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岱君專文:蔣介石贏了抗戰輸了江山─國共勢力消長的關鍵

2022-12-03 05:50

? 人氣

筆者說明,重探抗戰史,讓我們明白,不論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戰爭,戰爭都是死傷慘重、生靈塗炭的,而且人民永遠是最大的犧牲者。(資料照,維基百科)

筆者說明,重探抗戰史,讓我們明白,不論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戰爭,戰爭都是死傷慘重、生靈塗炭的,而且人民永遠是最大的犧牲者。(資料照,維基百科)

長久以來,國共之間一直都有「誰是抗戰主力」、「誰領導抗戰」之爭。本研究顯示,國軍在正面戰場與日軍對敵,奮勇作戰,置死生於度外,犧牲慘重,可歌可泣;但是,廣大的日軍占領區內的敵後戰場亦不能忽視。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大幅擴張,是不爭的事實,但不可否認,中共在敵後的發展自有其獨到之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抗戰一開始,中共就找好了自己的定位——既然國民黨當家做主,共產黨就不必為正面戰場負責,而應專注發展敵後根據地。毛澤東那套「避實趨虛」的游擊戰法相當有效,整個抗戰,中共堅守「蔭蔽精幹,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原則,在農村落地扎根。

事實上,中共在根據地十分艱苦,生活物資缺乏,還要時時面對日軍或偽軍的掃蕩,1937到1943年這6年的發展其實有限,尤其是1941到1943年這兩年,日軍嚴加掃蕩,中共吃了不少苦頭,人數多有減少,甚至不得不販賣鴉片以維持生計。但是,上天在1944年給了中共一個大禮——「一號作戰」。日軍傾巢而出,試圖打通一條通往南洋的交通線。國軍節節敗退,中共就趁機向國軍撤退的地區擴張。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中共就是這隻幸運的黃雀,短短幾個月,共軍增加了約30萬兵力,收復16座縣城,8萬平方公里土地,以及1千2百萬人口。國共勢力此消彼長,從此改觀。

國軍在敵後也曾擁有龐大的游擊部隊,後來逐年減少,大多是來自國軍自身的原因。國軍的游擊戰並未充分和地方人民結合,也未能動員群眾,而是始終把游擊戰拘泥在正規部隊的框架中,視游擊戰為正規作戰的輔助角色。觀念錯誤,戰略戰術自然就有偏差,結果游擊戰在敵後屢屢失利,與地方關係亦不佳,後來軍事委員會乾脆裁併游擊隊。國軍在敵後戰場,戰略、戰術都不如共軍,還自斷手腳,空出來的地盤幾乎全被中共接收。

1949年5月2日,國共內戰末期,解放軍進入北京(AP)
國軍在敵後戰場,戰略、戰術都不如共軍,還自斷手腳,空出來的地盤幾乎全被中共接收。(美聯社)

當然,正是有國軍在正面戰場奮不顧身地抵抗日軍,才有所謂的敵後戰場;沒有正面戰場,就不會有敵後戰場。正面戰場上,中日雙方動輒數萬、數十萬,鏖戰數週、甚至數月,死傷極大;而敵後戰場大多數是幾百人、千人的戰鬥,打不贏就跑,兩者之間的規模實不可同日而語。

抗戰時最大的缺憾,是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未能精誠團結,協力對抗日軍。在敵後戰場,雖有極少數國共合作無間的例子,但中共集中一切心力資源,發展自己的根據地,極少支援或配合正面戰場的作戰;每次國軍一撤退,共軍就緊隨著接收空出來的勢力範圍。

問題還不止這些,國民政府(國軍)全力對抗日軍,作戰開銷非常龐大,中國東面的精華區都已淪陷,稅收是個很大的問題。中央政府不得不提高糧稅及勞務,造成後方人民極大的負擔,再加上當時通貨膨脹異常嚴重,底層人民生活艱苦,甚至發生饑荒(例如 1942年河南大饑荒)。這種情況下,國民政府容易引起基層人民的怨憤(「水旱蝗湯」就是一例),致使國民黨漸失民心。

反觀中國共產黨,沒有正面作戰的負擔,也不需為守衛及治理城市分心分力,專心在農村建立政治組織,同時進行土地改革。貧困農民在土改中獲得土地,自然認同共產黨。是以,中共在抗戰中不但建立了一個個根據地,壯大了軍事實力,更贏得人民認同,擴大了社會及政治方面的影響力。

