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泉湧觀點:全球暖化危機----極端氣候不斷加劇,非洲威脅雪上加霜

2023-07-26 05:50

? 人氣

2022年非洲大陸東北沿海一帶,發生自1981年以來最嚴重乾旱,估計肯亞、索馬利亞及衣索比亞有1,300萬人面臨嚴重饑荒。 (圖/美聯社)

2022年非洲大陸東北沿海一帶,發生自1981年以來最嚴重乾旱,估計肯亞、索馬利亞及衣索比亞有1,300萬人面臨嚴重饑荒。 (圖/美聯社)

非洲東瀕印度洋,西臨大西洋,縱跨赤道南北,土地面積廣達3,020萬平方公里,占全球陸地總面積的20.4%,僅次於亞洲,是世界第2大洲。相當於中國、西歐、墨西哥、美國、賴比瑞亞及日本等國領土總和。北非位北迴歸線兩側,包括蘇丹、南蘇丹、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等7 國及大西洋中的葡屬馬德拉群島、亞速爾群島。南非洲大陸含13個國家:即安哥拉、尚比亞、馬拉威、莫三比克、辛巴威、波札那、納米比亞、南非、史瓦帝尼、賴索托、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及葛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壹、馬達加斯加面臨全球史上第一次由氣候變遷引發之饑荒

2015年全球受乾旱影響最嚴重的10大國,其中非洲即占有4個,含:莫桑比克、馬拉維、加納和馬達加斯加。2019年非洲大陸的平均氣溫高居該地區歷史記錄的前3位,預估在本世紀最後20年內,非洲絕大部分地區的氣溫將比前工業化時代上升2℃以上,熱浪和高溫日數將持續增加,而北部和西南的降雨則將減少。2020年10月26日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表示,全球暖化導致氣候變遷已嚴重衝擊非洲,引發洪災、乾旱、炎熱及沙漠蝗蟲入侵,而未來這個地區的糧食供應、經濟與衛生都會更加惡化。農業占撒哈拉以南非洲的95%,非洲地區國家中有7國為全球10個最易受氣候變遷影響的國家。世界銀行2021年報告指出,與1970~79年相比,2010~19年這10年間的乾旱數量爆增近3倍之多。2021年8月位於非洲東海岸的島國馬達加斯加,因部分地區連續4年沒有降水,導致40年來最嚴重的旱災,重創該國南部與世隔絶的農業社區,由於長期氣候乾旱歉收,使許多家庭不得不尋找昆蟲果腹。成千上萬的居民面臨現代史上全球第一次「由氣候變遷引發饑荒」邊緣,

科學家利用衛星圖測量土壤中的濕度,發現非洲南部乾旱相當嚴重,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2022年2月8日指出,非洲大陸東北沿海一帶發生自1981年以來最嚴重乾旱,已連續3個雨季都無法解旱,肯亞、衣索比亞及索馬利亞都有大片地區發生乾旱,非洲遭遇旱災的頻率比任何其他大陸都高,約占全球總和的44%。2021年衣索比亞、索馬利亞和肯亞經歷4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超過 1,800萬人面臨嚴重飢荒。索馬利亞2022年3~5月降雨量是過去60年來最低,剛果民主共和國和烏干達的大部分地區也經歷極度乾旱的情況;2022年5月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UNCCD)報告指出,氣候變遷造成許多脆弱地區發生乾旱的風險大大提高。依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資料,2022年是史上第5熱,比19世紀末的均溫高約1.11°C,非洲大陸地區降雨量非常少,而溫度又很高的情況已經進入第3年,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估計,2022年約有3萬人正處於國際公認的最嚴重等級(第五級)糧食極度短缺危機。

2021年非洲島國馬達加斯加面臨全球第一次「暖化與極端氣候導致的饑荒」。(圖/TVBS)
2021年非洲島國馬達加斯加面臨全球第一次「暖化與極端氣候導致的饑荒」。(圖/TVBS)

