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親吐「訪華心聲」:柏林不想與中國脫鉤,但也不會過度依賴北京

2022-11-04 15:11

? 人氣

2022年11月4日,德國總理蕭爾茨到訪北京,成為新冠疫情爆發後第一位在中國會晤習近平的G7領導人。(美聯社)

2022年11月4日,德國總理蕭爾茨到訪北京,成為新冠疫情爆發後第一位在中國會晤習近平的G7領導人。(美聯社)

德國總理蕭爾茨4日訪問中國,成為新冠疫情爆發後,首位在北京與習近平會晤的七國集團(G7)領導人。蕭爾茨成行前批准中資進入漢堡港碼頭,加上12家德企巨頭高管與其共赴北京,都讓這場「新冷戰」時代的訪中行程備受矚目。不過德國輿論對其總理這趟出訪多所批評,認為他根本無視親俄的前車之鑑。《Politico》3日刊出蕭爾茨投書,這位火線人物親自解釋這趟前往北京的諸多考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蕭爾茨(Olaf Scholz)表示,德國前任總理(即梅克爾)訪問中國已是3年前的事了。這3年無論是歐洲、東亞或者是中國與德國之間,都面臨了許多挑戰與風險,整個世界更因為烏克蘭戰爭與新冠病毒大流行,包括國際秩序、全球經濟、以及食品與能源的供應,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很難「一切照舊」,因此他才決定親自去一趟北京。對於外界的批評與質疑,蕭爾茨說他是懷抱著五項考量開啟這次旅程:

德國總理梅克爾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AP)
德國總理梅克爾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AP)

第一、今天的中國與五年或十年前都不一樣。剛落幕的二十大清楚顯示,馬克思與列寧主義扮演的角色比過去更為吃重,中國也更加重視國家安全(或者說共產制度的穩定)以及對國家自主性的追求。當中國發生變化,我們也應該改變我們跟中國打交道的方式。

第二、不只中國發生變化,整個世界與過去相比也有所不同。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的戰爭,對國際間的和平與安全正在造成殘酷的傷害,俄國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甚至毫不遲疑地威脅動用核武,這等於是準備跨越全人類所劃定的紅線。

北京書報攤上的習近平。(美聯社)
北京書報攤上的習近平。(美聯社)

包括中國在內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今年年初才明確表示反對動用核武、甚至連威脅都不行。中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一員,對此當然負有特殊的責任。從北京到莫斯科都該明確擁護聯合國憲章及其原則,這一點至關重要:包括確保所有國家的主權與領土完整性、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該是其他國家的「後院」。歐洲這麼看待烏克蘭,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也應該如此。

當這個多極世界正在湧現新的權力中心,德國的目標是與這些國家建立與擴大夥伴關係。所以最近幾個月,德國與日本、南韓、印度、印尼等親近夥伴,還有許多非洲國家與拉美國家都進行了深度合作。當此刻造訪中國,德國聯邦總統則前往日本與南韓訪問,下週我還要到東南亞參加G20峰會。

2022年10月27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莫斯科智庫「瓦爾岱國際論壇」 (Valdai International Discussion Club)年會發表演說。(美聯社)
2022年10月27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莫斯科智庫「瓦爾岱國際論壇」 (Valdai International Discussion Club)年會發表演說。(美聯社)

蕭爾茨強調,德國在冷戰期間經歷了痛苦的分離,因此不想看到世界上出現新的集團,美國的新版國安戰略也正確地指出「防止對立集團出現新對抗」的目標。對中國來說,這意味著擁有14億人口與經濟實力的國家,當然可以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關鍵角色。這並未證立某些人所呼籲的孤立中國,也沒有尋求中國霸權主義、更不支持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秩序。

第三、即便情勢有所改變,但中國仍是德國和歐洲的重要經貿夥伴ー我們不想與其脫鈎。但中國想怎麼做?蕭爾茨提到中國的「雙循環」經濟戰略,認為這是一種加強國內市場、減少對其他國家依賴的做法;習近平也曾說要運用中國科技「加強國際供應鏈更仰賴中國」。蕭爾茨說,德國認真對待習近平的聲明,因此也會減少單方面的依賴、聰明地實現多樣化,但這麼做必須謹慎、務實。

