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少做了這件事 《外交事務》:印度難取代中國,背後有這些原因

2022-12-14 09:00

? 人氣

此外,印度當局還採取了一些措施吸引外資:2021年初,印度政府推出製造獎勵計畫(PLI),為「印度製造」的國內外製造企業提供經濟激勵,從那時起,為電信、電子、醫療設備等先進產業製造商提供大量補貼的獎勵計畫獲得一些顯著的成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舉例來說,今年9月,美國蘋果公司(Apple)宣布計劃在印度生產5%到10%的新款智慧型手機iPhone 14;11月,富士康表示計劃與印度一家國內合作夥伴共同在印度建造一座價值200億美元的半導體工廠。

實際情況

然而,國際公司並未紛紛將生產轉移到印度,印度國內公司也並未增加投資,目前印度經濟仍在努力恢復新冠疫情前的基礎。

過去2年,印度的GDP成長異常迅速,高於任何其他主要國家。然而,《外交事務》指出指出,這主要是統計學的錯覺,在新冠疫情的第一年,印度遭受了發展中大國中最嚴重的產出收縮。比起2019年,目前印度的GDP成長僅7.6%,中國為13.1%。印度過去3年的年成長率僅為2.5%,遠低於原本預估的7%。

印度經濟。印度邦加羅爾的市集。(美聯社)
印度邦加羅爾的市集。(美聯社)

更引人注目的是,沒有太多證據表明外國公司正將生產轉移到印度,過去10年,印度的整體外國直接投資停滯不前,仍保持在GDP的2% 左右。許多到印度發展的外國公司都有過不成功的經歷,包括美國搜尋引擎巨擘谷歌(Google)、美國零售巨擘沃爾瑪(Walmart)、美國汽車業鉅子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等。

《外交事務》指出,全球公司不願將其中國業務轉移到印度的原因、印度國內企業不願投資的原因其實一樣,主要是因為風險仍然太高。

政策制定過程的缺陷

《外交事務》指出,投資印度有2個特別重大的風險。首先,企業仍然缺乏信心,不相信他們投資時制定的政策未來不會改變,導致投資無利可圖。企業也無法確定印度政府制定的規則會獲得公正執行,而不是有利於政府青睞的印度大型企業集團。

外國公司也無法藉由與印度國內大型企業合作來降低風險,《外交事務》指出,外國公司與印度大型企業集團做生意有風險,因為這些集團也試著主導同樣有利可圖的領域,例如電子商務,其他國內公司也不想涉足受到印度政府支持的大型集團主導的產業。

這些問題已經造成嚴重的後果,電信公司已經發現利潤因政策的變化而受到破壞,能源供應商難以將增加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也難以從邦電力局(State Electricity Board)獲得承諾的收入。

進入市場的代價

除了升高的風險之外,國際公司對於投資印度保持謹慎態度還有其他原因。舉例來說,製造獎勵計畫的其中一個關鍵要素是提高外國製造零件的關稅,這是為了鼓勵國外企業遷至印度,在印度國內市場購買投入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

廖綉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