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月庵專文:俯仰天地之間的讀書人─我所知道的「俞大維文庫」

2023-08-31 05:50

? 人氣

國防部前部長俞大維(右)和蔣宋美齡(左二)。(翻攝自國史館)

國防部前部長俞大維(右)和蔣宋美齡(左二)。(翻攝自國史館)

陳寅恪跟俞大維是姑表兄弟,俞要叫陳的母親「姑媽」,她嫁給了有名的詩人陳三立。後來,俞大維娶了陳的妹妹,也就是表妹陳新午,姑媽變成了岳母。俞大維說他們俞家跟陳家「兩代姻親,三代世交」是這樣來的。傳統稱這種事叫「親上加親」,特別親!優生學則說這是近親聯姻,很不好!日後俞大維果然嚐到了苦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最有希望的讀書種子

俞大維還說他跟表哥陳寅恪「七年同學」,這七年裡,兩人同窗共讀,筆硯相親,說詩談詞兼論經史,從美國哈佛大學一路讀到了德國柏林大學,那是1918~1925年之間的事。1921年,兩人到了柏林,那時陸續來到柏林的中國留學生人數不少,趙元任夫妻、姚從吾、傅斯年、毛子水、羅家倫等等都是。後來跟俞大維妹妹大綵結婚的傅斯年曾告訴毛子水說:

在柏林有兩位中國留學生是我國最有希望的讀書種子,一是陳寅恪,一是俞大維。

有趣的是,無論陳寅恪、傅斯年、毛子水、羅家倫,好像都不在意學位,沒讀完就走人,反倒是俞大維讀出名堂,柏林大學看上他,希望他留下來教書,他卻說:「考慮!考慮!」委婉拒絕了。日後回憶在柏林這段時間,「我自認是讀書讀得最好的人」。——俞大維一輩子有自信也活得自在,他說這話絕非吹牛,即使考慮到了吳宓所說「合中西新舊各種學問而統論之,吾必以寅恪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他還是覺得自己行!

俞大維書到底讀得有多好?舉個簡單例子:他在柏林時,讀哲學也讀數學,當時愛因斯坦在柏林開課講「相對論」,他跑去聽了兩星期,日後曾寫了一篇《數學邏輯問題之探討》(Zur Grundlegung des Klassenkalküls),投稿到愛因斯坦主編的《數學現況》,算是兩人間接互動,也成為在這本著名刊物發表論文的第一個中國人。相反地,估計應該是跟他一起去聽課,同樣有數理背景也嗜讀如命的毛子水,聽了半天,無太大回應,只在許多年之後回憶說:「愛因斯坦講課精彩極了!」

俞大維先生舊藏一批。(取自傅月庵臉書)
俞大維先生舊藏一批。(取自傅月庵臉書)

俞大維能讀書,不僅柏林大學,就算在哈佛大學也一樣,「三年十二門課,通通都拿A。」還說:「尤其是考試,好玩極了。」考試有什麼好玩的?「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這是他半開玩笑說過的話,多半的人卻只記得前面兩句,忘了第三句,他因此特別解釋:

這是我從外曾祖父曾文正公將書房取名「求拙齋」所得到的啟示:從中學到大學,雖有教師稱讚我是天才,但是我不管有才無才,都是終日不倦的用功做功課。一個學生如果只是為了應付考試才用功讀書,不可能把書讀好。別人只看到我大考大玩、小考小玩的一面,沒有看到我不考不玩——終日不倦用功讀書的另一面。

成了一名專業讀書人

俞大維能讀也愛讀,他雖自稱「前半生打鐵,後半生打仗;我只是蔣公手下一名埋頭打鐵的鐵匠。」但其實,他嗜讀如命,打鐵、打仗都不忘讀書,「八二三炮戰」打得最激烈時,每回到金門前線,他總帶著一本聖・奧古斯汀的《懺悔錄》,隨時翻翻。1965年辭掉國防部長,不打鐵也不打仗之後,直到1993年過世,足足28年的時間裡,更成了一名專業讀書人,成日埋首書堆,大讀特讀,什麼都讀,讀到「愈讀愈覺得無書可讀」的地步。

