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觀點:蕭爾茨訪中─德國跨出「戰略自主」的一步

2022-11-08 07:10

? 人氣

2022年11月4日,德國總理蕭爾茨到訪北京,成為新冠疫情爆發後第一位在中國會晤習近平的G7領導人。(美聯社)

2022年11月4日,德國總理蕭爾茨到訪北京,成為新冠疫情爆發後第一位在中國會晤習近平的G7領導人。(美聯社)

德國總理蕭爾茨(Olaf Scholz)於本(11)月4日前往中國大陸訪問。這是他去年12月8日就任以來首次出訪北京,也是新冠疫情近三年以來,第一位訪問中國的西方國家領袖,故受到德國國內與國際社會的高度矚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德國內部,支持蕭爾茨訪中者認為,在新冠疫情之後,德國新政府與中國領導人建立直接聯繫非常重要。德國基於本身的經濟需求,不可能對中國大陸龐大的市場視而不見;而反對者則擔心,對中國市場的高度依賴,有利於中國「推動其政治議程」。更重要的是,由德國外交部主導的對華戰略文件,預計在明年春季才正式出台,在德國新的對中戰略形成之前,蕭爾茨訪中在時機上顯得過於倉促。加上蕭爾茨出訪北京正值中共「20大」剛結束的敏感時刻;因此,就如「慕尼黑安全會議」(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主席霍伊斯根(Christoph Heusgen)所說:「這次出訪的時間點不佳」。

中德關係是中歐關係的領頭羊,蕭爾茨在德國召開「七國集團」(G7)外長會議翌日,即展開他的大陸之行,不免引起包括美國在內西方盟國的高度關切。拜登總統提出的《國家安全戰略》,把中國視為「最嚴重的地緣政治挑戰,且係唯一兼具意願與能力,重塑國際秩序之競爭者」;歐盟則把中國視為「系統性、制度性競爭對手」。美歐都希望在建構新的對華關係時,能夠協同一致,避免被中國「各個擊破」。

蕭爾茨的政治立場被認為是「中間偏左」,故不可能不理解他此行可能引發的爭議;因此,他在行前特地投書美國政治新聞雜誌《政客》(Politico) ,表達了他心中的五點想法:

第一,他認為今天的中國,已非五年前或十年前的中國,而中國將更加強調對國家安全和國家自主的追求。因此,德國應調整和中國打交道的方式;

第二,他認為不僅是中國發生了變化,整個世界格局都發生變化;

第三,他認為僅管形勢發生變化,但中國依然是德國及歐洲的重要商業貿易伙伴;

第四,他同意「事務是在矛盾中發展前進」的說法,因此德國應主張和平解決各項爭議;

第五,他表示這次不僅以德國總理身分訪華,同時也以歐洲人的身分訪華。他在訪問前已和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等歐洲伙伴進行了溝通。他認為在當前情勢下,與中國直接對話尤其重要;強調德國不想過度依賴中國,但也不想與中國「脫鈎」,希望在兩國有共同利益的領域加強合作。


蕭爾茨的想法表明,德國不願隨美國之後,對中共採取更為強硬的立場。《紐約時報》引述觀察人士的話說,這反映了蕭爾茨對德國經濟的擔憂。身為德國總理的他,在德國走向衰退,歐洲陷入與俄羅斯對峙的局面時,必須小心翼翼地避免與中國產生對抗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