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和死神搏鬥的日子—《關懷的力量》選摘(1)

2023-02-28 05:10

? 人氣

仁愛醫院隊參加中華民國外科醫學會網球錦標賽得獎,我在左二。(作者提供)

仁愛醫院隊參加中華民國外科醫學會網球錦標賽得獎,我在左二。(作者提供)

一九七七年(民國六十六年),我在臺北市基隆路開設仁康外科醫院,醫術遠近馳名,很快成為北部知名醫院,巧的是,母校臺北醫學院籌備多年的附設醫院,比我早一年創立,從此我的學弟妹們不必像我們早年求學那樣,像寄居蟹一樣到處去各醫院蝸居實習,我很開心,仁康外科醫院和北醫附設醫院能夠共同守護信義區居民的健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民國六十六年到一○六年,仁康外科醫院在基隆路服務,整整四十年,從最早設立時醫院有十多床,到最高紀錄院內曾經設置高達九十五床,算是信義區知名度、口碑俱佳的地區醫院,更是社區的好鄰居。

仁康外科醫院的大招牌上,清楚寫著:「主治:一般外科、骨科、內兒科、婦科、皮膚科、泌尿科」,也許有人心裡可能會嘀咕:「哪有醫師這麼神通廣大,大小病全包」,但早期我們這些受「大外科」訓練有素的醫師,就是「通才」,什麼病都要看,當然,我也有自信不論病人因為什麼疼痛來醫院,我幾乎都有辦法處理。

民國 66 年 9 月 29 日,仁康外科醫院設立。(作者提供)
民國66年9月29日,仁康外科醫院設立。(作者提供)

我的父親就是胃潰瘍大出血而撒手歸天,我本身花最多時間鑽研腸胃消化道手術,我的次專科就是消化外科。從我多年來的臨床經驗發現,早年許多胃穿孔、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爛的急症病患,有不少都是吃香灰、喝符水導致的。

在那個醫療資源貧乏、看病昂貴的年代,民眾非不得已絕對不會去醫院,有個小病小痛,不是吞吞成藥,就是求神拜廟,喝符水吃香灰保平安。

早年,醫藥界尚未發現胃潰瘍最大的元凶,就是幽門螺旋桿菌作祟。

幽門螺旋桿菌生長在胃部與十二指腸的地方,在還沒有藥物能控制它之前,幽門螺旋桿菌會引發胃部慢性發炎,嚴重者還可能導致食道出血、十二指腸潰瘍、胃穿孔、腸穿孔、胃癌等急重症疾病,許多病人就這樣被奪走性命,在還沒有發明治療幽門螺旋桿菌藥物之前,開腸剖肚幾乎是我的日常,病患因腹膜炎需要緊急開刀救命,更是屢見不鮮。

在發現幽門螺旋桿菌前,醫界普遍認為胃酸無法有細菌存活得了,判斷胃癌、胃潰瘍多半是因為壓力或辛辣刺激食物所引起,所以早期我們都是開制酸劑的藥物,來對付腸胃消化道疾病。過去消化系醫學界流傳「一日潰瘍、終生潰瘍」的說法,直到一九八二年澳洲的馬歇爾(Barry J. Marshall)與華倫(Robin Warren)兩位醫師發現幽門螺旋桿菌這個重要的致病菌後,此說法已經破除了,後來的研究也發現,使用抗生素可有效除菌,進而避免潰瘍和胃部癌前病變的發生。

在臺灣,胃癌在十大癌症死因排行節節下降,從早年高居第三名到現在是第七名,這與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有著密切的關係。

隨著幽門螺旋桿菌逐漸被消滅,消化外科相關手術病患銳減,我也慢慢把重心轉向骨科,開業時期,我每星期去長庚醫院,向我的好朋友、同時也是手術臨床實務老師施俊雄醫師和陳文哲醫師,學習膝關節、髖關節及脊椎等最新手術治療方式。

參加國際消化醫學會與仁愛醫院陳德全主任及劉茂和前輩(右一)合影。(作者提供)
參加國際消化醫學會與仁愛醫院陳德全主任及劉茂和前輩(右一)合影。(作者提供)

當時醫院收治不少車禍外傷、刀傷意外等急診病人。記得曾有一位車禍病患,送到院時已經昏迷不醒,他是一名摩托車騎士,幸好頭骨沒有損傷骨折破裂,但病人已有嚴重的呼吸障礙,經過緊急氣切以及相關急救後,病患的生命跡象總算穩定下來,情況不妙的是,他一直昏迷不醒,不只家屬如熱鍋上的螞蟻,我也掛念放心不下,天天去病床探視,日日盼望他早點清醒。

通常遇到這種狀況,大部分家屬都會把病患轉送到大醫院,不過當時這名病患的家境不好,負擔不起大醫院的費用,而且家屬覺得在我們醫院,有我這個院長二十四小時全天候隨時待命,讓他們更放心。

這位病患時好時壞、昏昏沉沉了一個半月左右,最後竟然奇蹟般地轉醒過來,真的是阿彌陀佛,老天爺顯靈。

根據我多年外科醫師經驗,手術過程固然重要,但術後的照顧尤其不能輕忽,特別是術後二十四小時的關鍵期,必須仔細觀察病患是否有併發症?是否已縫合止血的地方再次出血?麻醉藥效過後,是否有腸蠕動障礙的情形?這些林林總總狀況都要小心注意,一旦發現問題要立刻處理,稍有延誤,不但會造成後續處理困難度及危險性,病人可能因此喪命,當時我的醫院,八成以上住院病人都是開刀患者,所以我總是二十四小時全年無休,在醫院待命。

