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華觀點:中國對付美國的雙軌策略

2023-06-12 07:00

? 人氣

2023年6月3日,美軍飛彈驅逐艦鍾雲號(USS Chung-Hoon)在台灣海峽執行例行任務時,遭遇中國海軍的軍艦以「不安全方式」接近。(美聯社)

2023年6月3日,美軍飛彈驅逐艦鍾雲號(USS Chung-Hoon)在台灣海峽執行例行任務時,遭遇中國海軍的軍艦以「不安全方式」接近。(美聯社)

面對美國,習近平為首的中共此前似乎本不想把競爭兩字說在口上, 但後來在美國「打開天窗說亮話」的姿態下,中美競爭日趨白熱化。於是,北京不久前採納了一項雙軌策略,即軟的硬的一起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共各屆領導人一直采用的鄧小平「韜光養晦」的政策,利用西方技術和資本,搭「全球化」的便車。一搭三十多年,收獲確實不少,僅從經濟上來說,已躍入全球第二。但到了習近平時代,便漸漸進入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競爭的階段。但習近平為首的中共直到去年,似乎還有點像處女般的「害羞」, 不想把競爭兩字說在口上。 但後來在美國的「打開天窗說亮話」的姿態下,這種競爭顯然日趨白熱化。

 

首先,這場競爭是美國先把它挑明的。 因為美國政府第一意識到如此對中國在技術轉移、技術偷竊問題上的寬容,將會直接影響到美國自己在全球的獨一無二的技術地位和軍事地位,進而削弱整個民主陣營的力量。 於是,從川普開始,便開始了對華為等公司的出口和產品使用的限制。但川普的做法多少還是情緒型的。自拜登上台後,把這種做法擴展到所有跟國家安全有關的敏感技術和敏感產品領域,把一切措施系統化了,而且還努力地拉著其他有關國家加入他的行列。此外,依據「保衛民主陣營」的原則,從去年開始,對台灣和亞洲其他盟國更強化了其軍事上的聯繫和援助,這跟烏克蘭戰爭帶來的教訓有著直接的關係。

美國回來了

迄今為止,在軍事合作方面,美國在太平洋西部的有所進展。日本、南韓、菲律賓、台灣紛紛在軍事和情報合作方面向美國靠攏。必須看到美國同時也面臨著來自中國的、比以往更大的挑戰。 美國是否能應對這些挑戰,決定了它與中國在太平洋西部地區的競爭的勝負。 而這個勝負將主要體現在兩個區域:一個是台灣海峽,另一個則是中國南海。

看到美國如此重新恢復在太平洋西岸的軍事和安全方面影響,中共自然會不滿,因為這直接破壞北京的「宏偉計劃」。其計劃之一,就是在習近平在任期間解決台灣問題,把這個島嶼真正成為隸屬北京統治的地盤。計劃之二,就是盡力在習近平在任期間,讓所有在中國南海的周邊國家接受中國的「九段線」的界定,以便在能源開發、獲取魚資源、軍事布局等方面佔據上風。 本來,北京憑著中國自己的藍水海軍(blue-water navy)和其他的軍事實力已相當強大的情況下,實施這個計劃並不難。 但卻沒想到,美國一改越南戰爭失敗後對亞太地區的疏忽,不斷加強在該地區的活動。從派軍艦維護航運線的航行自由到對台灣的軍援,無不在對北京設置實施計劃的障礙。

軟硬兼施

至於今年二月的氣球事件,中方反應強烈,恐怕是氣憤美國在東南亞國家面前揭了中國間諜行為的醜。至於佩洛西對台灣的訪問,更是開啟一個非常不利於中國外交上孤立台灣的新階段。於是,北京利用各種機會,鋪天蓋地對美國政府進行漫罵,把自己描述成美國霸權的犧牲者,力爭在世界佔居道德的高地。 同時,開始對西方民主陣營進行分解工作, 使盡一切力量,把歐洲拉到自己的一邊,鼓勵歐洲「戰略自主」。但顯然,如此做效果不大。

目前看起來,中共認定的目標很明確:只要使美國人遠離太平洋西岸,那中國對該地區的影響就沒有對手。因為,即便那些似乎在領海問題跟中國作對的國家,如越南、菲律賓、日本等,經濟上對中國的依賴依然不小,而他們在地區安全上,則向美國靠攏。 一旦美國在該區的軍事存在大大削弱,解決台灣和南海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於是,北京不久前採納了一項雙軌策略,即軟的硬的一起上。 所謂軟的,就是強調中國是個熱愛和平、反對脫鉤的國家,遵守國際法的國家。 從努力地扮演烏克蘭戰爭的調解人、派中國政府歐亞事務特別代表李輝和其他要員游說歐洲,同時,利用第20屆香格裡拉對話,讓國防部長放風:中美之間任何沖突對人類將是最大的災難。 於此同時,把美國在南海和台灣海峽軍艦的巡邏,說成是跟維護國際海洋法無關,而僅僅是維護美國自己的「海洋法」而已。