貳、侵襲非洲熱帶氣旋威力增強壽命增長,導致洪災數量爆增近10倍

2019年3月14日晚間熱帶氣旋伊代(Idai)挾帶狂風、暴雨和洪水襲擊非洲東南部,莫三比克第2大城貝拉首當其衝,並持續朝辛巴威和馬拉威進逼,災情最嚴重之處為莫三比克,最先登陸第2大城貝拉尤其慘烈,有90%區域遭到嚴重破壞。根據莫三比克、辛巴威、馬拉威3國官方及國際紅十字會的統計顯示,熱帶氣旋伊代共造成超過900人喪命,另有數以十萬計居民無家可歸。伊代是南半球有史以來破壞力最強大的熱帶氣旋,共導致成千上萬人傷亡及無家可歸。然而6個星期過後於4月28日,又遭熱帶氣旋肯尼斯(Kenneth)侵襲,洪水威脅伴隨雨季末期遽增,造成莫三比克要城彭巴(Pemba)多幢房屋倒塌,38人死亡。世界銀行2021年的一份報告指出,與1970~1979年相比,2010~2019年這10年間的洪災數量爆增近10倍。極端氣候激化雨季洪患,奈及利亞最大城市拉哥斯,人口超過2,400萬,位處大西洋沿岸低窪地區,每年3~11月是奈及利亞的雨季,沿海地區及拉哥斯常遭「例行」性淹水,每年因雨季水患致經濟活動停擺,平均年損約新台幣1,128億元;2021年7月中旬則是近年最嚴重的一次,造成整座城市面目全非。英國發展研究院(IDS)研究指出,受到全球暖化和長時間以來人為不當生活模式影響,導致拉哥斯維多利亞島海平面上升、陸地不斷往內縮。依據美國中央氣候研究組織(Climate Central)一份報告指出,受全球暖化影響,海平面在21世紀結束前,將上升超過2公尺,而奈及利亞最大城市拉哥斯的海拔低於海平面2公尺,因此將陷入危險處境。

2019年3月14日南半球有史以來破壞力最強大的熱帶氣旋伊代,侵擊非洲東南部,莫三比克首當其衝,圖為貝拉城內3月15日情景。(圖/美聯社)
2019年3月14日南半球有史以來破壞力最強大的熱帶氣旋伊代,侵擊非洲東南部,莫三比克首當其衝,圖為貝拉城內3月15日情景。(圖/美聯社)

2022年4月8日開始暴雨襲擊南非東南部瓜祖魯那他省沿海及部分東開普(Eastern Cape)省地區,4月12日由一熱低壓系統增強為副熱帶氣旋以薩(Issa),在南印度洋吸取更多的水氣,停留1天後就往東入海,而瓜祖魯那他省則連日暴雨,降雨量遠遠超過歷年4月平均值,因而造成嚴重洪災,4月18日南非官方統計,約4,000間房屋被毀,逾40,000人流離失所,公共基礎設施約600多間學校遭到破壞,共489人喪生,為南非災害史上第二高死亡人數,僅次於1987年9月豪雨造成瓜祖魯那他省506人死亡事件。

2023年3月15日熱帶氣旋弗萊迪(Freddy)不到3週內第2度登陸非洲東南部國家,根據2023年3月18日統計,史上最長壽熱帶氣旋「佛萊迪」在馬拉威、莫三比克和馬達加斯加,共造成400多人死亡,其中馬拉威死亡人數為360人。在馬拉威南部,有一座村莊被土石流沖走,造成至少32人死亡及18人失蹤悲劇。弗萊迪於2023年2月6日在澳洲西北部外海生成,隨後橫越整個南印度洋,2月24日首次抵達莫三比克,3月15日再度襲擊莫三比克,打破1994年颶風「約翰」31天的記錄,成為史上最長壽,存活時間最久的熱帶氣旋,它從形成被命名至3月12日已經存活33天。3月30日相關當局說,弗萊迪在馬拉威肆虐所造成的死亡人數,超過1,200人,在所有受弗萊迪影響的國家中,造成的死亡總數更高達近1,400人。

2023年熱帶氣旋弗萊迪3週內2度侵襲莫三比克,成為史上壽命最長的熱帶氣旋,共造成400多人喪生。(圖/twitter.com/WMO)
2023年熱帶氣旋弗萊迪3週內2度侵襲莫三比克,成為史上壽命最長的熱帶氣旋,共造成400多人喪生。(圖/twitter.com/WMO)

