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追劇《知否?知否?》─可憐父母愛之適足以害之

2023-07-31 05:50

? 人氣

天下父母都能記取劇中的教訓,和子女一起以「群體感」為核心,「自主性」為半徑,築夢踏實地畫出屬於自己的圓滿人生!(資料照,顏麟宇攝)

天下父母都能記取劇中的教訓,和子女一起以「群體感」為核心,「自主性」為半徑,築夢踏實地畫出屬於自己的圓滿人生!(資料照,顏麟宇攝)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簡稱《知否?知否?》)是網路播放量超過百億,網評「值得N刷」第一名的古裝連續劇。[1]看似以北宋官宦人家的內宅爭鬥為主軸,其實所有爭鬥的核心,都是父母為子女的謀劃。因此,該劇反覆出現的重要臺詞,就是「父母之愛子,當為之計深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父母謀劃萬端,子女的表現卻未必如願

為了讓兒子能出仕或襲爵、女兒能高嫁和添丁,劇中的父母無不用盡心計到最後一刻。但子女都能如父母所願的一生平安富貴嗎?以劇中的盛家子女為例,便有四種不同的情狀:

一、過程和結果均符合父母所願:如明蘭因落實親娘(衛小娘)臨終前的叮嚀,掩蓋鋒芒且認真學習祖母精心正直的教導;終成德貌兼具、智勇雙全、夫妻和美、子女賢孝的一品誥命侯爵夫人。

二、過程不符但結果如父母所願:如嫡長子長柏不受自私和短視的父母所威逼利誘,而自律嚴謹的時時以聖人之道自持,處處以正義公理應事;最後不僅人品和學問過人,也仕途順遂的直至終老,更光大了盛家的家業。

三、過程符合但結果違父母所願:如墨蘭在仿效親娘(林小娘)「為達目的,不擇任何手段」的教化下,藉主動委身而嫁入永昌伯爵府為正室,再因妒忌而謀害嫁入侯府的明蘭;終因一切真相大白而眾叛親離。

四、過程和結果均違反父母所願:如長楓因親娘(林小娘)備受父親的寵愛,得以受教於名師和結交權貴之子,然因流連酒色而屢試落第,妄議朝政致牽連父親;且在親娘過世後,更忘卻其寄望的只求懷抱妻女度日。

父母謀劃能否如願,取決於目標和方法

年邁父母 老人(示意圖/取自freepik@Lifestylememory)
生活在群體中的個人,不僅必須做到「不損害他人的權益」,還須力求「增進群體的利益」。(示意圖/取自freepik@Lifestylememory)

上述的情狀,顯示護犢周全、爭強好勝、刻意謀劃、善用心計的林小娘,不僅兒子長楓未成大器,就連素以為傲的女兒墨蘭也處境淒涼,落得「全軍覆沒」的下場!而和她特質類似的母親,如顧廷燁的繼母小秦氏、長柏的外婆王老太太等,也都是「盤算皆空」。

原來,透過這些父母的表現,《知否?知否?》告訴我們如果訂錯了目標和用錯了方法,即使掏心挖肺,也難以如願的確保子女富貴平安。但要怎樣訂定正確的目標和運用適當的方法,才是「父母愛子的深遠之計」呢?

一、目標應訂在培養子女「心中有己,目中有人」的「群體感」

所謂「群體感」,是一種認知自己是群體的成員之一,因而樂於和其他成員合作,達成個人和群體共存共榮的態度與行動。

「群體感」之所以重要,在因個人必須生活於群體之中,需要確保群體的永續生存和繁榮昌盛,方能「水漲船高」地讓個人的生活日益平安幸福。因此,生活在群體中的個人,不僅必須做到「不損害他人的權益」,還須力求「增進群體的利益」。

只有當所有的個人都能「不損害他人的權益」,方可保障群體中所有的「個人權益」,都能「不受他人的損害」。而進一步能夠運用聰明才智,為群體服務或謀福利的人,也才得有「菁英」、「天才」、「神聖」等超越常人的表彰。是以,當個人為了自己的權益,而損害他人或群體的利益,便將受到法律的制裁、道德的臧否、以及輿論的撻伐;更嚴重地是還會背負良心的譴責,且即使想方設法的隱藏良心,仍難逃午夜夢迴的驚乍。

《知否?知否?》中,孔嬤嬤就利用盛家女兒的課堂衝突事件,教導了「不僅心中有己,更須目中有人」的道理。[1]她首先斥責墨蘭「莫要仗著幾分聰明,把別人都當傻子」的犯下「言錯」和「心念不好」等二錯,全然枉顧父母的恩惠和姊妹的情義!再說如蘭因自認是嫡女,而盡耍威風地以利口傷人;為免日後「禍從口出」的闖下大禍,該受最重的處罰以徹底改變脾氣。至於未參與衝突的明蘭,看似沒錯,但因「一家子的兄弟姊妹,同氣連枝,共榮共損」,須隨兩個姊姊一起受罰,以避免助長置身事外的風氣並彌補姊妹間的情分。

