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擇雅專文:拚經濟就要先學會做「經濟公民」

2018-08-26 05:50

? 人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國民不想加強經濟素養,就容易迷信財經專家。也不是迷信其學養,而是迷信其頭銜。選舉時看競選團隊有什麼財經幕僚,選完則看財經內閣名單,好像拚經濟只是財經官員的事。

讀《拚經濟》一書就知道,政府影響經濟,並不限於財經部門。政府是一國最大生產者,提供郵政、教育、健保都算是生產。政府也是最大消費者,國防採購與教科書採購都算是消費。政府也是最大投資者,科技部補助研發,縣市造橋鋪路,這些都是投資。

政府影響經濟還有個最重要手段是規範市場,這也不限財經部會。例如主管食品安全的機關是衛福部,它的作為與預算會大大影響食品業的內需與出口競爭力。電視系統主管機關是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它擬定的法規會決定電視產業的投資意願,大大影響演藝人員的工作機會多寡。

張夏準主張經濟學不是科學,可能很多人難以接受。換一種說法,就是拚經濟沒有標準答案。學理沒有最正確,只有最適合。一種學理適合別國,不見得適合台灣。適合台灣A領域,不見得適合B領域。這是拚經濟不能全聽經濟學家的另一原因。因為經濟學家可能只知學理,卻跟本國問題背後結構脫節。

舉例,經濟學家不是都相信市場機制嗎?為什麼從前電視只有三台,台劇品質反而勝過現在兩百台?二十四小時新聞台競爭如此激烈,為何內容高度重覆?電視工作者有了一點經濟素養,建議政策可能比經濟學家更能解決台灣問題。

台灣還有一迷思,以為政府還債就是政績,舉債就是不負責任。其實新加坡高成長就是舉債建設的結果。新加坡國債佔GDP高達115%,是台灣三倍多。但新加坡並不說這是「債留子孫」。既然建設是跨世代共享,經費就應該跨世代分擔。

舉個「沒有債留子孫」的例。台灣人出國,總羨慕歐美河川乾淨,水岸風景優美。但台灣河川髒臭,原因不就是下水道普及率太低嗎?上一代沒為了下水道而債留子孫,付出代價就是髒臭河川留給子孫。到頭來子孫還不是要花錢整治愛河、淡水河?何況居住密集後再鋪設下水道,工程一定更複雜,花費更昂貴。

其實,經濟公民應該關心的,不是哪位執政者債留子孫,而是問:利率低還是高?債權在國外還是國內?舉債是用在跨年煙火還是公共建設?公共建設是拉抬房價還是促進產業?換句話說:債務結構比債務多寡重要。

「還債好過舉債」只是這本書戳破的迷思之一。但這本書最想戳破的迷思,是拚經濟應該交給專業。這種迷信會阻礙國民變成經濟公民,害國民無法監督政府怎麼拚經濟。

民主國家怎麼拚經濟,到頭來還是要靠國民的集體決策。這本書傳授的,是國民參與集體決策時應該具備的思考工具。有了這些思考工具,你聽到一種政策時,就可以判斷是拚到多數還是少數的經濟。沒有這些工具,你不是沒發言權而已,你可能連自己的利益怎麼被挪用去拚別人的經濟都不知道。

韓國經濟學家張夏準(Discott ∕維基百科)和其新著《拚經濟》(雅言)
韓國經濟學家張夏準(Discott ∕維基百科)和其新著《拚經濟》(雅言)

*作者為知名作家。本文為《拚經濟》(雅言出版)一書之導導讀。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