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羋妡觀點:台灣第一小黑犬帶路,尋找前輩畫家筆下的台南風華!

2023-04-01 05:50

? 人氣

位在南科園區內的「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收藏並展示考古團隊在南科所挖掘出距今5000至300年前的遺物和遺跡。博物館並以其中的犬隻遺骸為藍本,模擬製成逼真的小黑犬模型,成為博物館最佳代言。(作者提供)

位在南科園區內的「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收藏並展示考古團隊在南科所挖掘出距今5000至300年前的遺物和遺跡。博物館並以其中的犬隻遺骸為藍本,模擬製成逼真的小黑犬模型,成為博物館最佳代言。(作者提供)

近年有關南科的議題很夯,除了台積電進駐,國科會的資料也顯示2022年南科產值已超過1.42兆台幣。亮麗成績之外,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南科還有全台灣最密集的考古遺址,存在距今約5000年前先住民生活遺跡、以及有黑犬為伴的證明…,現代科技與古老文明的交會讓南科別具魅力!然而,這種榮耀感仍難掩我台南朋友們臉上一絲鬱卒,主因最近台南負面消息太多了,甚至被外界形容成「盛產黑金」,這讓家族世居台南、對家鄉感情深厚、總是以府城文史底蘊為傲的朋友們,情何以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開發南科驚見大量考古遺物 地上20年搶救地下5000年

南科」的全稱是「南部科學工業園區台南園區」,座落在台南市新市區、善化區和安定區交界之間,總開發面積達1043公頃。因為在園區開發過程中發現很多古物,於是從84年底開始,國科會、中研院等單位積極展開調研,陸續發現了82處遺址,並在其中30多處遺址進行大規模的搶救發掘,所出土的考古遺物和遺跡,數量之大在台灣考古史上前所未見,「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也由此成立,位於南科園區內。

考古挖掘期間,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宋文薰(左1)和黃士強(左3)兩位教授,由南科考古計畫主持人、中研院史語所臧振華教授(右2)陪同,到屬於大坌坑文化的南關里東遺址參訪。(作者翻攝)
考古挖掘期間,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宋文薰(左1)和黃士強(左3)兩位教授,由南科考古計畫主持人、中研院史語所臧振華教授(右2)陪同,到屬於大坌坑文化的南關里東遺址參訪。(作者翻攝)

經過近20年的努力,考古隊搶救出來上百萬件陶器、石器、骨角器等文化遺物,以及植物種子、動物骨骸等生態遺物,還有墓葬、溝渠、灰坑等遺跡,從中辨識出考古學10個文化期相,年代範疇涵蓋距今5000年前左右到約300年前,分為最早的大坌坑文化、牛稠子文化、大湖文化、蔦松文化、西拉雅文化和明清漢人文化。

南科考古出土的遺物和遺跡,可分為10個文化期相。右圖是屬於蔦松文化期的鹿角刀柄,這標本是截取鹿犄角分歧處,以犄角中最寬處加以修磨,並在表面刻滿幾何紋和人面紋,人面表情生動。(作者提供)
南科考古出土的遺物和遺跡,可分為10個文化期相。右圖是屬於蔦松文化期的鹿角刀柄,這標本是截取鹿犄角分歧處,以犄角中最寬處加以修磨,並在表面刻滿幾何紋和人面紋,人面表情生動。(作者提供)

原奇美廠挖出古老遺物 台灣第一小黑犬吸睛

這麼多年來,南科始終是建廠和搶救文化資產並行,期間在奇美電子LCM廠(現在的群創光電)棄土中發現了大坌坑文化菓葉期的遺留,考古隊定名為「南關里」遺址,年代距今5000~4200年前,具有相當高的文化資產價值。另一有趣的亮點是,考古隊還在此遺址挖掘出4具犬隻骨骸,骨架保存完整,且其中兩具擺放方向朝南、和擺放人體的頭向相同,研判生前與主人關係密切,可能被視為社群成員,這也是現今台灣最早養狗的證據,堪稱「台灣第一小黑犬」。牠們穿越了數千年時空來到南科,似乎身負守護南科建廠和發展的任務,博物館特別做了隻逼真的「小黑」非常吸睛,而以小黑為藍本的各種逗趣造型,也成為南科最知名的公共藝術!

