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一個可怕的詞─去文明化:《世界不再是平的》選摘(2)

2023-06-15 05:10

? 人氣

德國反全球化、反自由貿易民眾抗議TTIP談判。(資料照,美聯社)

德國反全球化、反自由貿易民眾抗議TTIP談判。(資料照,美聯社)

讓我們用較不理論性的方式討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住在海拔七千五百英尺的科羅拉多州山間農村。下雪不是冬季才會發生的,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剛搬到這裡時對自己想:「我自己一個人嗎?重新開始?住新家?做新的『你』?我們讓身體動起來吧!」我開始幾乎每天健行,而碰到下雪時,我會展開熱烈的攻擊!用一把鏟子。

只有一把鏟子。

那是我做過最蠢的一件事。

一個月後我準備了一台汽油驅動的Toro 牌吹雪機。原本要花二十四小時、幾乎讓我累癱的苦役,現在變成不到兩小時的輕鬆工作。

那二十幾個小時的勞役只是清理我的車道和走道。只是我的家。從我的車道到附近的山腳下要步行兩英里,然後要走七英里半蜿蜒的山谷進入丹佛市所在的高地平原。那需要鏟無數的雪。沒有汽油驅動的鏟雪設備,我位於海拔七千五百英尺的房子根本不可能興建,理論上甚至不可能維護。

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一名男子正用吹雪機清除人行道的積雪(美聯社)
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一名男子正用吹雪機清除人行道的積雪。(資料照,美聯社)

而我們是在丹佛, 坐落於過去很恰當地稱為美大荒(Great American Desrt)的高原。從低濕的中西部往西走,地勢穩定地上升並變乾燥。丹佛位於落磯山脈的佛蘭特山脈(Front Range)東側,正好是背風少雨地帶,每年的降雨量不到七英寸半。高海拔意味任何降雨會很快蒸發。在「一里高」的丹佛,濕度極低,小雪直接昇華為水氣的比例多過於融化。科羅拉多州約四分之三人口居住在大陸分水嶺以東類似條件的地方,但落在科羅拉多州土地的降雨有約四分之三降在分水嶺西邊。

丹佛—科羅拉多州—以兩種方式解決這個問題。第一是在每個地方興建水壩。看所有地圖上位於佛蘭特山脈東部邊緣每個像丹佛的都市,你會注意到湖泊,許許多多的湖泊。但它們不是湖泊,而是設計用來盡可能蓄積更多春季融雪洪水的蓄水池。科羅拉多州的都市已修改它們周邊的地形,以竭盡所能貯存所能獲得的每一滴水。

這還不夠用。第二個方法是鑿通落磯山脈以連結該州分水嶺的西部和東部的人口。目前有二十幾條這種跨盆地的大型引水道。整體來看,貯存每一滴水和每年引水約二百五十億加侖水,讓科林斯堡(Fort Collins)、埃斯特斯公園(Estes Park)、格里利(Greeley)、波德(Boulder)、科羅拉多泉(Colorado Springs)、普韋布洛(Pueblo)和大丹佛得以生存。該州幾乎整個農業區也是如此。

如果沒有興建和維護這套水管理系統的技術,佛蘭特山脈附近各城市可維繫的最大人口將從它目前的約四百五十萬人,銳減到只剩十分之一。

世界各地人口居住的地方大多數也有類似的故事。也許它是基礎設施的問題。也許是氣候。也許它與資源、食物或安全有關。但結論永遠一樣:不管任何原因使得產品和服務、能源、食物的全球流動中斷,人口、政治和經濟的地圖將隨之改變。

走向全球化的戰略經營,你知道你的商業合作夥伴背後的潛在風險嗎?(圖/美商鄧白氏提供)
在後全球化世界,擁有多樣資源的大國如美國可以調度國內的產品以使一切運作順利。(圖/美商鄧白氏提供)

在後全球化世界,擁有多樣資源的大國如美國可以調度國內的產品以使一切運作順利。我完全不擔心我無法為我的吹雪機(在明尼蘇達州製造)買到汽油(以科羅拉多州生產的原油在科羅拉多州提煉),以整理我房子(木頭來自蒙大拿州)的汽車道(瀝青來自奧克拉荷馬州),讓我可以在這裡遠距工作(我的電信網路由來自俄亥俄州的鋼鐵、肯塔基州的鋁和德州的塑膠組合而成)。

極少地方有這種多樣性、觸角、通道和冗餘。大多數地方依賴—往往是完全依賴—全球化來實現即使像清理積雪這種「單純」的事情。我們忍不住要問,上海要是沒有石油會是什麼情況?柏林沒有鋼鐵又如何?利雅德沒有⋯⋯食物呢?去全球化不只意味一個更慘澹、更貧窮的世界,而是遠為嚴重的情況。

一個分崩離析的情況

要說明這種分崩離析可能像什麼,目前全世界有兩個令人不安但可以理解的例子:辛巴威和委內瑞拉。在這兩個例子中,超乎尋常的錯誤管理摧毀了兩個國家生產出口產品的能力—辛巴威是糧食,委內瑞拉是石油和石油產品—導致資金極度匱乏,以至於進口能力幾乎全面崩潰。在辛巴威,最終的結果是長達十多年的負經濟成長,並陷入比大蕭條時期更慘澹的情況,大部分人口退回到只能餬口的農耕生活。委內瑞拉沒有這麼幸運,在經濟崩潰前它仰賴進口超過三分之二的食物。委內瑞拉石油生產急遽減少,甚至使該國缺少播種作物所需的燃油,導致西半球歷史上僅見的嚴重饑荒。

