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反對主權基金,央行不能也不敢說的理由

2023-05-13 09:45

? 人氣

央行總裁楊金龍反對以撥用方式成立主權基金。(資料照片,柯承惠攝)

央行總裁楊金龍反對以撥用方式成立主權基金。(資料照片,柯承惠攝)

設立台灣主權基金的話題再起,央行則幾乎是抵死反對,說了很多言之成理的理由,但台灣不該成立主權基金的最大理由,卻是央行不能也不敢說:低劣的政治文化與政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由於有立委提案修央行法,希望提撥10%外匯存底成立主權財富基金,讓這個老議題再次浮現。不論是對外發出的新聞稿、或是在立法院的公聽會上,央行都是持保留態度。雖然嘴巴說「不反對主權財富基金,但建議立專法,也沒有說不能用外匯存底」,但由央行舉出的國內外案例看得出,央行實質上並不贊同用外匯存底成立主權基金。

央行說了許多財經上專業的理由,而且都正確無誤。例如,那些主張從外匯存底中「撥款」成立主權基金的立委們,顯然把外匯存底看成「國庫的錢」,就如財政部口袋中藏著國庫馬的錢一樣,所以就可以拿出來成立主權基金。

但實際上外匯存底談不上是國庫的錢,頂多說是「台灣人民的錢」─台灣人努力工作生產賣到國外、賺到的「外國錢」,換回台幣時,這個外幣就成為外匯存底,由央行管理;甚至也不全然是「台灣人民的錢」─外資來台投資匯入資金、換成台幣,也會在外匯存底中。

央行總裁楊金龍說外匯存底有其相應的負債,就是這個道理,央行舉國外案例時也再三強調,大部份國家其實是由其實資金來源、或發公債籌措,即使來源與外匯存底有關,也都是先「在市場上買或借」,並非無償撥用。

這也是央行最堅守的基本立場:原則上不要動外匯存底的腦筋,想無償撥用更是堅決反對、抵死不從。但如果政府另有財源、另立機構而為之,央行就沒太大意見了。

央行的反對理由有道理,應該堅持、值得尊重;但台灣不該拿外匯存底去搞啥主權基金,更重要的原因是:差勁的政治文化與治理,看看國內外案例即可了然。

全球已經有40個左右的國家成立主權基金運作,其運作方式、投資決策都有不同,但大都是長期投資、追求更高的報酬率等為主。不談投資重點與策略之不同,以國家政體的性質看,大體可分2類:一類是較接近威權統治型的國家,如中東產油國、新加坡、中國、俄羅斯等,這些國家不必透明、不用被監督與問責,主權基金可「憑良心運作」。

另一類成立主權基金的國家,則是透明度高、治理較佳、可被監督與問責的民主國家,最著名的當然是挪威的養老基金,其它還有澳洲、韓國、美國部份州(如阿拉斯加的永續基金)。這些國家民眾會比較放心把大筆資金交由政府操作、忍受短期虧損、同時可透明監督其績效。

台灣算是那一種?大概都不是吧。台灣當然是民主政體,但看看現有的國發基金、或是拿千億元投資扶植產業升級的基金,甚至拿國庫錢新成立各種公營事業,就已出現不少弊端,從政治考量、關說的投資案,到公營事業的腐敗濫權事件、再到政客與「綠友友們」爭食利益,大概不會有太多人相信、肯定政府的治理、清廉,而敢於把數百上千億美元再交給其投資吧?

而且,別忘了政府過去習慣基於「政治考量」,拿大眾資金作投資的惡劣紀錄,這個紀錄是藍綠政府都有的,最典範的案例當然是4大基金、國安基金的股市護盤;表面上是為投資人,實際上護的是本身的政治利益。

如果台灣有主權基金,可以「全球走透透」到處撒錢投資,不必懷疑,這些資金的投資必然直接與政府、甚至政客的政治外交利益結合、掛鈎。這不會是任何人期待看到的結果,而且與成立主權基金「想望」的高報酬率,必然越來越遙遠。

其實,主權基金這檔事已討論數十年,早在2008年馬政府初期的總統府財經諮詢小組會議就討論過,到2015年碰到經濟不景氣,在行政院的提振經濟對策中又提出此議,2016年蔡政府上台,當時的財經政務委員龔明鑫又大談成立「類主權基金」的構想,連2020年美國商會公布的白皮書都建議台灣成立主權基金;在此過程中,前央行總裁彭淮南也是「吾道一以貫之」,一直強力反對,立場也是堅守:成立主權基金與否我不管,但絕對不能動用外匯存底的原則。

而與過去的不同在:之前多是主政者提議,這次是立委提議、而且在在野黨立委領銜提出,如此「用心」要增加執政者權力與利益的在野黨立委確實世間少見。不過,台灣不該、不宜成立主權基金的客觀情勢不變。提案的立委們,真的有想清楚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