在叮嚀「一個家族要繁盛,必得兄弟姊妹齊心協力」的同時,孔嬤嬤也對林小娘砸下「人貴自知」的重拳,更對盛氏夫妻提出「兒女眾多的人家,父母更要一碗水端平,方能家宅寧靜」的藥方。

可惜這堂教導「父母深遠地愛子之計」的課,盛氏夫妻和林小娘均囿於私慾的未能聽從,以一改前非的立身公正,協助子女在追求「自利」的同時,也能設身處地的心懷家人,不僅「不損害他人的權益」,還能兼顧「利他」的「增進全家的利益」。因而埋下日後墨蘭為求嫁入永昌伯爵府,不惜毀掉整個盛家聲譽和所有手足前途的種子,印證了孔嬤嬤所提醒的「(任何一個家人)丟了人,全家都跟著丟人,沒一個跑(得掉)的!」。[2]

二、方法應利於培養子女「管好自己,承擔責任」的「自主性」

焦慮、憂鬱、痛苦、沮喪、低落、難受 孩子為符合父母、老師及社會的期待,可能錯過「認識自己」。(示意圖/取自xframe)
所謂「自主性」,指得是個人積極運用意識、思考及意志,為自己設定目標並戮力達成,更勇於承擔一切成敗的後果。(示意圖/取自xframe)

由於父母的心計安排和身教化育,均會對子女造成影響,如在明蘭和墨蘭的身上,可以分別看到祖母和林小娘的縮影。但子女並非完全被動的任由父母拿捏,如明蘭的謹小慎微過於祖母,墨蘭的陰狠歹毒更勝親娘。這乃是因為每個子女都多少有其「自主性」。

所謂「自主性」,指得是個人積極運用意識、思考及意志,為自己設定目標並戮力達成,更勇於承擔一切成敗的後果。簡單的說,就是能以對決定負責的態度與行為,坦然地活出真正的自我!

在《知否?知否?》中,最能淋漓盡致發揮「自主性」的角色,首推長柏。如在四歲啟蒙後,便「早也用功晚也用功,不曾耽誤一日。天熱長痱子,天冷長凍瘡,都非要去學堂。」[1]又,雖身處嫡庶地位天差地遠的社會文化和父親寵妾紛爭不斷的家庭氣氛中,卻始終感戴毫無血緣關係的(嫡)祖母教養庶出父親和孫子女之大恩;也堅持友愛所有出於父親的手足;更拒絕納妾的和妻子恩愛一生。

尤其在姨母教唆母親毒害祖母一案的處置上,長柏除了於事發當下,能果斷做出兼顧情理法的決斷;[2]更於衍生的殺害明蘭和陷害顧廷燁(明蘭丈夫)案發時,大義滅親的前往衙門欲申述全案始末;[3]即使為顧廷燁阻攔並遭父親關入祠堂狠打,仍堅持捨棄個人前途和盛家家業的追求忠、孝、禮、節。[4]

長柏所以有上述的作為,在於能運用「理性」,為自己立定了「學行合一」的志向,並據以克制因氣候不佳而想休息、或因生理不適而想調養等的「本能」需求,管理因煩惱父親不公或憂慮母親魯直等所滋生的「情感」反應,再以「意志」貫徹前述的克制和管理,從事長年累月的勤耕苦讀。至於具體實踐「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5]的聖人之道,更是以「意志」堅持運用「理性」,克制「本能」和管理「情感」的極致!

反觀也曾立志揚眉吐氣的長楓,則因無法以「理性」管制住趨樂避苦的「本能」需求和風花雪月的「情感」反應,更欠缺「意志」從事堅定不移的努力,在在使其大志止於夢想,只能淪為平庸的紈褲子弟。長柏兄弟的表現,誠然為「君子立常志,小人常立志」提供了鮮明的實例。

父母愛子深遠之計,育群體感和自主性

許多父母覺得自己一直都很寵孩子,不過實際上卻相反,孩子心理生病,大多都是父母「不夠寵」所造成的。(圖/取自photoAC)
因訂錯了目標和用錯了方法,嚴重斲傷了子女發展「群體感」和「自主性」的機會,以致驕縱出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示意圖/取自photoAC)

綜觀《知否?知否?》中林小娘之類的父母,因望子成龍和舐犢情深而有萬般心計。除盼子女不僅能「贏在起點,更要步步皆贏」,使其誤將「自信心」建立在「人人為我」而不知前提須「我為人人」;又為心疼子女遭受挫折和處罰,總藉各種理由解脫其所犯下的過錯,甚至以「怪我沒教好他」的搶先認錯和願代受罰,使其誤將「做自己」安置於「隨心所欲」而不知底線是「不逾規矩」。

正因訂錯了目標和用錯了方法,嚴重斲傷了子女發展「群體感」和「自主性」的機會,以致驕縱出凡事以自我為中心,遇挫只會怨天尤人或撒潑耍賴,永遠受困於勝過他人、自己的本能和情感,終身無法享有「真正自由」的墨蘭和長楓!「愛之適足以害之」,這些父母怎不令人哀痛和惋惜?

「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1]願天下父母都能記取劇中的教訓,和子女一起以「群體感」為核心,「自主性」為半徑,築夢踏實地畫出屬於自己的圓滿人生,以不枉一生愛子之心計!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