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岱君專文:蔣介石贏了抗戰輸了江山─國共勢力消長的關鍵

2022-12-03 05:50

? 人氣

松滬會戰(圖/維基百科)抗日
面對頑強的日軍,雖然國軍的戰績實在不行,但他們英勇奮戰的行為卻比預期要好許多。(圖/維基百科)

方德萬研究國民黨抗日戰爭發現,面對頑強的日軍,雖然國軍的戰績實在不行,但他們英勇奮戰的行為卻比預期要好許多;特別是武漢戰後到珍珠港事變這3年多與日軍相持期間,沒有外援,孤軍奮戰,竟能撐持下來,實屬難得。他們如此奮不顧身,是為了國家民族未來的願景(vision)而戰。所以,方德萬指出,那些以為中國戰場在輝煌的太平洋戰爭中微不足道的論點,是錯失了重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英國學者米德(Rana Mitter)也有同感,米德以西方歷史學家的角度重探中國抗戰,指出:中國為二戰作出了巨大犧牲奉獻,卻因各種原因而成為被西方「遺忘的盟友」(Forgotten Ally)。他呼籲學界重視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貢獻,以及對中國抗戰史的研究。

的確,抗日戰爭對中國、日本、亞洲,乃至世局都有深遠影響;它喚醒了中國民族主義,造就了真正統一的中國,改變了中國人的社會結構與關係、重塑中國人的世界觀;直到現今還影響著兩岸、中美、中日複雜矛盾的關係。

研究歷史為我們帶來深刻的省思,我們也能從中習得不少教訓。日本當年的敗局顯示,當國家操控在一群既無理性又無擔當、只會在豪言壯語中虛張聲勢的官僚手中時,會帶給人民慘重的深災巨劫。二戰中的日本,在中國及太平洋戰場都犯了戰略上的錯誤,但他們還是有機會來修復錯誤的;遺憾的是,那些軍政財商上層大多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內心明白錯了,但為了自己和所屬團體的利益,還是選擇隨聲附和或是保持沉默,結果集體走向災難。

重探抗戰史,讓我們明白,不論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戰爭,戰爭都是死傷慘重、生靈塗炭的,而且人民永遠是最大的犧牲者。無論以什麼理由將一個國家,或數個國家推向戰爭,無論最後結果如何、獲得多大的勝利,都換不回過程中人們流的血與淚。是以,任何國家的主政者永遠都是國家和平與安危的第一責任者,他(她)必須負責任、維護和平。

探究歷史不只是試圖還原過去,我們也希望藉此思索台灣、中國以及東亞和世界的未來。因為,我們在探索過去的同時,其實是在為今天及未來尋找答案。

*作者為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本文選自《重探抗戰史(三):抗戰與中國之命運》(郭岱君編,聯經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