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2023國防報告書:共軍航母「福建艦」為何成為焦點

2023-09-21 19:00

? 人氣

Google地圖顯示,停泊在長興島造船廠的福建艦甲板出現不明痕跡,許多網友認為這是甲板上的裂痕,但專家認為機率不高。(翻攝網路)

Google地圖顯示,停泊在長興島造船廠的福建艦甲板出現不明痕跡,許多網友認為這是甲板上的裂痕,但專家認為機率不高。(翻攝網路)

台灣國防部9月公布了兩年一度的2023年《國防報告書》,由於此次是在兩岸情勢仍然緊繃以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台灣首次公布的官方軍事報告,格外引起區域關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外界觀察到,這亦是台灣總統蔡英文任內最後一次發佈的國防白皮書,與2021年的報告書相比,有關中國大陸軍力威脅台灣的討論篇幅增加近兩倍。報告並特別提及,中國大陸海軍計劃於2025年服役的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成為台海防務的聚焦點。

除此之外,目睹烏克蘭戰爭,台灣在防衛戰術上的調整,包含「全民備戰」或與盟友的軍事協作等都在這次報告中直接有所論述。

台灣國防部智庫「國家安全研究院」鍾志東博士向BBC中文分析稱,過往台灣的防衛白皮書強調「近海絕戰,灘岸殲敵」——這是指將決戰的空間,鎖定在台海邊防,由常備軍隊(打擊部隊)負責作戰。但是,2023年的報告首次強調「縱深防衛」,即是將防衛空間從海防邊境延伸到島內領土,強調了「全民備戰」的重要性。

鍾志東補充說,這也是為何報告書說台灣會積極建立並提升「後備部隊」及「軍民一體」戰略,強調邊防及領土作戰同等重要。

中國軍事專家、美國史丹佛大學弗裏曼·史波格利國際問題研究所(FSI)研究員梅慧琳博士(Oriana Skylar Mastro) 則向BBC分析說,在烏克蘭戰爭爆發後,台北認為北京祭出武統的可能性很明確,因此導致了台灣一些防衛政策的變化,例如要將兵役服役期從4個月回調到1年,並將防衛焦點從更傳統的軍事系統轉向擴大「非對稱作戰」(asymmetric warfare)的能力等。

  • 台灣海軍陸戰隊特種部隊在金門進行金門島反侵略演習(2019年5月25日資料照片)
台灣海軍陸戰隊特種部隊在金門進行金門島反侵略演習(2019年5月25日資料照片)。

「福建艦」為何引起台灣關注?

中國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在2022年6月下水,舷號18。根據中國官媒《新華社》報道稱,這是中國完全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彈射型航空母艦,採用平直通長飛行甲板,配置電磁彈射和阻攔裝置,滿載排水量八萬餘噸。該艦下水後,將按計劃開展系泊試驗和航行試驗。中國前兩艘航空母艦分別為「遼寧艦」與「山東艦」。

事實上,之前從「遼寧艦」到「山東艦」,都一直是中國全球海權崛起的象徵。因此,在台灣2023年國防報告書中,台北直接提到,與「山東艦」和「遼寧艦」相比,「福建艦」有望為中國提供真正的航空母艦能力:「另一艘航空母艦『福建艦』預計將於2025年完成海試後服役,滿足解放軍對全面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的需求。」

亞太軍事防衛專家、華府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 研究員長尾賢(Satoru Nagao) 博士向BBC中文分析稱,「福建艦」與「山東艦」及「遼寧艦」相比,差別在於彈射器。 他強調,因為中國選擇了30噸級重型戰鬥機殲-15作為航空母艦戰鬥機,其重量太重,無法從短跑道起飛(殲-15起飛時的重量接近30噸,而其他國家常見的重量為20噸,例如美國的F/A-18起飛時重量是23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