参、非洲乾季越來越長、雨季則越來越短,導致農作物嚴重歉收

一般對於非洲的印象是氣候乾燥,除剛果盆地的熱帶雨林外,大部分地區都是乾燥少雨的莽原和沙漠,薩哈拉沙漠就是沙漠的代名詞,範圍含蓋北非、東非、西非和中非等十多國,曾創下數年未曾降雨的極乾旱記錄。雨水較豐或河流流經的地區就逐漸形成人口聚集的部落,發展成都市如查德的恩加美納,尼日的尼阿美都屬沙漠大城市,當地政府雖廣設水庫,但其餘的防洪、發電與灌溉等系統甚為缺乏;旱季來臨時動輒40℃以上高溫,人工湖乾涸見底乃司空見慣。近年來受到全球暖化的嚴重影響,乾季和雨季原就相當兩極化的氣候,變得更為極端,乾季時間變得越來越長,不管建多少人工湖都無法應付大量自然蒸發,尤其雨季越來越短,短到已經不足以支持一年一輪耕種。往年正常情況,大約4月中開始降第一場雨,一直到10月最後一場雨,有足夠的時間讓稻種結穗與作物收成。但近年來時常等到6月才盼到第一場雨,然後8~9月的降雨就逐漸稀少,大量作物就在最後結果實的階段,因缺水而歉收,產生糧食缺乏嚴重問題,因為雨季期縮短,降雨越來越不平均,往往幾天沒下雨,一來就是連日暴雨與洪災。

2018年很難見到降雨的非洲之角地區,卻在2019年末遭遇強降雨,引發嚴重洪水;西非薩赫勒地區也在2019年5~10月間受到洪水侵襲。2020年的雨季期間,8月中到9月初,西非的尼日連續數周暴雨,整個首都尼阿美被泡在汙濁的泥水中。尼阿美的都市發展條件在西非已屬優良,有尼日河流經,非季節性的河流,可以灌溉和調節水量。但因降雨越來越不平均,導致尼日近年越來越常發生水災,2020年發生之洪災又是史無前例的嚴重,蒲隆地、吉布地、衣索比亞、肯亞、盧安達、索馬利亞、南蘇丹、蘇丹、坦尚尼亞及烏干達,共約 600萬人遭受洪水侵襲。WMO於 2020年10月26日發表報告指稱,全球氣候變遷嚴重衝擊非洲,引發洪災、乾旱、炎熱及沙漠蝗蟲入侵,未來這個地區的糧食供應、經濟與衛生都會更加惡化;12億人居住的非洲大陸,將導致糧食減產,而農業是非洲主要經濟,到本世紀中各地主要的榖類作物都會受到不利的影響;西非和中非將減產13%,北非將減產11%,東非和南非將減產8%。WMO指出,非洲國家一般人民都屬低收入戶,容易受到氣候變遷侵襲影響,營養不良人口自2012年以來已躍升約45%。2023年5月6日民主剛果東部南基伍省暴雨引發洪災,數以百計房屋被沖走,超過170人罹難,多到只好把沾滿泥巴的屍體層層堆疊,大多數學校與醫院已被沖走,人們只能睡在室外空地。

在非洲之角的東非,2018和2019年的降雨量都低於平均,導致索馬利亞與肯亞的榖類作物出現1995年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歉收。在雨量不足過後,洪災又跟著到來,索馬利亞、肯亞、衣索比亞以及坦尚尼亞,在2019年年底,降雨量比平均季節性雨量增加了至少一倍。雨量幫助了作物成長,卻也帶來了蝗蟲災害,至2020年1月蝗蟲已吞噬了數十萬公頃土地的農作物。WMO 報告中引述一項對長期衝擊的研究指出,非洲總體GDP將因氣溫升高,減少2.25~12.12%。而溫暖潮溼的天氣,更適合昆蟲傳播登革熱、瘧疾以及黃熱病。2020年沙漠蝗蟲危害,持續衝擊東非、西亞和南亞地區,估計3,600億隻沙漠蝗蟲大軍壓境,一天可吃掉3.5萬人的糧食。肯亞因而面臨70年來最嚴重災情;且蝗蟲大軍也從東非,再往內陸的烏干達等國遷移。

肯亞以豐富多元的野生動物聞名,然而2023年5月肯亞經歷40年來最嚴重乾旱,導致人類與獅子之間的衝突不斷升高。5月13日美聯社報導卡加多郡(Kajiado County)野外,當日因有6隻獅子攻擊牧民11頭山羊而被殺,牧民們手執長矛不停圍攻獅子,僅一周時間內,就有10隻獅子因此死亡,甚至該國最年長的雄獅之一19歲的Loonkiito,也命喪牧民手下,氣候變遷導致人獅衝突加劇。

2023年5月肯亞經歷40年來最嚴重乾旱,導致人類與獅子之間的衝突不斷升高。(圖/法新社)
2023年5月肯亞經歷40年來最嚴重乾旱,導致人類與獅子之間的衝突不斷升高。(圖/法新社)

