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德國企業頂住政府壓力,在中國投資繼續加碼

2023-09-22 10:16

? 人氣

BMW(美聯社)

BMW(美聯社)

德國政府和布魯塞爾的歐洲政界人士正向德國最大一些企業施壓,要求它們減少對中國的敞口。但這些公司卻增加了對中國的投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來自政府的壓力加大之際,近幾個月來,在中國有較大規模業務的德國公司已經在努力使這些業務免受西方潛在制裁的影響。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這些公司正尋求提高本地生產,減少對德國進口的依賴;它們與中國供應商達成協議,提高供應鏈本地化的程度,並與中國公司建立聯盟關係。

上述措施旨在保護這些企業的市場份額,守護它們的利潤,幫助應對中國與西方、尤其是中美之間政治緊張關係惡化的影響。

作為中國與西方國家緊張關係的最新跡象,歐盟執行機構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上周宣布,將對中國汽車行業被指獲得不公平補貼展開調查。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之一,也是德國汽車製造商強勁的競爭對手,尤其是在電動汽車領域。儘管如此,德國汽車製造商仍對歐盟的調查提出了批評,它們擔心這可能會讓它們遭受中國政府的反制。

今年早些時候,德國政府告訴德國企業應該減少對中國的風險敞口,以降低德國經濟依賴對華出口的程度。德國嚴重依賴國際貿易,而隨著全球緊張局勢加劇,國際貿易已然疲軟,導致這個歐洲最大經濟體今年的增長陷入停滯。

周二,德國央行就德國工業對中國的風險敞口可能帶來的重大經濟風險發出警告,該央行稱,超過40%的依賴中國關鍵材料的德國企業沒有採取任何措施來減少對一些材料和零部件的依賴,這些材料和零部件對國內生產至關重要,如果供應中斷,工廠將停產。

德國央行在這份報告中指出,鑑於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相關風險升溫,企業和決策者需要重新考慮供應鏈結構,對於進一步擴大在中國的直接投資活動也要三思。

在西方孤立中國的情況下,德國企業會遭遇最大的損失,然而德企不退反進,已經加大了參與力度,試圖隔絕自己在中國的工廠,以便無論全球政治氣候如何,都能繼續大量生產產品。

德國大型化工企業巴斯夫公司(BASF, BF)計劃從現在到2030年在中國投資不超過100億歐元(約合107億美元)。作為該計劃的一部分,巴斯夫最近在中國湛江破土動工建設一座工廠,生產合成氣和氫氣以供當地使用。該工廠預計將於2025年投產。

巴斯夫表示,該工廠是其位於中國南京的一體化(Verbund)基地的一部分,這是一個大型化工生產基地,擁有從基礎化學品到消費品的相互關聯的產品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