫蘭對臺灣媒體的批評引起不小的波瀾,其中錫蘭指出臺灣社會對中國大陸人存在「隱形的偏見」「刻板認知」。從「426」到「支那豬」、「支那狗」,臺灣網路中對大陸的仇視和歧視性言論不僅大幅增加而且日益偏激。特別的是,臺灣社會對這種現象似乎已經習以為常。兩岸之間發生任何事情,現在的臺灣社會普遍會陷入「隱形的偏見」而不自知和不自拔,理性看待大陸會成為另類和異類,遑論善意。很多從大陸回來的臺灣人幾乎不敢對大陸有任何正面評論,因為多數情況是被排擠和嘲笑,甚至遭遇網暴。

從李登輝時期到馬英九時期,臺灣社會的「仇中」情緒雖然在逐漸增加但一度是小範圍存在,只有在民進黨執政特別是蔡英文兩個任期內才快速形成大範圍「仇中」,並且愈演愈烈。事實說明在民進黨的「抗」中策略中,疊加升級對中的「敵視和仇恨」是極為重要的一環。

20231014-前總統馬英九出席「侯友宜總統暨立委新北市競選總部成立大會」。(蔡親傑攝)
從李登輝時期到馬英九時期,臺灣社會的「仇中」情緒雖然在逐漸增加但一度是小範圍存在,只有在民進黨執政特別是蔡英文兩個任期內才快速形成大範圍「仇中」,並且愈演愈烈。(資料照,蔡親傑攝)

短短三年多時間裏,掌握龐大行政與媒體資源的民進黨全力培養臺灣社會「抗」中的氛圍,政治效果十分明顯。當臺灣社會越敵視大陸,就越會認同民進黨各種「抗」中的政治操作,即使民進黨把毫不相干的議題納入「抗」中,依然可以得到支持。

臺灣本就是一個存在嚴重政治對立和鬥爭的社會,政治敏感度極高,任何事情幾乎都能和政治掛鉤,民進黨充分利用這種心理和氛圍,開始將「抗」中進行無限拓展,把一切內政問題都開始和「中國」作出千奇百怪的聯結,一次次撩撥著臺灣社會「抗」中的情緒。如果問題無法通過正常的政治流程解決政爭的話,那麼只要關聯到「抗」中就會化險為夷。

民進黨找到了施政「密碼」。

停電、快篩短缺、高端爭議、萊豬公投、論文事件,綠能爭議、巴西蛋、大陸禁售臺灣農漁產品等,雖然施政問題層出不窮,但民進黨卻是關關難過關關過。化解這些問題的手段無一例外都聯結到「抗」中。執政問題越多「抗」中就越頻繁,只要民進黨需要,阿貓阿狗的事情也能牽拖到「中國打壓迫害」。一旦「抗」的情緒被掀起,「仇民進黨」很快被「仇中」取代,問題的焦點也迅速轉移,在臺灣社會本能的放棄或弱化指責後,民進黨實現了完美卸責。

食髓知味的民進黨通過這種方式強勢掌握了多數議題的主動權和主導權,持續擴大鞏固利益收穫面。

民進黨操作的「抗」,本質是一種情緒轉移、替換或壓制,用一種情緒包裹掩蓋另一種情緒。民進黨培養了臺灣社會對大陸持續的恐慌、敵視和仇恨,然後又嫺熟的利用這種情緒不斷代替對其施政不滿所產生的情緒,屢試不爽。臺灣社會對大陸越來越敵視,理性認知越來越少,善意更是如同風中之燭,微弱而脆弱。

這裏要強調國民黨處境的尷尬。

從國共內戰延續到兩岸分治,敗走臺灣的中國國民黨對中國共產黨本來就抱有著某種抵觸心理,這導致在「抗」中的概念裏,國民黨和民進黨有一定範圍的重疊性。民進黨操作抗中,國民黨既不能夠反對「抗」中,更不能提出友中,甚至連「九二共識」也變得形同親中。

20231011-專訪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柯承惠攝)
夏立言(見圖_說國民黨不是「統一和親中」的政黨,這反映出國民黨長期自我定位的矛盾,已經嚴重到了自我否定的階段。(資料照,柯承惠攝)

