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忠專欄:ΑΙ與外交決策

2018-09-03 06:40

? 人氣

作者指出,有鑑於外交事務日趨跨國界和跨領域化,傳統外交重視禮賓、人脈、結盟、斡旋的模式,能否結合AI技術,進而獲得效果的提升,也開始出現討論。(圖/Peshkova via Shutterstock)

作者指出,有鑑於外交事務日趨跨國界和跨領域化,傳統外交重視禮賓、人脈、結盟、斡旋的模式,能否結合AI技術,進而獲得效果的提升,也開始出現討論。(圖/Peshkova via Shutterstock)

ΑΙ無法取代人類決定外交政策,但可做為輔助工具,提供決策者更周延與適當的選擇。台灣若強化ΑΙ技術做為決策輔助,將能更全面且細緻地研判北京的攻勢行為模式,預做危機防範。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是現今科技發展顯學,運用層面也多元廣泛。它可以透過「大數據」(Big Data)分析建立演算模式,有助公司管理與政府治理,強化效能並減少風險。但同樣的,若是AI技術落入不法人士、恐怖組織,甚或威權體制手中,同樣會成為違反法律、製造動亂以及統治監控的手段。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AI可做為外交決策輔助工具

有鑑於外交事務日趨跨國界和跨領域化,傳統外交重視禮賓、人脈、結盟、斡旋的模式,能否結合AI技術,進而獲得效果的提升,也開始出現討論。最近薩爾瓦多與台灣斷交事件,多數輿論關心的重點在其對兩岸關係的衝擊,以及美國與中國在中南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的權力競逐。也有不少人建議台灣的外交戰略必須有所調整,在鞏固邦交、強化與非邦交國實質關係間找到平衡。 

我關切的角度更長遠一點,就是思考能否借助AI等科技,針對外交情勢進行更精確的評估,進而產出更具成效的外交決策。此一觀點看在老一輩外交官眼裡,恐怕會嗤之以鼻。因為台灣是小國,又面對中國無所不用其極地打壓與封鎖,「人脈、資源、結盟、手腕、籌碼、交易」仍是王道。諸如AI等不仰賴人性思考的科技,如何能夠取代外交官的專業經歷?又如何能夠避免誤判? 

我必須強調,運用AI在外交決策,並非要取代傳統外交,而是做為輔助工具,特別是用於對龐大情資的分析,提供決策者更周延與適當的選擇。否則以色列、俄羅斯、新加坡、韓國等國家也不會投資AI技術於國家安全戰略之中。 

因此我在看待北京操作薩國斷交事件時,思考的是它背後的決策思維模式,以及它運用何種策略來達成所設定的效果。反過來說,台灣可以思考的除了如何防止斷交效應持續擴大,以及將此攸關兩岸關係的角力,上綱到中國在美國「後花園」的中南美洲如何軟土深掘、擴張勢力外,更重要的是知己知彼,掌握北京建構其全球乃至區域外交戰略的手法。

北京運用AI,監視無所不在

正如同北京領導人全面運用AI等科技來因應國內「維穩」事務一樣,中國也正在研發透過AI來協助制訂外交政策。前者引發的國際憂慮是一種所謂「數位威權主義」(Digital Authoritarianism)的誕生。也就是運用機器學習與大數據為監控目的,深度強化對社會的控制,預防危及政權的社會串連與運動發生。藉由AI技術,北京當局可以透過網路動態、稅務資料、線上交易、醫療紀錄、銀行資訊、人臉辨識等無所不在的監視系統,對民眾活動進行蒐集與分析。 

中國學校課堂中將安裝「慧眼(smart eye)」,上課恍神、不專心通通逃不過機器法眼,透過人臉辨識監控學生專心程度,還會被列為成績評量依據。(圖/截自unsplash)
中國學校課堂中將安裝「慧眼(smart eye)」,上課恍神、不專心通通逃不過機器法眼,透過人臉辨識監控學生專心程度,還會被列為成績評量依據。(圖/截自unsplash)

同樣的,北京也將AI技術用於拓展全球勢力。從傳統的諜對諜情蒐到網路入侵、衛星資料,乃至於「一帶一路」海外投資審查與恐怖組織行動計畫的研判,甚至針對川普(Donald Trump)對中國發動貿易戰的行為模式與戰術思維,AI已經成為中國外交系統在人為思考之外,從更廣泛大數據與資訊中,歸納出更客觀政策建議的替代選項。 

AI固然無法取代人類來決定外交政策,但較敏感的外交議題容易受到高層領導個人或小圈圈孤斷決策的風險影響。在某些情境下,AI決策者可以免受民粹激情、民族情緒、恐懼退縮、道德規範或其他主觀因素的影響。AI的主要缺陷,就是必須要有足夠、大量數據和明確目標做為支撐。然而,在外交上經常遇到爾虞我詐、虛張聲勢、信息匱乏等情境,也只有專業人士才能處理。 

無論如何,如果北京主要目的是蠶食鯨吞美國的「後院」,次要目標是製造台灣在中南美洲邦交國鬆動,進而迫使台灣政府就範,其背後應該早已針對拉美成員國國內政經情勢變化、美國影響力的起伏、台灣邦交國的企圖進行長期的分析。傳統外交官的情資蒐集當然是基本功,但如此龐大且各自分散、保密的資料透過AI的分析,找出提高達成率的最適當建議,供最高領導者進行最後決策的參考,已是不容忽略的潮流。

台灣應藉助科技彌補資源不足

如果中國都意識到運用AI技術來提升對外戰略的成效,小國台灣面對嚴峻挑戰,更有必要藉助科技資訊的整合,來彌補資源的失衡與不足。如果未來台灣的國安外交團隊能夠強化AI技術做為決策輔助,不只依賴前線外交官單線的情資建議,可以更長期、全面、細緻地研判北京的攻勢行為模式,預做危機的防範。台灣也可以在其他跨國性外交議題中,找出國際主流的發展趨勢與各國策略。這需要強化外交官對AI科技的認識與運用。更遑論AI也可以分攤外交官在處理送往迎來、應接不暇的事務性工作時,有關決策擬訂的負擔

*作者為外貿協會副董事長,本文原刊《新新聞》第1643期,授權轉載。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購買本期新新聞

➤加新新聞LINE好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