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岱君專文:蔣介石贏了抗戰輸了江山─國共勢力消長的關鍵

2022-12-03 05:50

? 人氣

筆者說明,重探抗戰史,讓我們明白,不論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戰爭,戰爭都是死傷慘重、生靈塗炭的,而且人民永遠是最大的犧牲者。(資料照,維基百科)

筆者說明,重探抗戰史,讓我們明白,不論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戰爭,戰爭都是死傷慘重、生靈塗炭的,而且人民永遠是最大的犧牲者。(資料照,維基百科)

長久以來,國共之間一直都有「誰是抗戰主力」、「誰領導抗戰」之爭。本研究顯示,國軍在正面戰場與日軍對敵,奮勇作戰,置死生於度外,犧牲慘重,可歌可泣;但是,廣大的日軍占領區內的敵後戰場亦不能忽視。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大幅擴張,是不爭的事實,但不可否認,中共在敵後的發展自有其獨到之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抗戰一開始,中共就找好了自己的定位——既然國民黨當家做主,共產黨就不必為正面戰場負責,而應專注發展敵後根據地。毛澤東那套「避實趨虛」的游擊戰法相當有效,整個抗戰,中共堅守「蔭蔽精幹,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原則,在農村落地扎根。

事實上,中共在根據地十分艱苦,生活物資缺乏,還要時時面對日軍或偽軍的掃蕩,1937到1943年這6年的發展其實有限,尤其是1941到1943年這兩年,日軍嚴加掃蕩,中共吃了不少苦頭,人數多有減少,甚至不得不販賣鴉片以維持生計。但是,上天在1944年給了中共一個大禮——「一號作戰」。日軍傾巢而出,試圖打通一條通往南洋的交通線。國軍節節敗退,中共就趁機向國軍撤退的地區擴張。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中共就是這隻幸運的黃雀,短短幾個月,共軍增加了約30萬兵力,收復16座縣城,8萬平方公里土地,以及1千2百萬人口。國共勢力此消彼長,從此改觀。

國軍在敵後也曾擁有龐大的游擊部隊,後來逐年減少,大多是來自國軍自身的原因。國軍的游擊戰並未充分和地方人民結合,也未能動員群眾,而是始終把游擊戰拘泥在正規部隊的框架中,視游擊戰為正規作戰的輔助角色。觀念錯誤,戰略戰術自然就有偏差,結果游擊戰在敵後屢屢失利,與地方關係亦不佳,後來軍事委員會乾脆裁併游擊隊。國軍在敵後戰場,戰略、戰術都不如共軍,還自斷手腳,空出來的地盤幾乎全被中共接收。

1949年5月2日,國共內戰末期,解放軍進入北京(AP)
國軍在敵後戰場,戰略、戰術都不如共軍,還自斷手腳,空出來的地盤幾乎全被中共接收。(美聯社)

當然,正是有國軍在正面戰場奮不顧身地抵抗日軍,才有所謂的敵後戰場;沒有正面戰場,就不會有敵後戰場。正面戰場上,中日雙方動輒數萬、數十萬,鏖戰數週、甚至數月,死傷極大;而敵後戰場大多數是幾百人、千人的戰鬥,打不贏就跑,兩者之間的規模實不可同日而語。

抗戰時最大的缺憾,是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未能精誠團結,協力對抗日軍。在敵後戰場,雖有極少數國共合作無間的例子,但中共集中一切心力資源,發展自己的根據地,極少支援或配合正面戰場的作戰;每次國軍一撤退,共軍就緊隨著接收空出來的勢力範圍。

問題還不止這些,國民政府(國軍)全力對抗日軍,作戰開銷非常龐大,中國東面的精華區都已淪陷,稅收是個很大的問題。中央政府不得不提高糧稅及勞務,造成後方人民極大的負擔,再加上當時通貨膨脹異常嚴重,底層人民生活艱苦,甚至發生饑荒(例如 1942年河南大饑荒)。這種情況下,國民政府容易引起基層人民的怨憤(「水旱蝗湯」就是一例),致使國民黨漸失民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