美國海軍於2023年5月26日公布的畫面顯示,中方殲-16戰機在南海上空飛近美方的RC-135。(美聯社)
美國海軍於2023年5月26日公布的畫面顯示,中方殲-16戰機在南海上空飛近美方的RC-135。(美聯社)

硬的方面,就是用所謂的灰色手段,把美國在太平洋西岸頻繁的軍事存在成為不可能。 最典型的最近兩次的在南海攔截美國偵察機以及在台灣海峽危險靠近美國驅逐艦。而這種灰色做法的前提是,中方知道美國至少在目前是盡一切力量避免跟中國發生任何軍事方面的沖突,因為美國由於對烏克蘭的援助、國內自己的一系列問題,無暇開闢在該地區的戰場。

北京仗著中國有的是「勇敢的、愛國主義的」的士兵,也有的是軍艦和戰機,所以他們冒險。中方想用這種方式,這將「極大增加美軍的心理壓力 (胡錫進語)」,這分明是試圖再次制造2001年的事件。2001年,一架中國戰鬥機有意跟一架美國偵察機相撞。美國飛機緊急迫降在海南島。事件中,一名中國飛行員死亡,北京將 24 名美國機組人員拘留了 11 天,在華盛頓致函表示「遺憾 (regret)」後才釋放他們。 但是,現在中國的決定,將大大增加這個撞機或撞艦的概率。

美國面臨的挑戰

不僅在技術上,而且在軍事上,中國政府明顯已認定其在國際上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美國。而且,北京已經不得不改變自己以往搭便車和輕微修正主義的做法,開始從各方面與美國競爭,並開始自己制定游戲規則。而競爭的最現實的目標,在對外政策方面, 就是解決台灣問題和確立中國在各地區尤其在中國南海地區的主導地位, 即把它們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

美國在這場競爭中面臨的挑戰之一就是,中共的言行不一。言行不一必定造成競爭中不按照游戲規則即國際法行事。缺乏最起碼的信任。要知道,在中國的軍艦冒險地阻擋美國「鐘雲」號驅逐艦過航台灣海峽、險些發生碰撞的第二天,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在正經八百地強調, 中美激烈沖突對抗是「世界不可承受之痛」。 又如,習近平在2015年向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承諾,中國不會在南海的島嶼軍事化--而這恰恰是它此後一直在做的。

挑戰之二,就是中國認定它用灰色手段攔截美軍的軍機和軍艦,能使得美國在該地區巡航時束手無策,最後也許放棄或者減少在該地區的存在。而在使用這種手段的同時,中方一改以前的不成文的規則,譬如把台灣海峽不再看成是國際水域,而是中國領土的範圍。

要指出的是,在採用硬的手段的工具箱中,中國還有王牌沒出呢。可以想見,隨著中國人工智能在軍事上的成熟應用,今後可能攔截美國軍艦和軍機的就是無人機、無人艇了,而且用多艘對付美國的一艘。

或者,把俄羅斯在太平洋的軍事力量組合起來,共同對付美國的定期巡邏。最近北京已跟俄空軍進行了第6次聯合空中戰略巡航,威嚇日本,這已經顯示了其苗頭。

挑戰之三,中方將用切香腸的方式,不斷強化對台灣的軍事壓力。現在,中國的軍用飛機和船只定期穿越中間線,每天多達10次。北京這個行為盡管不是直接針對美國,但是,由於美國對台灣的義務,使得美國也處於疲於應對狀態。

為了維護在台灣海峽現狀,美國目前依然在尋找對策,譬如,不僅動員Aukus國家,而且要把在歐洲大陸的北約國家一起拉入保衛亞太地區(包括台灣海峽)航行的自由。盡管歐洲大陸國家如德國有意願加入南海的巡航,但更令美國擔心的是,歐洲大陸的人對台灣海峽兩岸的和平並非像美國那樣當作切身利益看待。德國已決定在明年的軍艦去中國南海進行航行自由演習,但對穿越台灣海峽的問題上避免表態,更有像法國那樣,公開表示,根本不想把台灣地區當作自己關心的事來處理。 而法國人的態度多少也體現了歐洲大陸相當一部分人的想法。而這樣,給北京感覺,其指責美國在台灣海峽執行的「自己的海洋法」而不是國際法,似乎更是得到了依據。

當然,美國似乎很希望通過跟北京建立直線聯繫(包括軍界的直線電話),來緩和這種局面。但是如同上面提到的北京的「軟硬結合」的手段,北京現在表面上不反對跟美國對話,但是在所謂的「核心利益」上,習近平將強化灰色的、硬的手段的使用,從而逼迫美國就範。

總之,在地域軍事外交競爭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民主陣營能否在到明年美國大選前應對好中國的挑戰,將對太平洋西岸的安全格局有著直接的影響。 而中國在太平洋西岸的就主導權的不顧於自身安全的競爭,是一種危險的競爭,弄不好就會導致中美雙方走火。

*作者張俊華為徳籍華人政治學者,在德國生活三十余年。他曾就讀於德國法蘭克福大學,並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此後曾執教於柏林自由大學等高校。現為法國Ecole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客座教授。本文原刊德國之聲,授權車埕村。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 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3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