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一個可怕的詞─去文明化:《世界不再是平的》選摘(2)

2023-06-15 05:10

? 人氣

在美國的秩序和這個神奇的人口結構下,我們已變成如此專業化和我們的技術已進步這麼多,以至於我們變得完全沒有能力做過去很基本的工作。試試自己發電或生產足夠生活的食物,同時繼續你的全職工作。讓這一切成為可能的是連續性(continuity)的概念:我們今日所享受的安全到明日還會存在,而且我們可以把我們的生活交給這些系統。畢竟,如果你很確定政府明天會崩潰,你可能不在乎你的經理人要求與工作相關的顏色分類細節有多重要,而會把時間花在學習醃漬蔬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勞動的超級分工已經來臨並成為常態,而貿易已變得如此複雜,以至於出現各式各樣的經濟分支部門(放款專員、鋁擠型工人、倉庫規劃顧問、拋砂工人)。這種專業化也不限於個人。在世界和平下,各國也能分工。台灣專精於半導體。巴西專精於生產黃豆。科威特的石油。德國的機械。文明化過程不斷朝向終極、最佳化的高峰。

但「最佳化」和「自然」不是同樣的東西。此時的一切—從美國重新建構安全架構到史無前例的人口結構—都是人造的。而它正在崩壞。

每個國家進入人口結構和全球化崩解階段的方式各不相同,但它們有一些共通點:減少互動意味減少管道,進而意味減少收入,進而意味較少規模經濟,進而意味較少勞動分工,進而意味減少更多互動。匱乏迫使人民—迫使國家—照顧自己的需求。連續性和勞動分工的附加價值優勢因而消失。每個人變得效率降低。生產力降低。而這意味一切都減少:不只是電子產品減少,電力也減少;不只是汽車減少,汽油也減少;不只是肥料減少,食物也減少。部分的加總比總和少。而且它有複合效應。電力短缺傷害製造業。食物短缺減少人口。較少人口意味較少需要勞動分工才能運作的東西,例如道路營建或電力網或食物生產。

這就是「去文明」的意思:一連串的崩塌造成的不只是損壞,而是摧毀現代世界運作的基礎。在美國秩序之前,不是每個地點都有建立文明的合宜地理條件。在這個秩序終結後,不是每個地點都能維繫文明。

2023年5月12日,墨西哥移民在等待登上一列向北行駛的貨運列車。(美聯社)
一個像墨西哥這樣與美國緊密連結的國家,在沒有進口亞洲零件的情況下將難以維持工業成長是一回事。(資料照,美聯社)

一個像墨西哥這樣與美國緊密連結的國家,在沒有進口亞洲零件的情況下將難以維持工業成長是一回事。一個像南韓這樣的國家在失去進口石油、鐵礦砂、糧食的管道和出口市場下,將難以為繼則是另一回事。

最糟的是,許多較不先進的國家完全仰賴其他地方建立的文明。辛巴威和委內瑞拉是國家選擇某種去文明道路的例子。對大多數國家來說,去文明將因為它們無法影響(更別說控制)的另一個大陸或更遙遠地方的事件,而強加在它們身上。即使像巴西、德國或中國的小危機,都會中斷對玻利維亞、哈薩克或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原料需求,使這些弱國損失收入,並因而無法進口它們維持基本現代化的產品。況且這個世界的巴西們、德國們和中國們,面對的將不只是小危機。

在不斷惡化的慘況中有幾個亮點

少數難得的國家在保持高度發展的同時避免了出生率大幅下跌。這份名單少得可憐:美國、法國、阿根廷、瑞典和紐西蘭。就這幾個國家。即使政治氣氛和諧,即使每個國家都有一致的想法,即使所有美國人、法國人、阿根廷人、瑞典人和紐西蘭人都願意把世界的的需要擺在他們的需要前面,整個人類人口結構大規模的轉變意味這些國家加起來還不足以形成支撐新全球系統的基礎。

從大多數衡量標準看—特別是教育、財富和健康—全球化取得豐碩的成果,但它原本就不可能長久持續。從戰略和人口結構的角度看,你和你父母(甚至你的祖父母)認為是正常、良好和正確的生活方式—這是指過去的大約七十年—實際上是人類歷史上的異常。特別是一九八○至二○一五年這段期間是歷史上特別獨特、孤立和得天獨厚的一刻。但這一刻已經結束。這個時刻肯定不會在我們這一生再度來臨。

而這還沒有說到壞消息。

*彼得.澤汗(Peter Zeihan)作者為地緣政治戰略家,也是地緣政治諮詢公司Zeihan on Geopolitics創始人。本文選自作者著作《世界不再是平的:後全球化時代的供應鏈重組與地緣政治預測》(感電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