夏立言說國民黨不是「統一和親中」的政黨,這反映出國民黨長期自我定位的矛盾,已經嚴重到了自我否定的階段。民進黨操作「只能仇恨大陸不能善待大陸」,國民黨只能無奈跟隨。民進黨的「抗」中架構牢牢鉗制住了國民黨的發揮空間,以至於面對蔡英文執政的破綻百出,國民黨反擊的力道不僅孱弱不堪,甚至導致自己深陷危機。

抗中保臺之「中」

蔡英文順利連任,全面掌權的民進黨快速推進實質台獨,但過程充滿變數。除了中國大陸的遏制之外,對台獨產生最直接遏制力的反而是「中華民國」。因為中華民國的憲法本身就是「一中憲法」和「統一憲法」,當蔡英文及其官員宣誓效忠中華民國的時候,他們念出的每一句話都衝擊著民進黨的台獨理念。「攘外必先安內」,如果民進黨要想在台獨的路上走遠一些,它不是首先和中國大陸發生直接衝突,而是要先消滅中華民國。

所以臺灣人發現在過去的三年裏,蔡英文和賴清德越來越不願意提到「中華民國」,蔡、賴的發言頻繁用「臺灣」取代中華民國,刻意在口語的表述上弱化中華民國的概念。即使在雙十國慶,提及「中華民國」的次數也遠遠少於臺灣。中美戰略博弈增加了民進黨在國際空間曝光的機會,但是民進黨沒有把這個機會用來展示中華民國,而是不斷的展示台獨的理念。雖然做著中華民國的總統和高官,但心中早已沒有中華民國的位置。

賴清德強調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刻意把二者的歷史關係割裂開,之後又把中華民國在大陸與在臺灣的歷史割裂開,這其實就是肢解中華民國的步驟,目的是為「臺灣國」架構一個並不存在的歷史依據。賴提到「臺灣已經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臺灣沒有獨立的需要」,一方面是因為不敢試探大陸的武統,另一方面也表明他會掏空中華民國到空剩一個虛名。選舉後的「抗中保臺」,已經成為了民進黨一步步扼殺中華民國的重要手段。

選舉時抗的「中」是中國大陸,選舉勝利後抗的「中」更多的是中華民國,同時也在逐步挑戰國際的「一中」現實。這才是民進黨抗的那個「中」的完整含義。

民進黨在島內大力推動去「中」,去掉的竟然是中華民國的痕跡。中國大陸並沒有消滅中華民國,民進黨反而正在實現這個目標。國民黨是不是應該說民進黨才是真正的「中共同路人」?

面對民進黨對中華民國逐步扼殺、鵲巢鳩佔的行為,後知後覺的國民黨預感到生存危機已經到來。馬英九宣佈不會出席本次的雙十國慶大會,隨後所有的國民黨執政縣市均表示跟進,但這算是國民黨挽救中華民國的起手式嗎?在民進黨抗「中」的政治魔幻術面前,國民黨可以分辨自己的方向嗎?其後續力道可以改變自己政治圖騰的命運嗎?答案充滿疑慮。

抗中保臺之「保」

在2019年,民進黨強調要「保」臺灣社會的生活方式,但是在選舉勝利後,這個「保」同樣發生了質變。

民進黨對「流亡政府」中華民國毫無感情,所以也就不會「保」中華民國。七年裏,中華民國的邦交國少了9個,但是蔡政府幾乎無人為此負責,越坐越穩的吳釗燮甚至提出可以接受「(國家)雙重承認」。民進黨不僅不會「保」中華民國,反而把中華民國邦交國當做台獨的籌碼,視中華民國為敝履的心態已不再掩飾。

外交部長吳釗燮17日至立法院備詢。(柯承惠攝)
中華民國的邦交國少了9個,但是蔡政府幾乎無人為此負責,吳釗燮(見圖)甚至提出可以接受「(國家)雙重承認」。(資料照,柯承惠攝)

那麼在其他方面,民進黨「保」了什麼呢?