蕭爾茨強調,德中大量貿易所涉及的產品其實不缺替代供應商,也不存在壟斷風險。但是對重要原材料、某些稀土或某些尖端技術產生高風險依賴之處,德國企業則將其供應鏈置於更廣泛的基礎之上。至於中國在德國的投資,我們也根據相關業務是否造成(或加劇)高風險的依賴來區別對待。蕭爾茨還說,這也是這是聯邦政府用來衡量中國遠洋運輸公司(Cosco)收購漢堡港碼頭少數的股權標準。德國對中方的投資規定了明確條件,漢堡港的碼頭現在仍完全由漢堡市和德國的港口運營商所控制。

德國漢堡港(AP)
德國漢堡港(AP)

蕭爾茨強調,歐盟與德國的立場是分散投資、強化自己的韌性,而不是保護主義和退回到我們自己的市場。對於中國在德國的投資,蕭爾茨同樣根據項業務是否造成(或加劇)高風險的依賴來區別對待,包括中國遠洋運輸公司(Cosco)入資漢堡港碼頭案,也是用相同的方式進行管制。包括市場准入、管制許可、知識產權保護、法律確定性、以及平等對待國民,德國還是堅持平等互惠,

第四、習近平今年稍早曾在達沃斯表示:「世界總是在矛盾運動中發展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蕭爾茨認為這代表存在持久的矛盾是被允許的,這也意味著相互討論時無需迴避難題——包括尊重公民和政治自由、以及少數民族(比方說新疆)的權利。

蕭爾茨也提到台灣問題。他說台灣周邊的緊張局勢令人擔憂,不過德國就像美國以及其他許多國家一樣,都同意「一個中國」政策。然而「一中」政策也包括「任何對現狀的改變都必須通過和平手段和彼此協議來實現」。蕭爾茨強調德國支持以規則為基礎的秩序、和平解決衝突、保護人權和少數民族權利、以及確保自由和公平的世界貿易。

第五、蕭爾茨強調他前往北京的身份是德國聯邦總理,同時也是一名歐洲人。如果說他並不代表歐洲所有人,這顯然是不對的——因為德國的對華政策唯有放在歐洲的對華政策框架之中,才有可能成功。因此在這次訪問北京之前,蕭爾茨也跟包括法國總統馬克宏在內的歐洲夥伴、以及德國的跨大西洋夥伴保持密切聯繫。

蕭爾茨說,歐盟精確地將中國描述為合作夥伴、競爭對象和體制對手這三重角色——儘管競爭與對手的元素近年肯定有所增加,「我們必須解決這個問題,接受競爭、也認真對待這種體制性競爭的後果,並在我們的決策中考慮到這些後果。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探討哪些領域的合作符合我們的共同利益。這個世界終究需要中國,比方說共同對抗新冠病毒」。

北京街頭的新冠檢測站。(美聯社)
北京街頭的新冠檢測站。(美聯社)

此外,在面對全球糧食危機、支持高負債國家以及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中國也能發揮關鍵作用。蕭爾茨說:「很高興看到中國為了發展可再生能源,制定具有雄心的目標,我呼籲中國跟我們一起在保護氣候方面承擔更多責任。」他強調德國與中國在「對氣候友善」(climate-friendly)的科技方面也處於競爭關係,這種競爭包括生產最有效率的產品、提出最聰明的想法、以及如何最成功地實施計劃。這需要中國市場對德國的氣候友善技術保持開放,如果沒有競爭,也就沒有創新,對防止氣候變遷來說,這將使所有人都成為輸家。

蕭爾茨最後強調,德國將尋求符合德國與中國共同利益的合作,但同時也不會忽視爭議,因為這是德中坦誠交流的重要元素。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忠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