骨科專家們合照。左二、三為臺大劉堂桂教授夫婦、左四為臺大韓毅雄教授、左五為榮總骨科吳濬哲主任、左六為我本人。(作者提供)
骨科專家們合照。左二、三為臺大劉堂桂教授夫婦、左四為臺大韓毅雄教授、左五為榮總骨科吳濬哲主任、左六為我本人。(作者提供)

二十四小時待命的結果,不只太太貴華陪著我辛苦,小孩們也是。那時仁康外科醫院的病患很多,我每天埋首診間、手術室、病房,分身乏術,醫院人手不夠,太太貴華要管財務,又要兼做助手,三個孩子只能託我的母親還有大姐幫忙帶,還記得當年我們一家五口最常做的共同娛樂,就是看午夜場電影,因為我早中晚都要忙著看診、開刀,唯一能抽出時間陪老婆孩子,就只有午夜場電影那短短兩個小時。

小女兒淑如說,她最懷念我們全家看午夜場電影的時光,以前她不懂媽媽貴華為何總是吃完爆米花後就呼呼大睡,完全不知道電影演啥,直到長大後淑如才懂,媽媽貴華不是因為電影無聊難看所以夢周公去了,而是因為一整天工作太忙太累,體力不支才睡著。

大兒子仕仲也說,有次全家歡天喜地要去看電影,明明車子已經開到電影院門口了,卻因為臨時接到醫院通知,有一個急診病患必須馬上處理,我們只好驅車返回醫院,我先下車去動手術,留老婆、小孩在車上等我,結果大家癡癡枯等了我整整兩個小時,最後雖然我們還是去看了電影,但這樣「沒品質」的醫師生活,在仕仲小小的心裡埋下了「拒當醫師」的種子。

這就是身為白袍醫師的宿命,過程也許辛苦,但背後卻有更多看不到的使命感和成就感,支撐著我。每回我奮力跟死神拔河,把病人從鬼門關救回來,看到病患死而復生,家屬從心灰意冷到喜極而泣,聽到病人與家屬的連聲感謝,那種快樂與滿足,無法用言語形容。

仁康網球隊得獎照片,中間為北醫大李成教授、右一為結拜的順天堂董事長謝德夫。(作者提供)
仁康網球隊得獎照片,中間為北醫大李成教授、右一為結拜的順天堂董事長謝德夫。(作者提供)

記得有一次,我和貴華受邀前去新店一家土雞城用餐,我們正在二樓用餐時,突然聽到外面異常吵雜,只見餐廳楊老闆慌慌張張尋找兒子,原來他尚年幼的兒子為了撿拖鞋,掉進了庭院裡的大水池,大家左呼右叫遍尋不著他,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後來有人看到小男孩從水面上浮起來,趕緊將他撈上來,我見狀馬上衝到小男孩的身邊,將他小小的身軀頭下腳上顛倒過來,讓肺部的水盡量吐出來,並緊急進行CPR,總算讓他恢復了脈搏。不過這孩子情況危急,得緊急送醫急救不可,當時叫不到救護車,楊老闆親自開車,緊急送往最近的耕莘醫院,我隨車一直進行急救,到了醫院,從X光片看到這孩子整個肺部滿滿都是水,所幸當時急救得當,否則這孩子可能沒機會長大了。

過了一個星期,這小男孩總算退燒,慢慢脫離險境,休養過後,繼續活蹦亂跳,楊老闆夫婦非常感謝我,說我救了他兒子一命,懇請我務必當他兒子的義父,盛情難卻,我就這樣多了一個義子。

開業時期,也有很多雲林的老鄉,會特地上臺北來找我開刀,我一直很感念陪我長大的那片土地,所以對於雲林人總是會特別照顧,收費上也一定會打折或減免。

記得有一次,有一位同鄉的病人為了感謝我,特地抓了一隻活蹦亂跳的大肥雞,從雲林一路提到臺北送給我,太太貴華從小到大沒殺過雞,直說她不敢殺,我拍拍胸脯說:「我是外科醫師,動刀的事情,我來」,結果一陣手忙腳亂,這隻雞依然頑強故我,生龍活虎,最後不得已我只好使出殺手鐧,直接讓這隻雞「被麻醉」,當晚全家桌上多了一盤香噴噴油亮亮的雞肉大餐,吃在嘴裡樂在心裡。

《關懷的力量──康義勝從醫的初心》立體書封。(釀出版提供)
《關懷的力量──康義勝從醫的初心》立體書封。(釀出版提供)

本文由康義勝口述,吳佳晉撰文,劉舒恬整理記錄康義勝新北仁康醫院院長,先後創辦台北仁康醫院、新北仁康醫院及其附設護理之家,行醫數十年,並加入雲林同鄉會並組織「返鄉義診團」,長懷感恩回饋鄉里社會;吳佳晉為資深媒體人,前旺旺中時集團財經組主任,橫跨醫藥、影劇、財經新聞超過二十年,著有《從負翁到富翁》、《錢滾錢》、《這一生,一定要有一張保單》、《承擔:林佳龍的危機領導學》等。本文選自《關懷的力量──康義勝從醫的初心》(釀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