一直讀一直讀,最後眼睛不行,拿著放大鏡也看不了書,只好「收攤」!意思是不讀了。可明知不收也不行,卻還是依依不捨,戀戀難離,於是想來次最後巡禮,把以前唸過的再溫習一遍,滿足了才收攤。他的計畫是每個月溫習一門學問,「邀請各類學問極有成就的老朋友,相互討論。」首先溫習天主教神學,邀請輔大校長羅光主教陪他溫課,接著準備請中研院院長物理學家吳大猷溫習物理,之後還有音樂、美術、哲學、數學、美學……但他不溫習軍事,因為那不算高深學問。至於文學,他自己承認「我是個門外漢。」或因此也沒聽說要溫習。

到底都讀些什麼書啊!?

「You are what you eat.」西洋人有這樣一種說法:吃什麼像什麼。書籍是精神糧食,這句話當也通用,那就是「You are what you read.」,讀什麼像什麼了。而這,或也就是「俞大維文庫」讓許多人充滿好奇,特別想去看看的原因吧!「最有希望的讀書種子、國士無雙之人,到底都讀些什麼書啊!?」

敝人有幸,幾次應邀進入台大圖書館「俞大維文庫」一窺奧秘。文庫在樓中樓之中,左右兩間,中有窄梯可登。全部書籍一萬餘冊,中英文比例2:1,估計數目大約是中文3500冊,英文7000冊左右。這個數目比我想像少,原因是有些捐贈其他單位,有些流失了,還有些家屬留下,加上俞大維天性熱情慷慨,老愛送人書,一送再送,當也有一些。

俞大維先生舊藏線裝本「定盦作品集」兩種。(取自傅月庵臉書)
俞大維先生舊藏線裝本「定盦作品集」兩種。(取自傅月庵臉書)

個人很主觀估計,他的藏書量,原來應該在15000~20000冊左右。比起動輒號稱五萬、十萬的藏書家,這樣的數目似乎還好而已,問題在於「能藏者未必能讀」,俞大維的書卻都是要讀而未必要藏。整個瀏覽過後,粗估這些書被讀過的比例大約六成左右。15000的六成是9000冊,以他最專業讀書的那28年來估算,因他是「練武奇才」,算他一個禮拜看完兩本,那也足足得讀上87年,這一算就很嚇人了!若再想想他這些書,閒書或說軟性的很少,多半硬梆梆,知識含量很足,一個禮拜兩本,真不愧「讀書種子」四字!

讀書之人而非藏書之人

文庫裡書很多時間卻很少,只能挑著看。外文部分匆匆瀏覽一過隨即放棄,太專業了,我不懂!挑著數量少也容易看出門道的中文部分看看就好。進出幾次之後約略有些心得:

順著書架,穿梭瀏覽,第一印像是,俞大維是讀書之人而非藏書之人,因為看不到什麼好版本。線裝書也有卻不多。後來才知較好的線裝書,家人都留下了,為數卻也不算多。上焉者如是,下焉者則是書架上不時穿插有影印機翻印裝訂的「影印本」,這種版本價值絕少的書,所以要印,無非要讀或參考耳。從上焉看到下焉,大概可論定文庫這些書絕非擺在客廳妝點門面用的那種,而是用來翻讀、披讀、慢慢讀的。

另一個證據是,俞大維有個習慣,只要是他的書幾乎都會蓋章,藏書印有好幾款:俞大維、大維、俞大維藏書、大維藏書、山陰俞氏、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估計近十種,有些還會以小字簽名(中文+拼音)。這是怎樣的一個收藏系統?有無章法可言?哪種書蓋哪種章?為何有的只蓋一個章,有的卻蓋了又蓋?若能仔細統計分析,應該很有意思,能發現出一些什麼才對。

但儘管很愛蓋章,卻發現有些書他不簽也不蓋。其中有一冊是1932年上海土山灣印書館刊印的《國家真銓》,原以為是政治類書籍,翻看才知是南京主教批准刊印的天主教神學冊籍,再一看書後還有圖書館書卡,這一來似乎能印證兩件事:一是天主教神學真的是俞大維年輕起便感興趣的領域,無怪乎「收攤」時還想重溫舊夢;其次是俞大維確實廉潔,一書不取,不是我的書絕不簽名蓋章!推測這書是1949年之前,他在上海借的,兵荒馬亂帶到台灣,還準備將來反攻大陸,親自歸還。——他不蓋章,最後卻被台大圖書館蓋走了。