南科的「台灣第一小黑犬」除了是博物館「代言犬」,還設計製作成逗趣的公共藝術,是南科園區內知名的拍照景點。(作者提供)
南科的「台灣第一小黑犬」除了是博物館「代言犬」,還設計製作成逗趣的公共藝術,是南科園區內知名的拍照景點。(作者提供)

西拉雅原住民活躍 漢人文化首移台南

根據文獻記載,在明清漢人尚未大規模移入台灣拓墾前,台南平原是原住民西拉雅族主要活動地區,在南科園區就發現了高密度屬於西拉雅的文化遺留,包括貝類及動植物遺留,各式硬陶器、瓷器器皿,鐵器也增多。而來自大陸閩、粵地區的漢人,早在400多年就以台南沿海一帶為根據地、輸入商品,台南也是漢人最早進入台灣開墾的地方。

左圖是屬於大湖文化時期的灰陶,南科發現和大湖文化相關的遺址最多。右圖為西拉雅文化期的硬陶—煎藥壺。(作者提供)
左圖是屬於大湖文化時期的灰陶,南科發現和大湖文化相關的遺址最多。右圖為西拉雅文化期的硬陶—煎藥壺。(作者提供)

從南科出土的漢人文化遺址和遺物,反映出當時已經進行甘蔗等有機經濟作物的栽培和蔗糖生產,陶瓷器也呈現和史前時代完全不同的風格。這要追溯到十七世紀上半葉,荷蘭人招募漢人在台灣燒磚,到了明鄭時期,參軍陳永華則「教匠取土燒瓦」。十八世紀以後的台灣,閩粵移民逐漸增加,島內居民對日用陶瓷器需求也相對提高,南科遺址內就出土很多中國南方進口的瓷器,例如青花瓷、白瓷、青瓷等,多產自閩南德化、漳州一帶和江西景德鎮窯口。

台南文史底蘊豐厚 陳澄波郭柏川畫筆展風華

台南作為台灣最早發展的城市,原就存有豐厚底蘊,南科考古的結果,是拉大了歷史縱深,提供更多值得研究的文化內涵。而從台南美術館正展出的「南薰藝韻」--多位前輩畫家作品,則可感受到他們對故鄉的眷戀、對青春時光美好的回想,為古都風華更添幾許浪漫色彩。

討論前輩畫家陳澄波(1895-1947)時,通常會說他是嘉義人,事實上陳澄波生於晚清、即將進入日治時期的嘉義,當時行政區為「臺南府嘉義縣」,因此南美館展出的作品中,也包括了他和台南相關的作品—新樓庭院。

陳澄波1941年作品--新樓庭院。(作者攝)
陳澄波1941年作品--新樓庭院。(作者攝)

而郭柏川(1901-1974)則是生長於台南的重量級畫家代表。他曾遠赴日本東京美術學校就讀(1928-1933),師事岡田三郎助,學習當時藝術潮流下的現代主義,日本式的印象派—外光派,在畫面注重光影變化的影響下,以趨近幾何的造形結構,展現空間的深度,具有均衡而不失活潑的穩定性。他在返台期間對景寫生畫出陽光下的家鄉,南美館展出的「台南祀典武廟」,就是郭柏川此時期的作品。

郭柏川1929年作品--臺南祀典武廟。(作者攝)
郭柏川1929年作品--臺南祀典武廟。(作者攝)

畢業後郭柏川曾到中國北平教書,和水墨名家黃賓虹及其他收藏家多所往來,廣泛接觸水墨畫,所以他有些作品呈現層次豐富的線條感。

醫生畫家許武勇畫家鄉 作品兼具理性與感性

幾位前輩畫家中,醫生畫家許武勇(1920-2016)的作品兼具理性與感性,並流露出純真的氣質。生於台南市商貿之家的許武勇家境不錯,也很會唸書,14歲時以第一名畢業於台南市港公學校(今協進國小)並考進台北高校就讀,就是在此時他遇見了東瀛來台的美術老師鹽月桃甫,鹽月是台灣美術史上第一位移植油畫到台灣的人,許武勇跟著老師習畫七年,深受影響。考慮到當時的大環境,許武勇明白將來必須有份穩定的正職才能讓他自由自在的畫畫,當醫生成了他的目標,台北高校畢業後他也如願考上東京帝國大學醫科,27歲回台時住在台南公園路。