軍事上,多數綠營支持者相信兩岸發生戰事的話,美國會出兵介入,這種認知是民進黨操作「抗中保臺」的重要因素。但很多現象卻讓人對此感到疑惑。

蔡英文冒著巨大風險邀請美國時任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臺,但面對大陸的強勢圍臺軍演,美國的雷根號航母卻調頭離去。東風系列飛彈飛過臺北上空,美國輕描淡寫,民進黨更是緘口不言。當蔡英文和賴清德過路美國時,身為「主角」的裴洛西卻均不與二人會面。美國要求民進黨大量購買武器,但都是防守性甚至是「巷戰式」武器,戰爭發生在臺灣各縣市顯然成為了美國和民進黨構想的結果,如果真如此,「保」的意義是什麼?美國和民進黨言之鑿鑿的強調大陸會在某個時間武力攻臺,但奇怪的是美國拿走了錢卻不斷延後對臺武器交付時間。裝備武器到形成戰力需要長期訓練,如果戰爭真的很快要來,臺灣卻因為沒有足夠的武器所形成的戰力,這如何「保」?另外,國軍得到「保」了麼?「米蟲」得到足夠的尊重關愛嗎?軍人待遇提高了多少?軍心穩定堅強嗎?為什麼參軍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提早離職的軍人越來越多?

曾經默契的「海峽中線」已經永遠消失,大陸軍機軍艦繞臺成為常態,民進黨在缺槍少兵的情況下,怎麼做到「保」?

民進黨曾痛批馬英九在經濟上過度依賴大陸,但蔡英文執政下臺灣對大陸的經濟依賴更深,大陸稍有風吹草動,民進黨都會變得風聲鶴唳,「班班吃某某」成為熱議的槽點。民進黨一度謀求擴大對其他國家地區的出口和貿易,但結果並不理想,RECP、CPTPP均無法參與其中。特別是和關係親密的美國,即使萊豬來臺,臺積電去美,依然沒有得到實質與對等的經貿進展。產業佈局推動動力不足,GDP出現負增長,出口十三連黑,投資、內需均乏力,通膨高漲。

20231010-總統蔡英文10日出席「112年國慶酒會」。(柯承惠攝)
民進黨曾批馬英九對大陸經濟依存度過高,但在蔡英文執政下臺灣對大陸的經濟依賴卻更深。(資料照,柯承惠攝)

快篩、疫苗、雞蛋、用電、登革熱、物價卻等問題要麼層出不窮,要麼遲遲無法解決。

社會戾氣越來越重,臺灣社會不僅仇視大陸,內部也越來越對立,曾經讓賴清德深受其苦的「網軍」現在開始全力保護賴清德,他們依舊四處橫行而且戰力更強。近日中山大學女生因為向賴清德提出了貪污弊案的質疑,全家就遭到了肉搜出征。蔡英文曾說「沒有人需要為他的認同道歉」,但事實上除了中天新聞臺被關之外,反對民進黨甚至只是表達不滿的聲音,都會遭到網軍圍剿,「中共同路人」「賣臺」「臺灣協力者」的帽子飛滿臺灣的東西南北。

近年來民進黨官員言行爭議不斷,論文造假、外遇、染指黑道、職場霸淩等事件頻現,但他們的結局幾乎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還步步高升。

試問,儘管抗中保臺的口號喊得震天響,在兩岸關係空前惡化後,從軍事、經濟到民生、價值,民進黨「保」了什麼?「保」了誰呢?

抗中保臺之「臺」

雖然沒有「保」好臺灣的軍事、經濟、民生或社會價值。但有意思的是,民進黨的「自我保護」卻很有成果。得益於完全執政,民進黨以及「綠友友」們全面吸納各種資源,掌控了臺灣的財、政、軍和媒體大權,囊括各種標案,儼然成為了「抗中保臺」最大的獲益者。

選舉前、後的抗中保臺,是兩種有著巨大差別的政治操作。選舉前是為了讓民進黨獲得選舉的勝利,選舉後的抗中保臺是為了打擊異己,遏制反對聲音,穩固民進黨執政。民進黨或許認為,只要「抗中保臺」長期存在下去,將可以實現長期執政。

