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薰觀點:史話《長坂坡•漢津口》再現武戲文唱盛景

2022-10-22 05:50

? 人氣

烈焰蔽天,《長坂坡•漢津口》,演繹趙雲之英武風采。(蘭薰提供)

烈焰蔽天,《長坂坡•漢津口》,演繹趙雲之英武風采。(蘭薰提供)

民國初年,楊小樓、蓋叫天、高盛麟等武生大家曾經稱霸戲曲舞台,武戲曾經一度繁盛。曾幾何時,當年響噹噹硬底子的戲,淪為文戲附庸、場面的烘托,武戲失去戲曲霸主地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武戲當年之盛,從史話著眼,可從楊小樓的師父俞菊笙每回上演《挑滑車》,只要把戲裡高寵使的「大剷頭槍」往戲園二門外一戳,觀眾就知俞菊笙要演此戲,立刻滿座,可見一斑。

俞菊笙的《挑滑車》,演繹高寵的王者之氣以及忠勇之魂。楊小樓的《長坂坡》則是傳統武戲經典之經典,著墨趙雲的英姿煥發,忠勇護主。

《長坂坡》是京劇傳統劇目,主體是取自於《三國演義》第41回,「趙子龍單騎救主”。該劇目將趙雲的救少主劉禪事件、文鴦的七進七出事件合二為一,故事敍述: 劉備自新野撤走,在長坂坡被曹操夤夜率兵追及,與所屬部隊及家眷失散;趙雲捨死忘生,單槍匹馬衝入曹營,屢涉險境,終於萬馬軍中救出簡雍、糜竺;後又奮力拼搏,保護甘夫人及劉備幼子阿斗,突出重圍。

後人有詩讚曰:「血染徵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衝陣護危主,唯有常山趙子龍」。趙雲之英武忠勇,從書卷躍上戲曲舞台後,更為流傳,成為後人眼中「戰神級」之傳奇人物。

長坂坡上戰旗密布。影像設計,出於剛獲世界劇場獎的王奕盛之手。(作者提供)
長坂坡上戰旗密布。影像設計,出於剛獲世界劇場獎的王奕盛之手。(作者提供)

《長坂坡》在戲曲舞台上,演了上百年,若論誰演的最好,梨園界一致認為: 非楊小樓莫屬,楊小樓夙有「活趙雲」之稱。楊小樓之後,李萬春、李少春、高盛麟、厲慧良等武生名家也擅此戲,各有發揮,但均師從楊小樓,深得楊派武生藝術的精髓。

楊小樓(1878年-1938年),京劇名家楊月樓之子,幼時入小榮椿社學藝,從師楊隆壽、姚增祿、楊萬青學武生。十七歲出科,在京、津兩地搭班演出,得義父譚鑫培和王楞仙、王福壽、張淇林、牛松山等人的指點,後拜俞菊笙為師,深得「俞派」藝術真傳。楊小樓發揮自身優勢、博採眾長,最終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楊派」,而確立了在梨園界的「武生泰斗」地位,並尊為「京劇宗師」。楊小樓還與梅派創始人梅蘭芳、余派創始人余叔岩,並稱梨園「三賢」。

​楊派藝術的最大特點是「武戲文唱」。甚麼是「武戲文唱」?傳統戲中的武戲,顧名思義是拳打腳踢、耍刀舞槍。但是,武戲首先是戲,也就是有故事、有情節、有人物,這些,需要武戲演員體會並展現出來。如果一味賣弄疊撲滾打和舞槍弄棍技巧,不注意刻畫人物,那麼舞台上看到的就是雜技表演了。楊小樓演戲就是根據不同劇目和不同情節,能夠完美地通過唱念做打來刻畫人物,而不是單純地賣弄技巧和武藝。

《長坂坡》是楊小樓最傑出的代表作,《長坂坡》中楊小樓對趙雲這一人物的塑造,被後來的京劇研究者認為,刻畫得出神入化,把趙子龍大將的氣度風采,表現的淋漓而盡致。

梅蘭芳曾與楊小樓同台合作多年,他在《舞台生活四十年》回憶錄中說,「他和楊小樓合作演出最多的戲就是《長坂坡》」。

梅蘭芳在回憶錄中,詳細敘述了楊小樓的表演特點。 《長坂坡》的第二場是劉備唱一句悶簾導板後,在趙雲保護下,偕同糜夫人和甘夫人一干人等以及眾百姓上場。趙雲的上場並沒有特別的身段,也沒有響亮的鑼鼓,只是隨大眾魚貫而上。但他臉上一副莊嚴、沉靜、愁思的表情,立刻把觀眾帶到了劉備一行前面道路迷茫、後面大兵追趕的兇險境地之中。