醫生畫家許武勇用畫作表達他對美好和浪漫情懷的嚮往,加上立體派技巧,形成他「羅曼主義」的繪畫風格。(作者提供,取自許武勇官網))
醫生畫家許武勇用畫作表達他對美好和浪漫情懷的嚮往,加上立體派技巧,形成他「羅曼主義」的繪畫風格。(作者提供,取自許武勇官網))

許武勇一生極為豐富,行醫、開畫展,到美國留學,到西方國家美術館參訪,即使年紀大了仍四處遊覽,畫筆始終不輟。他在畫中表達他對美好和浪漫情懷的嚮往,加上立體派技巧,形成他「羅曼主義」的繪畫風格。而懷鄉的題材,許武勇從1942年一直畫到生命最終幾年,可見他對台南的濃郁情感。

許武勇2008年作品--赤崁樓(3),含此幅在內,許武勇家屬捐贈了100幅他的作品給南美館典藏。(作者攝)
許武勇2008年作品--赤崁樓(3),含此幅在內,許武勇家屬捐贈了100幅他的作品給南美館典藏。(作者攝)

浪漫情懷延續一生 相隔65年台南會初戀

根據資深藝文記者、作家陳長華女士所著「許武勇」傳記,有一段描述許武勇談他一生重要女人的故事非常有意思。除了許太太,還有許武勇在13歲時認識小他六歲的張援,老先生還記得他把初吻獻給了這小女生,後來卻因家人說相差六歲不宜結婚,在他去日本唸書後彼此斷了音訊。

時隔65年也就是1996年,77歲的許武勇和71歲的張援再次見面了,兩人相約在台南公園的長椅上會面,此後9年他們都保持往來、直到張援去世。想像兩位老人坐在長椅上,握著對方的手聊天的樣子,我想那是屬於他們珍惜失而復得浪漫的方式—在彼此熟悉、擁有共同記憶的故鄉。

許武勇畫作經常以他出生成長的台南為題材,且常將不同時空的人事物用「組合記憶」方式呈現。圖左為2013年作品--農村與扶桑花(朱槿花),右為2011年作品:臺南開隆宮-七娘媽廟。(作者提供)
許武勇畫作經常以他出生成長的台南為題材,且常將不同時空的人事物用「組合記憶」方式呈現。圖左為2013年作品--農村與扶桑花(朱槿花),右為2011年作品:臺南開隆宮-七娘媽廟。(作者提供)

沈哲哉素描寫實功力強 擅用色彩表達唯美情境 

生於台南新營的沈哲哉(1926-2017)8歲時就開始學畫,創作生涯橫跨戰前與戰後的美術界,他在日治時期的州立台南二中(光復後的台南一中)就讀時師從廖繼春,因為戰爭的關係他沒去日本學畫,留在台灣一邊教書一邊接受郭柏川嚴謹的素描訓練,奠定深厚的寫實基礎。他也非常用功自學,對色彩的掌握敏銳純熟,被稱為色彩魔術師,擅於表達唯美情境,畫作經常以美女為題材,表現婉約、靜謐和神秘的氣質。而「台南地方法院舊跡」,則呈現沈哲哉另一種畫風。

沈哲哉1979年作品--臺南地方法院舊跡。(作者攝)
沈哲哉1979年作品--臺南地方法院舊跡。(作者攝)

在千年文物基礎上綻放現代科技光芒,台南向外界展現他們在台灣無可取代的獨特性,重量級藝術家的作品則表達出所處環境的文史內涵是如何成為他們創作的養分。數百年來孕育的文化古都,如今卻因多種負面事件蒙塵,想來心疼也有萬般不捨。搶救南科考古文物是為搶救有形的文化資產,考古團隊付出了20年的心力;而一個有歷史、有韻味的城市,長期累積的名聲、價值,屬於珍貴的無形文化資產,一旦受損,又何嘗不需要搶救呢?不同的只是,民眾恐怕無法等待20年!

註:畫作圖片直接攝自南美館展間,有的可能會有一點點色差。

主要參考書目:南科的古文明(臧振華主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出版/2017)、浪漫‧夢境‧許武勇(陳長華著/2018)

*作者為文物藝術策展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