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榮祖專文:蔣介石如何失去中國大陸

2023-07-09 07:10

? 人氣

1961年蔣介石在台灣。

1961年蔣介石在台灣。

蔣介石失去中國大陸,是既成的歷史結果,由果推因,雖有後見之明的優勢,但所見不一。英國史家卡爾(Edward Carr, 1892-1982)曾說:史事的發生有偶然,然偶然也有原因,原因又有「層次」(multiplicity)與「階層」(the hierarchy of causes),先後、輕重、主次不一,由繁而約,於萬緒之中,排除非必然之因,確定最主要之因,若非此因,不會有此結果,定論出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蔣失江山絕非偶然,其故誠多,諸如政治的腐敗、軍事的失利、經濟的崩潰、社會的動蕩、雖然都可以排序定其輕重主次,但是莫不與蔣相干。皇親國戚的貪污、官僚之瘋狂劫受,蔣不能止;蔣又堅持用軍事手段解決內部矛盾,使抗戰瘡痍未愈而內戰驟起,造成惡性通貨膨脹,又濫發金圓券,竭澤而漁,民不聊生,豈不就是經濟崩潰與社會動亂的原因?戰事既起,蔣以元帥的身分,包攬自上而下的指揮,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居然兵敗如山倒,一敗塗地,捨蔣誰能擔此重責?史家陳寅恪謂蔣:「自我失之終可惜,使公至此早皆知」;更可惜的是,使公雖自知,也雅不願承認由其失之,故而雖敗退海島之後,仍然嚴於責人,寬以責己,嫁禍於知識分子之批評,學生之鬧事,甚而甩鍋美國援助之不力,馬帥議和之干攪,皆可以休矣!

取蔣介石而代之的是毛澤東,自北洋政府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便是國共爭奪天下的時代。國共原屬一家,來自孫中山的聯俄容共政策;然而蔣介石奪權成功之後,不僅分共而且視若仇讎。蔣之南京政府成立後即開始江西「剿匪」,以十倍之眾剿而無功,屢敗者四,最後博古、李德誤判情勢,而蔣的德國顧問圍堵之策奏效,使第五次圍剿得逞;然而朱毛殘部竟能將「流竄」變為「長征」,敗而不潰、退而不亂,卒能敗部復活,重建革命根據地於陝北,促成逼蔣抗日,因抗日使國共再度合作。

國民黨寫八年抗戰史,往往說共產黨不打日本人而打國軍,因搶奪地盤而乘機坐大。乘機坐大沒錯、搶地盤也沒錯,地盤被日本人侵占甚多,只要在敵後繼續打遊擊,就可搶到很多地盤、贏得更多的人心,是以愈抗戰愈有機會坐大。國共兩黨曾各自詮釋抗戰,但以抗戰決心而言,國實不如共。據英文《劍橋中國史》估計,抗戰期間中央軍投敵部隊多達五十萬之多,再就1943年投靠敵人的降將就有42人之多,而共產黨領導以及紅軍中沒有一個在抗戰期間降敵者,也無與日本人暗通款曲者,更沒有當漢奸者。

1949年5月2日,國共內戰末期,解放軍進入北京(AP)
1949年5月2日,國共內戰末期,解放軍進入北京。(資料照,美聯社)

國民黨說共軍打國軍,其實是國軍常打紅軍。蔣介石於戰前沒能消滅共產黨,已感到十分遺憾;眼見共黨坐大更是痛心疾首,一心一意想溶共、剿共、滅共。蔣介石原以「紅色將軍」起家,深知共產黨的利害,深感臥榻之旁不容他人酣睡,怕中共會奪取他的政權,故非除之而不快。他對付政敵不是公平競爭而是用強制手段,用強就有反彈,而反彈的最後結果是自己被打倒。

蔣介石溶不了共產黨,然而國共在抗戰中並沒有決裂,主要有二個原因:其一、在舉國一致抗日的大環境裡,蔣不敢公然大舉剿共,只能暗中搞。其二、毛澤東對蔣介石的挑戰有時針鋒相對、有時退讓,儘量不導致決裂,也就是毛氏所謂既團結又鬥爭的策略:一方面維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中央政府之下,奉蔣介石為最高統帥;另一方面則維持紅軍及共區的獨立與自主性,不惜先斬後奏或斬而不奏。因此衝突與矛盾固然不斷,共產黨仍繼續奉行國共合作的既定政治策略。毛澤東不肯決裂、蔣介石不敢決裂,只好走既團結又鬥爭之路。毛擺好棋譜請蔣來下,蔣自非對手。蔣雖在軍事上占優勢,卻在政治上處處被動,愈來愈退居劣勢,難怪蔣在1940年3月9日記道:「唯共產黨作祟為可恨耳」。蔣以共為死敵,毛豈有不知之理?曾說「過去十年的蔣介石是反革命的。為了反革命,他創造了一個龐大的中央軍。有軍則有權,戰爭解決一切。這個基點,他是抓得很緊的。對於這個點,我們應向他學習」。