人馬安頓下來後,劉備對趙雲說:「你看秋末冬初,寒風透骨,好不淒涼人也!」趙雲躬身答道:「主公且免惆悵保重要緊。」楊小樓的這句念白自然流露出對主公劉備的誠懇關懷,十分感人,因此他每念這一句時都是全場的彩聲。

梅蘭芳評說,「一句念白,能在全場觀眾中收到這樣大的交流效果,我沒見過第二個演員能夠做到。」 這是趙雲第一次上場,也沒有任何特殊動作,僅憑一句念白就感染了觀眾,楊小樓的藝術功力非同一般。

武戲霸主楊小樓演《長坂坡》,邀請梅蘭芳一起演出,楊小樓挑樑單騎救主活趙雲,梅蘭芳就演投井換阿斗生的糜夫人。

一齣《長坂坡》,一幕<掩井>,得楊小樓和梅蘭芳兩位京劇大家細膩描摹,從人物角色,戲的表現與內涵,各自發揮,共同打造藝術表現,能不叫好叫座,不細膩經典,也難!

「掩井」一場是全劇的戲劇核心,最為精彩的一段,也是楊小樓和梅蘭芳的對手戲,兩位超級高手過招,可以想見昔日戲迷,沉浸於多麼難得,也難再得的藝術享受。

綠竹掩映中,劉備家眷走散。(作者提供)
綠竹掩映中,劉備家眷走散。(作者提供)

梅蘭芳扮糜夫人,懷抱阿斗在亂軍中被箭射中,倒臥在一座枯井旁邊。這時,趙雲悶簾(閉著眼睛)唸「馬來呀!」上場。他一路廝殺,一路尋找阿斗,突然看到糜夫人懷抱阿斗正在路邊啼哭,立刻下馬,請糜夫人抱阿斗上馬回營。但是,糜夫人不肯,因為趙雲若無坐騎難以殺敵,而小阿斗也難以得救。於是,她決定投井而讓趙雲懷抱阿斗殺出重圍,與劉備會合。 

這裡,梅蘭芳有一段「跳井」的表演,糜夫人站井沿,當時為一單椅,從椅子上朝井下跳,趙雲急切中從後面想抓住糜夫人、但僅把她的外衣抓在手中,人卻落井而亡。這個過程雖然是一瞬間,但是要演得好十分不易,尤其是把糜的外衣抓掉是很見功夫的,忙亂中,趙雲如果揪住糜夫人的衣服不放,而衣服又脫不下來,那麼糜夫人則很可能被趙雲揪了回來,這戲就演砸了。

梅、楊二位大師如何演出?梅蘭芳在跳井之前已準備,他稍稍聳動肩背,讓外罩與裡面的衣服有所分離。這時楊的手伸到梅的後背位置,在梅蘭芳跳下之際,楊小樓用手指一摁,略一推移,就與裡外衣服分開,後迅速把外罩抓起,梅蘭芳則兩臂向後伸去,並順勢從袖口中退出,順利地從椅子上跳下,完成跳井的動作。

這個動作,據說,每演到此,必引起整個台下的大轟動,成為全戲最大看點。 這一系列動作瞬間完成,看似輕巧,實則包含了兩位大師各自的絕活兒和默契的配合,是兩位藝術大家展現的細膩風采。

此外,趙雲冒死反覆在曹操大軍中衝進殺出,目的是為了保護劉備的兒子阿斗。糜夫人攜阿斗被衝散,趙雲失職,趙雲重回戰場一路尋找,楊小樓也刻意著墨。見到糜夫人後,他首先想的是否阿斗安在,所以他驚喜地唱道:「果然懷抱小主人。」

糜夫人跳井後,趙雲把小主人藏在胸前鎧甲之內,蹬上馬殺向曹兵。在殺退敵兵的間歇,他掀開鎧甲一看,「咦,他倒睡著了!」楊小樓著意演出的表情,把渾身是膽,又一片忠心的趙雲,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長坂坡》是武戲,但演員抓住細節把戲做足,趙雲的形象就鮮活起來。這便是「武戲文唱」的精華所在。