抗戰結束時,國共關係以及彼此的實力都轉變了。共軍已有百萬之眾,統治了近億人民,還得了民心的支持,已有足夠實力跟國民黨分庭抗禮。中日戰後不久,內戰爆發,中共取得最終勝利,國民黨黯然退出中國大陸。

蔣介石為何贏了抗戰卻輸了江山?這是個複雜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

當時的中國無力應付現代化的戰爭

蔣介石及國民黨將領從未經歷過陸海空三棲的現代戰爭,戰爭所需要的條件,軍隊、武器、糧食、運輸、人才、藥品,還有支持這些消耗的農工業等等,在中國都不存在;更何況,中國當時還不是統一的國家。早在1932年一二八淞滬戰役時,陳誠就坦言,「中國軍隊不具現代軍人資格」,無論是官兵素質、武器裝備、組織訓練都還在殖民地時代的落伍階段,高級將領更是不學無術,根本沒有能力來領導這場戰爭。

敵強我弱,蔣介石領導國民政府還是義無反顧地扛起抗日的擔子,傾全國之力,勉強去打一場超出其能力的大仗。然而,血肉築起的長城,抵禦不了無情的砲彈,八年下來,耗盡了國民政府的軍力、財力、物力,最後雖然勝了,卻是慘勝——民窮財盡,社會、財政、經濟、交通運輸,方方面面都千瘡百孔,元氣大傷。

1. 國民政府為抗戰抽取資源,失了民心

武漢失陷,中國稅收困難,國民黨在大後方不斷加稅、抽壯丁、實施焦土戰等等,這些粗暴、竭澤而漁的措施,弄得人民活困苦,怨聲載道。抗戰勝利時,蔣介石本人的威望達到了頂峰,但國民政府的政治及社會根基卻已崩壞了。

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應敵,以農業社會的國力去打一場現代化的戰爭,屢戰屢敗,自不意外。中國人民也同仇敵愾,願意毀家拋業,支持政府抵禦外侮;但國軍一再潰敗後撤,時間久了,難免民心漸失。反觀共產黨,在敵後經營根據地,與農民打成一片,贏得民心,奠定了抗戰後與國民黨爭天下的基礎,更預定了共產主義的興起。

高舉毛澤東肖像的中國群眾們。(美聯社)
國軍一再潰敗後撤,時間久了,難免民心漸失。反觀共產黨,在敵後經營根據地,與農民打成一片,贏得民心,奠定了抗戰後與國民黨爭天下的基礎。(美聯社)

2.勝利來得突然,國民政府因應失措

日本宣布投降,國民政府有些措手不及,接收與復員工作都沒準備好,匆促執行,問題叢生。例如,在大後方的黨政軍官員歷經8年抗戰,驟然勝利,不覺忘其所以。回到原來的淪陷區,便開始頤指氣使、作威作福,把淪陷區的居民視作日本走狗,推行諸多不妥措施,導致極大的混亂和不滿。

此外,國民政府的根基原在中國東南各省,得到在地菁英士紳的支持。抗戰初起,這批菁英士紳隨著國府撤到大後方,等到戰後復員回到故鄉,發現戰亂侵洗以及中共土改,一切都變了;滄海桑田,原有的經濟基礎沒了,原來的社會結構垮了,國府又無力幫助他們,失望無助之餘,他們很快地從國民黨的支柱轉為中共的支持者。

國民政府在勝利後迅速由盛轉衰,短短幾年就在內戰中失敗,蔣介石未料到自己會失掉政權,毛澤東也沒想到真能打敗國民黨。然而,以上分析顯示,國民黨失敗的因子早在抗戰期間就埋下了。1945年日本投降時,舉國歡騰,殊不知中國的社會結構已然崩壞,民心已向共產黨傾斜,再加上其他原因,例如:蔣介石誤判情勢及內戰中戰略、戰術上的失誤、美國臨時抽腿走人、蘇聯或明或暗扶植中共等等,蔣介石無力回天,只得悵然敗走台灣。

戰爭對中國社會及中華民族的深層影響

抗日戰爭對社會層面的影響更是深遠;抗戰顛覆了傳統中國的政府、社會與人民間的關係。數千年來,天高皇帝遠,中央政府的決策很少直接影響到下層人民;但抗戰幾乎把中國社會結構翻了個面,數千萬人流離遷徙,數億人的生活常態被破壞,深刻改變了個人與社會、人民與政府間的關聯。戰爭拉近了人民與政府的關係,人民也期待政府的保護和照顧,中國社會再也回不去那種「帝力於我何有哉」的時代。

