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觀點》失落的初心:當民進黨失掉「進步」價值

2018-08-10 05:40

? 人氣

經歷民進黨八年的執政,加上陳水扁貪腐事件,社運團體認清民進黨的投機本質,而將之定義為與大企業、大財團掛鈎的資產階級政黨,便逐漸和民進黨劃清界線,而且不願再擔任民進黨體制內分派的改革工作,而走上自主發展社會公民力量的道路,開創更多非政治類(或避免成為政治鬥爭工具)的社會組織和民間團體。民進黨在2008年總統大選慘敗之後,由蔡英文出任黨主席且設法重新找回社運界「老戰友」。蔡英文宣示2009年為「社會運動年」,試圖重建民進黨與社會運動界的聯繫,重新獲得了社會支持,並於2012年總統大選時,以「公平正義」作為競選主軸,成為台灣選舉史上首次不以族群為主導議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選舉策略來分析,由於國民黨長期缺席和耕耘社會運動,民進黨的策略顯然是成功的。然而,台灣社會經歷陳水扁執政和貪腐,讓民進黨聲望一落千丈,即便蔡英文修復民進黨和社運界的關係,仍讓許多以往合作的社運人士有所保留。

經歷2012年總統大選的再次失敗後,蔡英文開始將社運的動能向下扎根,培植青年世代參與社運,希望藉此推翻國民黨政權。蔡英文於2012年卸任黨主席後宣佈成立「小英教育基金會」,透過基金會實施青年政治工作實習計劃,招募大學生進入立法機構的辦公室服務,或是安排他們到外圍社運組織的非政府組織(NGO)實習,透過參與實踐,近身觀察政治實務,同時舉辦工作坊吸納人才。

由於青年世代多半不瞭解民進黨的過往及台灣社會發展歷史,也不會特別留意民進黨過去背叛社運界的歷史,在強調改革的蔡英文主導之下,使得許多年輕人相信未來的民進黨會跟陳水扁時期不同。其實,蔡英文刻意扶植青年社團組織的目的,跟民進黨成立之初的「左翼」路線、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的訴求早就分道揚鑣。

民進黨在蔡英文的指揮下,從2012年起協助和參與許多街頭抗爭,提供運動理念、口號、組織方法,也孕育許多學運青年投入政治活動。例如2012年9月「反媒體壟斷大遊行」、2013年8月「洪仲丘事件凱道抗議」和大埔「拆政府」抗議、2014年3月「太陽花學運」、2014年4月「反核四」運動、2014年5月「割闌尾」運動以及2015年7月的「反課綱」運動。這些抗爭的主力,都是深受民進黨培訓和引導的青年學生,包括林飛帆、陳為廷、魏揚、賴郁棻、賴品妤等人。

2017-03-20-反大埔拆遷-今天拆大埔-明天拆政府-取自農村武裝青年臉書
「今天拆大埔,明天拆政府」。(資料照,取自農村武裝青年臉書)

在輿論操縱選情的時代,蔡英文深知如何利用輿論和青年世代來製造議題,增加曝光度,並成功讓台灣民眾願意再度相信「英派改革」能為社會帶向嶄新的未來,最終民進黨於2016年重返執政,完成台灣政治的三度政黨輪替。然而,當民進黨成為執政黨,首次達到行政與立法部門的「完全執政」地位後,民進黨和社運團體的結構性衝突再度重演。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