肆、非洲薩哈拉沙漠城市及赤道附近喀麥隆出現罕見降雪奇蹟

在正常氣候下,只有在高山才能在非洲大陸上看到雪,非洲最高峰吉利馬札羅山頂上,終年都有白雪覆蓋。但若在平地上甚至在極度乾燥的沙漠地區降雪,就顯得非常不尋常。2018年1月,阿爾及利亞在薩哈拉沙漠中的一個小城市艾音塞夫拉一夜間降40公分雪,黃沙中混著白銀雪片,不像是地球上會出現的畫面。2021年9月9日非洲赤道附近國家喀麥隆出現罕見降雪,境內西部的巴納和巴庫地區都觀測到冰雹和降雪現象,部分地區積雪厚達5公分。喀麥隆位於非洲西側幾內亞灣國家,境內最靠近赤道處距離不到200公里,而西部巴庫市及因城堡和別墅林立而有小巴黎之稱的巴納市,都出現了厚度約達5公分的冰雹與降雪,部分民宅屋頂被砸毀,幾座農園傳出損失。2023年7月10日南非罕見下雪 ,約翰尼斯堡睽違11年出現雪景,南非氣象局表示,由於正值南半球隆冬,約翰尼斯堡海拔超過1,700公尺,高海拔區域因此出現罕見降雪,這是當地自2012年來首見。南非氣象局預報員莫佛肯(Puseletso Mofokeng)表示,約翰尼斯堡所在的豪登省(Gauteng)南部各地皆出現降雪的情況。根據南非氣象局記錄,約翰尼斯堡在2012年以前,只曾在2007年6月出現降雪。非洲多處地區近年出現極為罕見的降雪天氣,明顯受全球暖化與氣候變化衝擊。

2018年1月阿爾及利亞在薩哈拉沙漠中的一個小城市艾音塞夫拉一夜間降40公分雪,黃沙中混著白銀雪片。(圖/Fox News)
2018年1月阿爾及利亞在薩哈拉沙漠中的一個小城市艾音塞夫拉一夜間降40公分雪,黃沙中混著白銀雪片。(圖/Fox News)

結論:面對嚴峻的全球暖化與極端氣候,全球沒有人是局外人

過去80萬年中,地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在180~280 ppm之間變化,2018年4月創下410 ppm濃度新高,遠遠超過數10萬年來的自然變率,照這個速度科學家預測,本世紀末二氧化碳濃度將飆至570 ppm,超過工業革命前的2倍。地球因此不斷升溫,導致水分從植被和土壤中不斷蒸發,加劇世界許多國家乾旱,尤其非洲國家;非洲大陸面積約有3千萬平方公里,2021年時人口約13.9億人,在面積和人口方面僅次於亞洲,是地球上不能忽略的重要地區。根據2022年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AR6氣候評估報告,非洲的人均排碳量遠低於世界平均值,卻因氣候暖化的全球性效應,也承受了嚴重的破壞與損失,包括生物多樣性喪失、水資源短缺、糧食減產、生命大量傷亡和經濟增長放緩等。非洲地區的氣候系統已明顯受到大規模的干擾,降雨型態產生極端改變;導致大面積乾旱,少數地區則造成洪澇和土石流等複合型災難。非洲社會大部分人仍賴農漁業等天然資源維生,而極端氣候對農漁業的生產系統造成極為嚴重的威脅,導致生產能力下降,引發糧食短缺和社會經濟嚴重問題。2022年IPCC AR6報告也顯示,非洲儘管其溫室氣體排放量不足全球排放總量的5%,卻是當前受氣候變化衝擊最嚴重的地區,超過1億人口可能陷入極端貧困。聯合國的數據顯示,1951~2020年非洲大陸氣溫上升速度與海平面上升速度都高於全球平均,這些都讓非洲的氣候帶來不利影響。人類傳統的天氣知識與防災策略,已越來越難以防範極端天氣所帶來的災害,該如何因應趨勢,迎接極端氣候新常態,將是世界各國不只非洲政府及人民不得不面對的嚴重課題。

*作者為歷任飛航總臺主任氣象員、民航局組長及多所大學兼任副教授,著有網路《張泉湧觀點》及《圖解全球暖化之危機與轉機》、《全球氣候變遷─危機與轉機》及《圖解大氣科學》等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