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思書齋】理性就一定會有好決策?「不理性的力量」有時也能帶來正面效應

2018-09-02 13:30

? 人氣

在《不理性的力量》第一章中,丹.艾瑞利首先就要探討,那些闖禍的金融財團執行長等主管,平時拿的超高薪資及紅利是否有道理(估且不論厚頻無恥的他們在闖禍後,還從納稅人提供的紓困金中提領得心安理得的紅利)。結果他們一系列在各地進行的實驗反將了金融財團主管一軍,因為對於需要高度心力付出的工作,超高報高反而會讓表現大打折扣!因為領有超高薪資或紅利的主管,不再是「NOTHING TO LOSE」了,加上心猿意馬,反而會分心和添加壓力。儘管他有證據顯示高薪對工作的表現反而不利,不過丹.艾瑞利在書中也指出,幾乎沒有任何銀行家選擇相信。或許政府機關是時候該監管財團執行長等主管的超高薪資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接著他們在第二章中描述的實驗,他們將了古典經濟學一軍,因為他們的實驗發現,原來人們對於工作的期待,並不僅是經濟上的報酬而已,還包括了心理上的成就感,如果成就感被剝奪,繼續好好用心地工作的動力就大打折扣。關於這點,我就好奇了。人們從工作中期待的,並不僅是金錢還包括成就感,對耗費大量心力於入學術研究卻得不到大量金錢回報的經濟學教授們,不是一種常識嗎?而且人們甚至還厭惡不勞而獲!不僅人類,連動物也不愛不勞而獲,而寧可不理性地選擇自食其力。

從工作的成就感,他們在第三章討論到所謂的「IKEA效應」,就是我們會高估自己的工作成果,這一點在《誰說人是理性的!》就有討論到了。他們發現當我們親自參與某項產品的製作過程時,卻會產生自戀心態,甚至不理性地用更高的價格來購買自己設計或製作的東西,例如網路上流行的DIY T-Shirt。也因為高估自己的工作成果,所以在第四章他討論到為何「我的」想法一定比「你的」高明的「非我族類」症候群,這種敝帚自珍的心態不時阻礙了團隊合作的工作成績。

第五章「有仇必報」,丹.艾瑞利提供了他和車商交涉的經驗,指出我們對不公平的事會產生強烈的感覺,甚至願意花費不符成本效益的寶貴時間和精力來報仇。而他自個遇上了機車車商,後來就用了一個完全的復仇計畫:在頂尖的《哈佛商業評論》上,用虛擬但是目標明顯的個案研究,把車商給好好修理了一番!

到了《不理性的力量》的第二部分,丹.艾瑞利探討個人生活中意想不到的非理性行為。第五章是其中最有道理的一章。他指出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物慾的消費,因為人類天生的適應力,事實上花再多錢在每天都接觸到的物質上,利用名車、名錶、高級家具等,享受到的快樂,持繼的時間都不長,而且還有時候還會因為比較上不如人,反而感到失落。因為人的適應力,人們面對物質享受的誘惑,會容易感到厭倦,而導致永無止境的追求,以及求無止境的失望!可是精神相關的享受,如旅遊、音樂、文學或嗜好等,卻不容易厭倦,反而會隨著時間發酵,而愈來愈快樂。其實,除了《不理性的力量》,許多行為經濟學和心理學的好書就一再指出,物質享受和精神體驗相比,後者才真正地物超所值。但也因為適應力,人們對災禍的痛苦,也會隨著時間變淡。因為理解和善用適應力,真的能夠為我們巧妙地創造幸福。

喜歡這篇文章嗎?

黃貞祥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