除了政府與人民關係更加緊密外,抗戰也造就了「中華民族」。日本侵華促成了中國民族主義崛起,鬆散的中國首次團結起來,共禦外侮。此外,中央政府西遷重慶,打破數千年來中國政經文化重心在華北、華東的狀況,西南的川、滇、黔首次踏上舞台中央,成為教育文化、政經軍事中心,同時帶動了西部及邊疆的開發建設。

此外,經過抗戰,才有真正的統一中國政府。戰前,蔣介石的南京政府號稱「中央」,但實際掌控的僅有長江中下游的6個半省;雖然當時各地方部隊都隸屬「國民革命軍」編制,通稱「國軍」,其實並沒有一個國家化的部隊。是8年瀝血抗戰,才逐漸孕育出統一中國政府的概念。弔詭的是,蔣介石領導國民黨及政府抗日,付出巨大心力與犧牲,卻無意間為中共鋪平了在1949年取得整個中國的路,國民黨及政府在內戰中輸個精光,最後收穫成果的是中國共產黨。

日本侵華帶給中國人民巨大深刻的傷害,數千萬生命損傷,數不清的家破人亡、骨肉分離,南京大屠殺、慰安婦、命喪異域的遠征軍……這些創傷與記憶至今猶存。遺憾的是,抗戰勝利未帶來和平,短短一年內,國共內戰,兵戎再起,江山不久易主。韓戰接著爆發,亞洲及歐美也被扯進冷戰的對峙,鮮有寧日。

松滬會戰(圖/維基百科)抗日
面對頑強的日軍,雖然國軍的戰績實在不行,但他們英勇奮戰的行為卻比預期要好許多。(圖/維基百科)

方德萬研究國民黨抗日戰爭發現,面對頑強的日軍,雖然國軍的戰績實在不行,但他們英勇奮戰的行為卻比預期要好許多;特別是武漢戰後到珍珠港事變這3年多與日軍相持期間,沒有外援,孤軍奮戰,竟能撐持下來,實屬難得。他們如此奮不顧身,是為了國家民族未來的願景(vision)而戰。所以,方德萬指出,那些以為中國戰場在輝煌的太平洋戰爭中微不足道的論點,是錯失了重點。

英國學者米德(Rana Mitter)也有同感,米德以西方歷史學家的角度重探中國抗戰,指出:中國為二戰作出了巨大犧牲奉獻,卻因各種原因而成為被西方「遺忘的盟友」(Forgotten Ally)。他呼籲學界重視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貢獻,以及對中國抗戰史的研究。

的確,抗日戰爭對中國、日本、亞洲,乃至世局都有深遠影響;它喚醒了中國民族主義,造就了真正統一的中國,改變了中國人的社會結構與關係、重塑中國人的世界觀;直到現今還影響著兩岸、中美、中日複雜矛盾的關係。

研究歷史為我們帶來深刻的省思,我們也能從中習得不少教訓。日本當年的敗局顯示,當國家操控在一群既無理性又無擔當、只會在豪言壯語中虛張聲勢的官僚手中時,會帶給人民慘重的深災巨劫。二戰中的日本,在中國及太平洋戰場都犯了戰略上的錯誤,但他們還是有機會來修復錯誤的;遺憾的是,那些軍政財商上層大多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內心明白錯了,但為了自己和所屬團體的利益,還是選擇隨聲附和或是保持沉默,結果集體走向災難。

重探抗戰史,讓我們明白,不論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戰爭,戰爭都是死傷慘重、生靈塗炭的,而且人民永遠是最大的犧牲者。無論以什麼理由將一個國家,或數個國家推向戰爭,無論最後結果如何、獲得多大的勝利,都換不回過程中人們流的血與淚。是以,任何國家的主政者永遠都是國家和平與安危的第一責任者,他(她)必須負責任、維護和平。

探究歷史不只是試圖還原過去,我們也希望藉此思索台灣、中國以及東亞和世界的未來。因為,我們在探索過去的同時,其實是在為今天及未來尋找答案。

*作者為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本文選自《重探抗戰史(三):抗戰與中國之命運》(郭岱君編,聯經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