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晴鋒專文:中國同性戀─「有歷史無文化」

2023-05-31 05:50

? 人氣

二十世紀八○、九○年代以及之後出生的同性戀者,他們的生態狀況大不一樣,在討論中國同性戀社群時需要區分這種代際差異。改革開放之後出生的同性戀者可以通過互聯網上的信息交流確認自己的性取向,當「身分」赫然出現在每一個質疑自己性取向的人面前時,身分認同便構成一個「問題」。同性戀主體已經出現在公共領域,性身分成為每個人都需要捫心自問和內心考量的生命議題。於是,各種因性取向而產生的困惑、自我拒斥以及家庭矛盾成為同性戀者生命史中的重要歷程,精神壓力、抑鬱、自殺(未遂)等現象頻頻發生。另一個結果是,由於重新發現了自己內心隱藏、壓抑多年的真實身分,老一代的同性戀者紛紛選擇與原有的家庭決裂,尋找屬於自己的、所剩無幾的晚年生活,以釋放被禁錮多年的同性慾望。從這個角度來看,人們不能一味地在道德上譴責已婚的同性戀者,而應該區別對待。正如很多同性戀者意識到的,同性戀者與異性戀者結婚的現象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其具體問題錯綜複雜、因人而異。當然,這不足以為那些懷著明確目的、在對方不知情的情況下以異性戀婚姻作為逃避手段的同性戀者開脫。新一代的同性戀群體又存在因地域、家庭環境、教育背景、交際圈等各種因素造成的巨大異質性,他們在初入同性戀圈子時往往受老一代同性戀者行為的影響,這對很多「戀老」一族的影響尤深。同性戀社群的行為方式本身得到了一定的延續,然而這種純粹以性行為作為主要內容的傳承被很多人引為詬病。但是,這種情況隨著代際的轉變正在逐漸發生變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認同而不出櫃:中國同性戀者的生存困境》(時報出版)書封。(時報出版)
認同而不出櫃:中國同性戀者的生存困境》(時報出版)書封。(時報出版提供)

*作者為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社會性別、現代社會學理論以及印度納薩爾運動等。本文選自作者著作《認同而不出櫃:中國同性戀者的生存困境》(時報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