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幸觀點:最後的呼籲—備戰是「必」戰,不是「避」戰

2023-05-06 07:10

? 人氣

20200716-國軍漢光36號演習今(15)日進入第4天,其中在台中甲南海灘進行的「聯合反登陸作戰操演」被視為今年演習重點。圖為雷霆2000多管火箭。(蘇仲泓攝)
2020年7月16日,國軍漢光36號演習,在台中甲南海灘進行的「聯合反登陸作戰操演」被視為演習重點。(資料照,蘇仲泓攝)

矛盾和衝突最後不幸導致戰爭,不代表備戰的必要,更不表示戰爭的必然。它只是反映戰爭爆發之前的和平努力及運動失敗的無奈。而備戰不僅無法避戰,毋寧是和平終將以失敗告終的預警。在和平仍有機會實現的努力中,備戰恰恰是可能顛覆和平運動,時空錯亂的逆流。現在的俄烏戰爭終究全面爆發,不是俄烏鼓動備戰的蠢人太少,而是兩國堅持理性和平的智者不多;不是烏克蘭求戰的勇氣不夠,而是推動和平的志士的努力不足。所以,台灣如果不幸在某種程度上促發了兩岸的軍事衝突,那絕非只因對岸已有人迫不急待,或台灣沒有人推動備戰,而是兩岸和平努力及願望的全盤挫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凱因斯的啟示:備戰/避戰是一種什麽樣子的「均衡」?

企圖以備戰對付實際或想象的可能戰爭,當然是以為可以製造以戰阻戰的「均衡」(即「避戰」)。這使人想起雖非兵家,卻充滿睿智的經濟學大師凱因斯。凱因斯的偉大在指出在他之前幾百年沒有人懷疑的自動「均衡」原則,點出「均衡」不是常態,最多是特例。同理,「以戰止戰」的成見,不僅不是「普世原則」,甚至不是特例,而只是終將引爆戰爭之前的焦慮所激發的,幾近自動反射的一種無法實現的希望。

延伸思緒

長久以來我領悟了一個終身受用不盡的思考方法,在此真誠謙卑地提供讀者參酌:如果一個人人習以為常,視為理所當然的想法,事實上長久以來不能真正解決困難,問題大概不是出在論述的邏輯,而是來自再也沒有人檢驗的錯誤前提。我們既然提到凱因斯,不妨多加反思凱因斯的自白:他說:他提出的「一般理論」,其實是「包括他自己」一個掙脫成見的漫長的爭扎。他又說:「我在此費勁地解釋的觀點其實非常簡單易懂。困難的不是新觀念,而是擺脫我們那些滿腦子的慣性思維。」經驗告訴我們,接受這樣的思維方式對任何人都是挑戰。但是,如果你願意嘗試,帶來的是豁然開朗的愉悅,和頓時呈現的無限遼闊的願景。

「備戰」導致「必戰」,無法成就「避戰」的均衡,這種道理很淺顯。問題的困難在於放棄我們成長過程中,深置我們共同意識的: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避戰」必需「備戰」,「不戰」就是「投降」,這些根深蒂固的信仰。轉換誤以「以暴易暴」可以解決矛盾,帶來安全的錯覺。以及放棄暴力可以帶來和平,這種從未驗實的假設。反過來從只有非暴力才能促進和平的新前提出發!

尤其,由於談戰爭的人太多,講和平的人太少,處於戰爭焦慮的大眾,尤其是願意帶領人民走向康壯大道的「摩西」,或許想要聽聽黑格爾充滿智慧的觀察。他說:「歷史人物的作為不從平凡的現狀着眼。事實上,他們的所作所為來自另外的考慮。來自時刻已到,蓄勢待發,但是潛伏在表象之下的精神。對這種精神而言,現狀不過是包藏廢物的空殼。」

我們應該勇敢想像:就時刻已到,蓄勢待發的和平而言,兩岸兵兇戰危的現狀,不過是包藏無法解決矛盾的戰爭策略的空殼!

*作者是律師/前教授。兩岸問題研究者。著有 《兩岸新視野》(印刻 2022)。哈佛法學院法學博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