西安事變之後國共合作已如弦上之箭,但蔣介石始終不喜歡國共合作的提法,因這種提法把國共對等起來平起平坐,豈其所願?因他不承認共產黨是合法的政黨;他不要聯共而要溶共,想把共產黨合併於國民黨內猶如軍隊之收編,化掉以後實現一個黨、一個主義、一個領袖的理想。所以周恩來雖一再向蔣表示國共合作的誠意,蔣總是大剌剌地回答說:「不要提國共合作,只要提與我合作就行了」。蔣介石從盧溝橋事變到武漢棄守,忙於應付兇猛的日軍進攻,尚無餘力來對付共產黨,國共之間因而暫無摩擦。值得注意的是,蔣毛對付日軍進攻的戰略已見其異。蔣打的是正規的陣地戰,兵力不易集中,面對敵人強大優勢的火力時,常陷於被動挨打,付出慘痛的代價,往往導致一瀉千里的大潰退。毛打的則是運動戰,發動廣大人民群眾打遊擊。朱德、彭德懷等共軍將領掌握機會深入敵後,建立越來越多的抗日根據地,包圍敵人占據的都市與交通要道,易於擾敵而不易被敵所殲。蔣之正面作戰與毛之遊擊戰,可謂國共兩黨抗日的戰略配合。國共於抗戰初期在戰役上的配合,贏得平型關之戰的勝利。日軍第五師團長板垣征四郎在1939年的9月裡,決定突破長城防線進兵山西,全力向平型關一帶進攻。經過9月22、23兩日血戰後,國軍傅作義奉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之命增援,同時共軍第115師由林彪率領拊平型關敵軍側背,林彪的機動靈活戰術與傅作義正面主力防禦相互配合,利用有利地形設置埋伏以待進犯之敵。日軍輜眾部隊於25日早晨進入伏擊圈立遭痛擊,日軍被截斷首尾,至翌日中午已殲敵千餘,並切斷了日軍的交通,有力支持了傅作義的正面反攻,使日軍第21旅團陷入重圍,遂因板垣大舉增援,各部才於9月30日撤離戰鬥。這一仗可謂國共聯合抗擊日軍的第一仗,但也是最後一仗。

中國軍民從平津、淞滬到南京失陷雖然犧牲慘重,但抗敵的英勇確實可歌可泣。毛澤東在1938年9月29日,值武漢保衛戰期間,特別托周恩來給蔣介石一封親筆函,向蔣「領導全民族進行空前偉大的革命戰爭」表示崇仰,同時鼓勵蔣「團結全民,鞏固與擴大抗日戰線,堅持持久戰線,動員新生力量克服困難,準備反攻」。毛澤東在信中一再強調團結,並提醒敵人會刻意破壞團結。他相信「國共兩黨之長期團結,必能支持長期戰爭,敵雖凶頑終必失敗」,表達兩黨長期合作的願望,十分明顯。武漢失守後抗戰進入膠滯狀態,蔣介石的注意力遂轉移到共產黨問題上來。同時蔣日和談仍在繼續秘密進行,共同防共一直是日方必要的條件之一,對付共產黨成為蔣介石的一石雙鳥之策,既可去心腹之患又可展示對日和談的誠意。國民黨五屆中全會於1939年元月在重慶召開,內政的主要議題便是整理黨務。蔣介石在會場上講話,呼籲要喚醒黨魂,目的是要國民黨警惕各地共黨以強化國民黨,並於會中通過決議案確定「防共、限共、溶共方針」,且專門設置了防共委員會。大會為了強化黨又決議設置國防最高委員會,以蔣為委員長獨裁黨政軍大權。會議開過之後為落實會議的精神,制定了一系列對付共產黨的辦法,諸如〈共黨問題處置辦法〉、〈淪陷區防範共產黨活動辦法草案〉、〈第八路軍在華北、陝北之自由行動應如何處置〉、〈異黨問題處理辦法〉等等。蔣介石於抗戰十五個月之後再度確定了反共方針,雖不似1927年清黨之劇烈,但毛澤東所希望的長期團結與國共合作只剩虛有其表了。

《評說蔣介石》立體書封。(聯經出版提供)
《評說蔣介石》立體書封。(聯經出版提供)

*作者為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博士(1971),美國維吉尼亞州立大學歷史系執教31年,獲榮退教授銜(Professor Emeritus)。曾獲美國維吉尼亞州社會科學院傑出學者榮譽(1993),全美研究型圖書館2001年年度傑出學術著作獎。本文選自作者著作《評說蔣介石》(聯經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