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造就更多新手爸媽!美國去年爆發一波小型「嬰兒潮」,15年來首見生育率顯著成長

2022-11-09 13:00

? 人氣

在那之後,生育率急速上升——但各族群的差異非常大,年齡、種族和教育程度對生育率的變化有著相當程度的影響。研究人員發現25歲以下族群的生育率上升幅度最大,這代表新冠疫情讓許多女性提早組建家庭,統計數據也支持這項論點:2020至2021年間,產下第一胎的人比預估數激增至少7萬,第二胎則多出1.2萬,不過第三胎或排行更後的新生兒數量卻比預估少了約4.5萬。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些數據的背後,是養育年幼孩子的家庭面對生活驟變,不得不接受遠距教學且失去托育服務或者其他家人的幫忙,因而推遲生二胎或三胎的計畫。另一方面,也有許多人趁著防疫封鎖時期提早成為家長。25歲至44歲的女性大致上是希望生育的族群,他們在疫情期間的生產率顯著升高。研究人員假設這個族群更有機會在疫情期間保有工作,且順利轉換為居家辦公模式,疫情引發的經濟衝擊對他們影響不大,而生育也變成可行性更高的選擇。

不同種族差異 黑人女性生育率直線下降

然而不同種族的生育率出現令人驚訝的差異。在疫情大流行的前9個月,黑人女性的生育率一路往下掉,沒有反彈;相較之下,其他種族的生育率降低幅度輕微、或者沒有降低,甚至在2021年出現小嬰兒潮。轉換成數據的話,美國少了近2.3萬黑人新生兒,拉丁裔女性產下的新生兒比預估多出2.2萬,非拉丁裔增加4.5萬,亞太族裔則增加2300名新生兒。

其中一種解釋是,黑人之中非常多人從事基本服務工作(essential workers),且較少人取得大學學歷,這導致他們在疫情期間較難獲得居家辦公的機會,而黑人女性想要生育,便會比其他種族遭遇更多困難。不過這項推論並不完全合乎邏輯,因為拉丁裔也面對類似的挑戰,而且他們在疫情前生育率下降幅度最顯著的族群,但拉丁裔在疫情期間也出現了嬰兒潮。史萬特(Hannes Schwandt)是參與NBER研究的其中一位經濟學家,提醒報告中的種族數據是根據自我認同蒐集,因此不太精確,但同時他不認為這些限制足以解釋族群之間的生育率差異。

出乎意料的嬰兒潮值得慶祝,也值得深入研究,看看是否能借鑑於此,讓生育率出現更長期的增加趨勢。探討疫情嬰兒潮,首先會注意到這段期間人們花更多時間待在家裡,這固然是其中一項成因,但人們也不願意再度面臨「只能」待在家裡的非常時期,不過更加彈性的日程表和遠端工作,或許能夠鬆動家庭生活與工作事業互斥的概念,讓家長的育兒工作稍微輕鬆一些。聯邦政府投資托育服務,增加移民名額(招攬更多願意從事托兒工作的人),還有處理房價等民生支出問題,也有助於安心生育,進而提高生育率。

儘管提高生育率能夠解釋為,政府希望更多女性為了勞動力市場而讓他們的身體、時間和職涯都面臨危險,但另一方面,許多女性想要的孩子數量,其實比他們實際生育的孩子數量還要多,而且政府為了提高生育率而提出的政策也值得一試,因為它們能讓生活不那麼困難。

然而看看現實:今日低生育率不只發生在美國,表示各國鼓勵生育的政策並沒有收穫顯著成效,一項聯合國(UN)的研究報告就顯示,幾十年來許多國家的生育率都出現下降趨勢。基本上生育率要高於2.1,人口才不會隨著世代更替而下降,但世界上約一半的人居住在生育率低於2.1的國家,即便是社會安全網更加完善的瑞典、挪威等國家,生育率也在下降,顯然生育並不能完全簡化為一個國家的福利政策指標。

喜歡這篇文章嗎?

劉俞妗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