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真假之間看中美脫鉤與全球化之死

2023-02-13 07:20

? 人氣

中美脫鉤?逆全球化?去年中美貿易創新高似乎顯示脫鉤之難。圖為中國青島港口的大批貨櫃。(資料照片,美聯社)

中美脫鉤?逆全球化?去年中美貿易創新高似乎顯示脫鉤之難。圖為中國青島港口的大批貨櫃。(資料照片,美聯社)

看到中美之間你來我往的「對打」、美國頻頻對中國祭出各種管制甚至禁運措施,大部份人可能都同意中美「脫鉤中」、全球化倒退,但在具體數據上卻未必如此─上周公布的中美貿易數字就是如此:中美貿易再創新高!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依照美國商務部7日發佈的貿易統計顯示,中美兩國之間去年的貿易金額達6905億美元,這個數字超越2018年,創下新高點;其中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金額5367億美元,這個數字已經回到貿易戰前的水平了;出口1538億美元,則是創下歷史新高。

換句話說,單看中美貿易數字,看不出、也感覺不到所謂的「中美脫鉤」、逆全球化(或全球化倒退、死亡等),反而看到中美兩國經濟對彼此的依賴依舊深。

但如不看數據,看雙方的政策與動作,確實是讓人覺得脫鉤、逆全球化等都是現在進行式。例如拜登上任後,原先對中國商品的加徵關稅繼續存在之外,對中國的科技戰越打越兇,不但中方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越來越多、對華為的圍剿力道再增強,更糾集盟友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實施更嚴厲的管制、制裁、禁運。而美國企業似乎也要離開中國,最代表性的蘋果公司,就把印度納入生產iPhone手機的國家中,而且宣稱以後要讓25%的手機在印度生產。

脫鉤?繼續掛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底那一個才是事實、才是現在進行式?

或許可先看看更詳細的數據:去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中,明顯增加的是玩具和塑膠製品等,出口到中國的商品中,明顯增加的是大豆和玉米等在內的穀物類。在川普對中國商品祭出關稅戰後,不少企業把生產線往南遷移以規避加徵關稅,其中越南受惠最多。

但從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玩具等塑膠品增加來看,顯然對美國業者而言,即使有加徵關稅導致成本增加,從中國進口還是最划算;而對中國而言,則是那些會因加徵關稅而失去在美國市場競爭力的廠商已遷移到東南亞,留下的則是能承擔加徵關稅者,而且經過3、4年後,也都已成功調適。看來這個結構短期不會有改變。

至於中國大幅增加向美購買穀物類,則是中國本身有強烈需求。在關稅戰初期,中國曾經用減少甚至不買美國穀物作為報復,讓川普政府撒了數百億美元去補貼受損的農民,在與川普簽署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大幅增加穀物的採購是重點之一。

不過,現在早已無人再提那個貿易協議了,因此中國增加購買美國穀物類,完全是本身有需求,這種需求會持續存在,當初為了貿易報復改向南美採購,但長期而言,美國穀物價格低產量大,中國不可能長期拒絕向美採購穀物。

這其實就是中美經濟不可能真的脫鉤的原因:因為彼此對對方的商品有硬需求,短期不可能輕易轉移、更難完全消減,適合的替代生產(或市場)不易尋找、甚至不存在。但中美打得如火如荼的科技戰也確實是現在進行式,一定程度的脫鉤大概已難避免。

整體而言,在不發生更強烈的衝突(如軍事衝突)的前提下,比較可能的情況是:中美經濟不會脫鉤,除非某方的商品失去競爭力,否則雙邊貿易會一直持續下去,貿易額甚至還會增加;最壞情況就是如部份智庫預測的:到2031年將減少10%。但涉及安全領域者(如半導體等高科技領域)則會朝向脫鉤發展,但最終能脫鉤到什麼程度,仍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

全球化則依然持續,但中國的「世界工廠」、供應鏈角色會改變,如越南、印尼、印度、墨西哥等在全球供應鏈中角色會加重,全球化會更「多元化」、但也更「區域化」,去年全球貿易量繼續增加、再創新高,顯示即使保護主義隱然再起,但全球化還談不上倒退甚至死亡。

中美關係確實掉入數十年來的低點,兩國的競爭也日益白熱化且尚看不到盡頭,甚至是否終歸滑進修昔底德陷阱中最糟糕的戰爭結局,也存在著可能;不過,看了去年中美貿易額的數據,對中美脫鉤、全球化倒退(甚至死亡)的說法與預期,可以先多保留一點,再看一段時間再說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