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泉湧觀點:全球暖化之轉機—歐美陸續推動的碳關稅制度

2023-03-05 05:50

? 人氣

歐美碳關稅開始實施後,將影響全球產業。(圖/Unsplash)

歐美碳關稅開始實施後,將影響全球產業。(圖/Unsplash)

壹、企業排碳需付費之觀念成新趨勢

2020年起世人對淨零排碳的意識逐漸提升,越來越多為達成目的新組織成立,迄至2020年12月,全球已有127個國家、823個城市及1,541家企業承諾要在2050年前完成脫碳。據世界銀行統計,全球2021年有64個碳定價機制,總共管制全球21.5%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20年的15.1%相比成長迅速。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於2021年11月1日~11月12日在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決議採取加快應對氣候變遷的行動,以更積極達成減碳目標,若採取排碳必須付費,將有助於政府和企業衡量減排的成本與效益。現階段最常見的排碳定價,包括:徵收碳稅和碳排放交易系統,其它還有碳關稅,其核心概念乃為「使用者付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50年要達到淨零碳排目標,意味著全球不再增加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如要達成目標,像現在人類自由貿易所衍生的線性經濟模式,則需要徹底改變!錯誤的線性經濟模式:「開採、製造、使用、丟棄」,是導致氣候危機的根源並產生價值迷思,這是種以企業利益私有化,外部成本公有化的問題。例如企業因商業利益造成空汙、水汙、溫室氣體及廢棄物汙染等問題,導致公共利益損害與全球氣候災難,美歐兩大經濟體乃即將針對高排碳進口產品課徵碳關稅。

貳、多數歐盟國家採碳交易與碳稅並行,2026年開始徵收碳關稅

在歐盟碳定價被視為脫碳的關鍵策略,許多歐洲國家開始徵收大量的碳稅。碳交易項目包含每單位的二氧化碳與甲烷在內,共7種溫室氣體,換算為碳價,但完整進行7種溫室氣體交易的只有加拿大的新蘇格蘭省和魁北克省。紐西蘭交易之溫室氣體種類雖然高達6種,卻沒有進行農業碳排的排放交易系統(簡稱ETS)措施;台灣目前被標示為「考慮ETS中」。

碳交易進一步導入市場機制,政府先根據國際公約承諾的減排目標,設定碳排放權的上限,再依規定分配給企業。當企業製造產品所產生的碳排放量,超過分配額度,就要向有剩餘配額的企業購買碳排放權,簡稱碳權;目前實施ETS的26個國家或城市中,只有瑞士和歐盟的碳價高於每公噸40美元,一半的國家甚至碳價低於每公噸10美元。目前歐盟大部分國家採行碳交易與碳稅並行,但需避免重複管制,例如已被歐盟排放交易機制納管的排放源,可豁免國內的碳稅費。

碳關稅是依循特定地區規定企業的碳權,例如歐盟的企業。這些公司會將購買碳權的成本,加諸於產品的定價,假如海外競爭者無須負擔碳權成本,就能以更低的價格將產品銷到歐盟;2021年歐盟率先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計畫,針對電力、水泥、化肥、鋼鐵及鋁等,高碳排放的產業進口商增加碳關稅,於今(2023)年元旦生效,10月將啟動碳關稅,在2026年元旦開始正式實施。CBAM利用開徵「碳關稅」,讓非歐盟企業也得跟歐盟企業一樣,承擔同等的減碳成本,也因此讓減碳不積極的企業,有更強烈的減碳誘因。此關稅是歐盟減緩氣候變遷計畫的一部分,目標是在2030年歐盟溫室氣體排放量較1990年水平減少55%。

20230301-碳邊境稅。(圖/作者提供)
碳邊境稅。(圖/作者提供)

参、美國通過氣候投資補貼與碳關稅清潔競爭法

當消費者愈來愈在意環境議題,各國政府也開始制定法規以管制碳排放量,許多領導者開始思考如何在生產與製造的過程,即達成減排、碳中和,甚至是負碳排,即公司清除的碳排量,超過排放量,如美國2022年通過史上最大的氣候投資法案《降低通膨法案》與碳關稅《清潔競爭法案》(CCA),碳關稅法將在明(2024)年實施;CCA不僅適用進口商,也適用美國國內製造商,但美國國內製造商出口到其他國家能獲得出口退稅。初步徵收對象為碳密集型的初級產品,包括化石燃料、化肥、造紙、水泥、玻璃及鋼鐵等25個行業,2026年起徵收對象還會開始向下游延伸,2028年門檻再降至100磅。