情深義重,念念不忘

「理智少一些、感情多一些、人生更快樂」,這也是俞大維的名言,骨子裡他正是感情多一些的人。對於表哥陳寅恪的情深義重,念念不忘,那是眾所皆知的。「俞大維文庫」裡果然也蒐羅了陳寅恪幾乎所有作品,當然也包括他提供底本的台灣版《陳寅恪先生論文集》。最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竟有一本油印本,也就是最早版本的《論「再生緣」》!這書到底從何來?與1956年章士釗的香港之行有無關係?或兩岸解禁後陳家後人所餽贈?又或者是俞大維另有管道,早於1956年之前便獲得?雖然封面有「大維 台北 戊申」等字,但真可細細研究,寫成小考據,可惜時間有限,書也珍貴,不便細細翻查判斷。

另一個感情外露,證明俞大維特別思念陳表哥的是,俞大維讀書,保持傳統法子,重要之處都會以紅筆圈點,間或批寫一二短句,雖然為數很少。他卻於《陳寅恪先生文史論集》(上卷)這本書的扉頁用紅筆題了「萬戶春風為子壽。半杯濁酒待君溫。」這兩句話是一副對聯,俞大維的外曾祖父曾國藩寫來送給陳寅恪祖父陳寶箴的,也就是俞在〈懷念陳寅恪先生〉一文所說,陳寅恪忘了上聯的那一副,如今他查到上聯,表哥卻已人去飄渺,題寫時當有萬般感慨吧!——俞大維另一次類似的感情外露,則是在弟弟俞大綱全集的書前也題了一副對聯:「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這是蘇東坡寫給弟弟蘇子由的名句。

俞大維珍藏油印本《論再生緣》。(取自傅月庵臉書)
俞大維珍藏油印本《論再生緣》。(取自傅月庵臉書)

關於「俞大維文庫」能談的地方還很多,譬如他有整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所出版的【台灣文獻叢刊】以及不少台灣歷史地理相關書籍,這些書籍閱讀批點狀況如何?透露了什麼?他不講究版本,卻似乎對龔自珍的詩文情有獨鍾,同時有好幾種版本,〈秋心三首〉更是再三圈讀,所透露出的訊息又是什麼?再如他晚年似乎對佛教很感興趣,書庫裡的內典確實頗有,他是怎樣閱讀?讀出了什麼?……凡此種種,無不饒富興味,值得後人好好解讀一番。

能專能通,自在自信

錢穆在《中國學術通義》序言這樣說過:

中國傳統,重視其人所為之學,而更重視為此學之人。中國傳統,每認為學屬於人,而非人屬於學。故人之為學,必能以人為主而學為從。當以人為學之中心,而不以學為人之中心。故中國學術乃亦尚通不尚專。既貴其學之能專,尤更貴其人之能通。

俞大維儘管放洋留學過,「學之能專」,所以打鐵打仗都打得非常好,但從文庫的中文書看來,他的讀書成就還是在「其人之能通」,並且通透到了「知識」之上的「智慧」層面,具體表現在外的則是某種自在與自信,他讓人印象深刻的許多話,無不顯露這一點,譬如:

・書房兼臥房,老兵睡老床。

・人生是與,不是取;手中有兩塊錢,就分一半給人家。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不能去的地方,怎麼能派我的部下去呢?

・書,要看得多,也要看透。看書要超越書來看,才能有迥異於人的看法。

沒有相當自信肯定說不出這樣自在的話。當然,最值得大圈特圈的應該是這一句,在西學席捲全球,一切講究「學術分工」的時代裡,恐怕很難有人能如此論斷自己了:

年輕時,看書看不懂,以為自己腦子有問題。等年紀大了,看書看不懂,認為書有問題。

俯仰天地之間,從容戎馬典冊之間,偉哉一讀書人!

台大總圖書館俞大維展7/28-9/15(am10:00-5:00)

主題演講:俯仰天地之間的讀書人:我所知道的「俞大維文庫」

主講人:傅月庵

時間:2023年9月2日上午10:10~11:00

地點:台灣大學總圖書館B1F國際會議廳

*作者為出版人、作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