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月庵專文:俯仰天地之間的讀書人─我所知道的「俞大維文庫」

2023-08-31 05:50

? 人氣

讀書之人而非藏書之人

文庫裡書很多時間卻很少,只能挑著看。外文部分匆匆瀏覽一過隨即放棄,太專業了,我不懂!挑著數量少也容易看出門道的中文部分看看就好。進出幾次之後約略有些心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順著書架,穿梭瀏覽,第一印像是,俞大維是讀書之人而非藏書之人,因為看不到什麼好版本。線裝書也有卻不多。後來才知較好的線裝書,家人都留下了,為數卻也不算多。上焉者如是,下焉者則是書架上不時穿插有影印機翻印裝訂的「影印本」,這種版本價值絕少的書,所以要印,無非要讀或參考耳。從上焉看到下焉,大概可論定文庫這些書絕非擺在客廳妝點門面用的那種,而是用來翻讀、披讀、慢慢讀的。

另一個證據是,俞大維有個習慣,只要是他的書幾乎都會蓋章,藏書印有好幾款:俞大維、大維、俞大維藏書、大維藏書、山陰俞氏、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估計近十種,有些還會以小字簽名(中文+拼音)。這是怎樣的一個收藏系統?有無章法可言?哪種書蓋哪種章?為何有的只蓋一個章,有的卻蓋了又蓋?若能仔細統計分析,應該很有意思,能發現出一些什麼才對。

但儘管很愛蓋章,卻發現有些書他不簽也不蓋。其中有一冊是1932年上海土山灣印書館刊印的《國家真銓》,原以為是政治類書籍,翻看才知是南京主教批准刊印的天主教神學冊籍,再一看書後還有圖書館書卡,這一來似乎能印證兩件事:一是天主教神學真的是俞大維年輕起便感興趣的領域,無怪乎「收攤」時還想重溫舊夢;其次是俞大維確實廉潔,一書不取,不是我的書絕不簽名蓋章!推測這書是1949年之前,他在上海借的,兵荒馬亂帶到台灣,還準備將來反攻大陸,親自歸還。——他不蓋章,最後卻被台大圖書館蓋走了。

情深義重,念念不忘

「理智少一些、感情多一些、人生更快樂」,這也是俞大維的名言,骨子裡他正是感情多一些的人。對於表哥陳寅恪的情深義重,念念不忘,那是眾所皆知的。「俞大維文庫」裡果然也蒐羅了陳寅恪幾乎所有作品,當然也包括他提供底本的台灣版《陳寅恪先生論文集》。最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竟有一本油印本,也就是最早版本的《論「再生緣」》!這書到底從何來?與1956年章士釗的香港之行有無關係?或兩岸解禁後陳家後人所餽贈?又或者是俞大維另有管道,早於1956年之前便獲得?雖然封面有「大維 台北 戊申」等字,但真可細細研究,寫成小考據,可惜時間有限,書也珍貴,不便細細翻查判斷。

另一個感情外露,證明俞大維特別思念陳表哥的是,俞大維讀書,保持傳統法子,重要之處都會以紅筆圈點,間或批寫一二短句,雖然為數很少。他卻於《陳寅恪先生文史論集》(上卷)這本書的扉頁用紅筆題了「萬戶春風為子壽。半杯濁酒待君溫。」這兩句話是一副對聯,俞大維的外曾祖父曾國藩寫來送給陳寅恪祖父陳寶箴的,也就是俞在〈懷念陳寅恪先生〉一文所說,陳寅恪忘了上聯的那一副,如今他查到上聯,表哥卻已人去飄渺,題寫時當有萬般感慨吧!——俞大維另一次類似的感情外露,則是在弟弟俞大綱全集的書前也題了一副對聯:「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這是蘇東坡寫給弟弟蘇子由的名句。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