《長坂坡》經典武戲,歷來備受觀眾歡迎,在傳統戲曲舞台上,並常與《漢津口》前後合演。

《漢津口》是接續《三國演義》第42回改編的京劇傳統劇目,故事敍述:長坂坡戰役之後,趙雲突圍,將阿斗交還劉備,劉備摔子以慰趙雲。曹操追趕趙雲至當陽橋,見張飛立於橋上、懼而退之。張見曹兵退,急令拆橋並回報劉備。劉備責張飛拆橋失計,斷定曹必來追趕,速往漢津逃奔。曹操果然從斷橋判斷張飛心怯,急迫追之。

劉備等正在危急時,關羽領兵前來接應。曹見此景,認為是諸葛亮計謀,急忙退兵。關羽保護劉備等到了漢津口,諸葛亮同時來到,同去江夏商議聯吳破曹。

這周六、日,(10月15、16日)在台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台灣名武生朱陸豪將指導青年武生徐挺芳,及台灣戲曲學院京劇團演員,演出<縱橫天下《長坂坡.漢津口》>。由徐挺芳以一趕二,前長靠武生趙雲,後紅生之關雲長,前後完整兩小時,挑戰高難度、高長度之演出。

朱陸豪老師慷慨捐贈30年前自己購置珍藏的全副趙雲戰袍。(趨勢基金會提供)
朱陸豪老師慷慨捐贈30年前自己購置珍藏的全副趙雲戰袍。(趨勢基金會提供)

朱陸豪老師表示,這齣武生經典,必須唱唸作打樣樣精通,身手矯健的武生不難求,但是唱為四功之首,必須有一條好嗓子,才能挑戰這戲,特別是還要加上《漢津口》的關雲長,以厚重紅生,展現兩名大將不同的氣度,不同的唱腔,不同扮式。

「京劇歷史上,武生一定要會演長坂坡和漢津口,要會演,要能一起演,還要能演得好,才能稱得上當家武生。」兩戲聯演,堪稱成熟武生必經,猶如美國職棒紅襪隊主場全壘打牆綠色怪物(Green Monster),一道武生必須跨越之高牆,一處魔鬼考驗之關口。

《長坂坡•漢津口》除了青年武生徐挺芳接手,迎接武生、紅生前後挑戰,朱老師並慨然將30年前,自己演出長坂坡時,掏腰包購置的全套趙雲白袍盔甲及全付長靠,贈予趨勢基金會,並供徐挺芳這次演出使用,傳承之意,情誼厚重。

製作群及其餘演員均為一時之選。張飛由受矚目的青年花臉蘇健宇擔任,劉備由剛入圍傳藝金曲獎最佳演員的張德天擔綱。

曹操向來是三國戲中霸氣十足卻又懂得愛才的丞相,由經驗豐富的花臉吳仁傑飾演。「劉關張趙曹」的「青年才俊組」成型,加以曹八將的群戲,堪稱各各有戲。曾由梅蘭芳出演的靡夫人,則由演技趨於嫻熟的顏雅娟出飾。

戲曲學院武生新血輪秦朗,在《漢津口》首扮馬伕,靈巧身手扮赤兔馬,與徐挺芳的厚重紅生關羽搭檔,環繞互相烘托,頗有可觀。

武生骨子老戲,藝術總監朱陸豪對戲文的堅持是,只能刪,不能改。

舞台設計房國彥,燈光設計吳沛穎、影像設計王奕盛,也認同以演員的表演為重,布景、燈光、影像,都以烘托演員的技藝、演出的氛圍,不炫技、不搶戲,整體表現為先。

《漢津口》,關羽紅生與赤兔馬,厚重與靈巧,互相烘托,頗有可觀。(作者提供)
《漢津口》,關羽紅生與赤兔馬,厚重與靈巧,互相烘托,頗有可觀。(作者提供)

舞台設計,一座山丘,劉關張趙曹輪番上場。一座枯井,虛實交映。

剛獲得世界劇場大獎的王奕盛,影像設計以書卷開場,接以影像重現平緩綿長的長坂坡山勢。火光弓弩,烈焰沖天,交接滿天藍黑星斗,劉備家眷被棄,一路綠竹掩映。長坂橋下,溪水滾滾流淌,為張飛立石斷橋,獅吼嚇喪敵軍一將為背景。

編腔作曲因應需求而加強氣勢、或渲染情緒,傳承中有創新。

武戲百年菁華,武戲文唱,大氣細膩,能否再現精髓風華,並結合當代風采,贏得當代觀眾喜愛。頗值得拭目與期待。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藝文觀察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蘭薰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