美國《降低通脹法案》十分重視氣候投資,重點包含清潔能源製造業:即太陽能電池板、風力渦輪機、電池、電動汽車以及關鍵礦物在內的眾多製造業。降低通膨法案包含3,700億美元用於氣候目標,使降低通膨法案成為美國史上對潔淨能源投入的最大一筆投資,深具歷史意義。針對美國降低通脹法,歐盟委員會為了拯救歐洲工業,也擴大和加快對氣候友好型工業的補貼,更進一步放寬對補貼的限制,例如簡化所有可再生技術項目的國家補貼程序,並允許成員國在需要時提供更高額補貼,以應對來自歐盟以外競爭對手類似項目的補貼。

肆、我國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

美國最快2024實施CCA碳關稅,歐盟CBAM也將上路,為了落實「排碳付費」的精神,國際上使用的碳定價工具主要有碳交易及碳費兩種,目前全世界已有超過60個國家實施碳定價工具,我國行政院2022年4月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除了將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入法,也建立「碳費」機制,環保署預計2024年開徵,首先針對287家排碳大戶,分階段擴大適用範圍,專款將用於減碳。立法院並於2023年1月10日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明定應在2050年達成溫室氣體淨零排放,成為我國未來氣候治理主要法源。該法第36條第3項明訂,環保署得委託金管會以及其指定機關來辦理自願減量額度、國外減量額度以及總量管制下排放量等交易事宜,由環保署規劃。依《氣候變遷因應法》三讀後6個月內須訂出子法,將更進一步說明「碳交易所」運作方式、作業程序及建置對象。

面臨全球2050年淨零浪潮,我國中小企業焦慮感快速攀升,在減碳進度上我國交易機制尚未建制,很多企業不知去那裡買,買賣雙方無法配對,明顯有些落後;儘管政府訂定2050年淨零目標,但所有大客戶目標都訂在2030年以前零碳排;根據世銀2022年報告,全球現有71個碳定價機制,其中37個屬於碳稅類型,34個屬於排放交易,目前全球有逾30國家或區域設置碳交易所,又以歐盟碳交易所最成熟,亞洲國家包括印尼、馬來西亞、中國、新加坡及南韓等都已跟上。

有鑑於國際碳排淨零趨勢,台灣宜積極建立碳排放交易系統,並與國際連結共同分享綠色轉型策略,走出國家永續的新方向。目前亞洲地區最發達的ETS在韓國,碳權價格已上漲到每公噸約30美元,高價碳排放權機制將推動電力部門的燃料從煤炭轉向其它能源。我國推動淨零政策,除對各產業部門要求減碳措施外,仍需提供各產業部門有效之經濟誘因。如輔導產業界藉由減碳措施,配合碳抵換或是碳交易,以獲取因減碳而獲得的額外收益。歐盟將在2026年開始針對高碳排產品徵收碳關稅,全球傳產製造業均嚴陣以待,為此台塑集團新階段轉型計畫,要求各子公司朝向低碳、資源循環及綠能等方向發展。其中與經濟部合作的「二氧化碳捕獲再利用」,2022年已在仁武廠開始運轉,並自2025年起,停止供應一次性民生用品塑料。

伍、結論

目前地球正遭遇嚴峻的極端氣候挑戰,過去我國常擔心暴雨後的淹水,但2021年卻遭遇百年大旱,面對極端氣候災難問題,臺灣沒有豁免權,只能積極應對與參與。微軟目標在2030年實現負碳排,並將於2050年從大氣環境中消除其成立以來的碳排量總和。事實上,微軟碳稅政策已行之有年,適用對象也包含供應商。美歐兩大經濟體即將針對高排碳進口產品課徵碳關稅,有鑑於國際碳排淨零趨勢,台灣宜積極建立碳排放交易系統,並與國際連結共同分享綠色轉型策略,走出國家永續的新方向。

*作者歷任飛航總臺主任氣象員、民航局組長及多所大學兼任副教授等職,著有《圖解全球暖化之危機與轉機》《全球氣候變遷─危機與轉機》《圖解大氣科學》及《中尺度氣象學》等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