我不是隨便舉這些例子。你要用來描述這種結果的搜尋詞不是「去全球化」或「去工業化」,而是「去文明化」。

我們對人類文明所知的一切是建立在組織這個單純的概念上。當一個政府規定一些像是「不得殺害你的鄰居」的基本準則後,人民就開始做人會做的事:建立家庭、種植食物、製作工具。人民開始貿易,以便農民不需要磨麵粉,鐵匠不需要自己種植糧食。這些分工讓我們在我們選擇的領域更有生產力—不管是農耕、磨麵粉或打鐵。

社會變得更富裕和更擴大。更多土地,更多人,更多分工,更多互動,更多國內貿易,更大的規模經濟。

全球化及其效應。(感電出版提供)
全球化及其效應。(感電出版提供)

這個模式從文明初期就一點一點發展出來,但經常發生的不只是挫敗,而是崩潰。帝國興起並衰亡,而當它們衰亡時,它們的大部分進步也隨之消失。美國領導的秩序不只是改變遊戲規則,它也讓秩序體制化,進而讓工業化和都市化擴散到全世界。這造成全球人口結構從有許多小孩轉變成有許多年輕和成熟的勞工,創造出人類過去從未經歷過的持續消費與投資的榮景。在安全獲得保障和資本、能源和食物不虞匱乏下,六千年的盛衰起伏被無法阻擋的進步列車所取代。

在美國的秩序和這個神奇的人口結構下,我們已變成如此專業化和我們的技術已進步這麼多,以至於我們變得完全沒有能力做過去很基本的工作。試試自己發電或生產足夠生活的食物,同時繼續你的全職工作。讓這一切成為可能的是連續性(continuity)的概念:我們今日所享受的安全到明日還會存在,而且我們可以把我們的生活交給這些系統。畢竟,如果你很確定政府明天會崩潰,你可能不在乎你的經理人要求與工作相關的顏色分類細節有多重要,而會把時間花在學習醃漬蔬菜。

勞動的超級分工已經來臨並成為常態,而貿易已變得如此複雜,以至於出現各式各樣的經濟分支部門(放款專員、鋁擠型工人、倉庫規劃顧問、拋砂工人)。這種專業化也不限於個人。在世界和平下,各國也能分工。台灣專精於半導體。巴西專精於生產黃豆。科威特的石油。德國的機械。文明化過程不斷朝向終極、最佳化的高峰。

但「最佳化」和「自然」不是同樣的東西。此時的一切—從美國重新建構安全架構到史無前例的人口結構—都是人造的。而它正在崩壞。

每個國家進入人口結構和全球化崩解階段的方式各不相同,但它們有一些共通點:減少互動意味減少管道,進而意味減少收入,進而意味較少規模經濟,進而意味較少勞動分工,進而意味減少更多互動。匱乏迫使人民—迫使國家—照顧自己的需求。連續性和勞動分工的附加價值優勢因而消失。每個人變得效率降低。生產力降低。而這意味一切都減少:不只是電子產品減少,電力也減少;不只是汽車減少,汽油也減少;不只是肥料減少,食物也減少。部分的加總比總和少。而且它有複合效應。電力短缺傷害製造業。食物短缺減少人口。較少人口意味較少需要勞動分工才能運作的東西,例如道路營建或電力網或食物生產。

這就是「去文明」的意思:一連串的崩塌造成的不只是損壞,而是摧毀現代世界運作的基礎。在美國秩序之前,不是每個地點都有建立文明的合宜地理條件。在這個秩序終結後,不是每個地點都能維繫文明。

2023年5月12日,墨西哥移民在等待登上一列向北行駛的貨運列車。(美聯社)
一個像墨西哥這樣與美國緊密連結的國家,在沒有進口亞洲零件的情況下將難以維持工業成長是一回事。(資料照,美聯社)

一個像墨西哥這樣與美國緊密連結的國家,在沒有進口亞洲零件的情況下將難以維持工業成長是一回事。一個像南韓這樣的國家在失去進口石油、鐵礦砂、糧食的管道和出口市場下,將難以為繼則是另一回事。

最糟的是,許多較不先進的國家完全仰賴其他地方建立的文明。辛巴威和委內瑞拉是國家選擇某種去文明道路的例子。對大多數國家來說,去文明將因為它們無法影響(更別說控制)的另一個大陸或更遙遠地方的事件,而強加在它們身上。即使像巴西、德國或中國的小危機,都會中斷對玻利維亞、哈薩克或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原料需求,使這些弱國損失收入,並因而無法進口它們維持基本現代化的產品。況且這個世界的巴西們、德國們和中國們,面對的將不只是小危機。

在不斷惡化的慘況中有幾個亮點

少數難得的國家在保持高度發展的同時避免了出生率大幅下跌。這份名單少得可憐:美國、法國、阿根廷、瑞典和紐西蘭。就這幾個國家。即使政治氣氛和諧,即使每個國家都有一致的想法,即使所有美國人、法國人、阿根廷人、瑞典人和紐西蘭人都願意把世界的的需要擺在他們的需要前面,整個人類人口結構大規模的轉變意味這些國家加起來還不足以形成支撐新全球系統的基礎。

從大多數衡量標準看—特別是教育、財富和健康—全球化取得豐碩的成果,但它原本就不可能長久持續。從戰略和人口結構的角度看,你和你父母(甚至你的祖父母)認為是正常、良好和正確的生活方式—這是指過去的大約七十年—實際上是人類歷史上的異常。特別是一九八○至二○一五年這段期間是歷史上特別獨特、孤立和得天獨厚的一刻。但這一刻已經結束。這個時刻肯定不會在我們這一生再度來臨。

而這還沒有說到壞消息。

*彼得.澤汗(Peter Zeihan)作者為地緣政治戰略家,也是地緣政治諮詢公司Zeihan on Geopolitics創始人。本文選自作者著作《世界不再是平的:後全球化時代的供應鏈重組與地緣政治預測》(感電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