民進黨總愛說「愛臺灣」,但事實證明,謀求「臺」獨民進黨,才是要保的那個「臺」。

賴清德遺患無窮

如果說臺積電是臺灣的「護國神山」,那麼「抗中保臺」就是民進黨的護體神功!不客氣的說,如果沒有「抗中保臺」的保駕護航,蔡英文的施政恐怕早已面臨嚴重危機。「抗中保臺」已經成為了民進黨維繫施政穩定、解決爭議、擴張勢力的最主要手段之一。但是毫無節制的利用「抗中保臺」,其負面影響也開始反噬民進黨。

蔡英文連任後,民進黨把服務自己的意識形態置於施政首位,並以此為原則完成了綠營勢力的全面擴張。在社會資源和財富大量向綠營集中的過程中,充滿詬病的政治算計和粗糙的用權手段使得民進黨與臺灣社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但民進黨並沒有自我反省和通過提高執政能力的方式化解這些矛盾,反而大量利用網軍和操作「抗中保臺」來解決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人。久而久之,養成了蔡英文政府官員政治掛帥、固化粗暴的執政架構和風格。其結果就是諸多問題只是被掩蓋而並沒有得到真正解決,民怨開始累積。

選舉只是一時,執政後應該更關注內政。如果利用「抗中保臺」的目標不是為了發展臺灣,而只是滿足民進黨自己發展和長期執政,那「抗中保臺」到底是戰術、話術、魔術還是騙術?

2022年的九合一選舉期間,「票投民進黨,青年人上戰場」成為重要選戰議題,儘管民進黨極力否認但選舉結果最終還是遭遇慘敗。兩岸發生戰爭的不安和恐懼感以及對民進黨內政的埋怨,開始引起臺灣社會冷靜看待「抗中保臺」的真實性、可行性和目的,並用選票表達自己的疑慮。如今,民調顯示多數臺灣人希望2024政黨輪替,凸顯臺灣社會對「抗中保臺」及其始作俑者的信任感都在降低。

這對賴清德來說是一個十分不妙的變化,因為質變的「抗中保臺」已經從選舉執政的利劍,變成懸在民進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Sword of Damocles)!

賴清德是綠營台獨意識極為強烈的「工作者」,一生都在謀求台獨建國,但現實卻很難讓他如願。除了外部環境和現有政體的限制之外,民進黨欠佳的內政成績完全無法支撐他的夢,這致使賴清德面臨兩難的境地。

20231013-副總統賴清德舉行「國家希望工程」國政記者會。(蔡親傑攝)
除外部環境和現有政體的限制之外,民進黨欠佳的內政成績完全無法支撐賴清德的台獨夢,這致使他面臨兩難的境地。(資料照,蔡親傑攝)

一方面執政嚴重依賴「抗中保臺」和網軍,培養了一大批嫺熟掌握「抗中保臺」技能的官員,如果賴清德勝選,他的台獨夢也只能繼續依賴現有的執政模式和這些官員,不可能發生改變。另一方面臺灣社會已經反感民進黨目前的執政,賴清德如果依舊在「抗中保臺」上狂飆不停,只會出現飲鴆止渴、火中取栗的結果,民怨和各種新舊問題將持續疊加惡化。

賴清德的台獨理念衝擊面非常廣,面對的反擊力也極大。不僅中國大陸反台獨力道空前加強,國際上也沒有「臺灣國」的地位,美國多次表態不支持台獨,而且只要中華民國的憲法存在一天,臺灣就不可能是獨立國家,甚至中華民國的邦交國也不會承認臺灣已經是主權獨立的國家。

面對這樣內外困頓的環境,賴清德能做什麼?仔細想想,如果不放棄台獨的話,賴除了繼續「抗中保臺」似乎也沒有其他可選的路,但這又會繼續加劇這種困頓!一個詭異的政治莫比烏斯環(Möbiusband)形成了。

這個沒完沒了的迴圈中,為了賴清德的台獨夢,臺灣在「抗中保臺」的氛圍裏還要付出多少情緒和真金白銀?

無論是對臺灣社會還是賴清德,「抗中保臺」的後患還真是無窮~

*作者為職業畫家、評論家。現居北京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