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仲專欄:美迫台接受的「整體防衛構想」為何會短多長空?

2022-09-16 06:50

? 人氣

「整體防衛構想」被華府國安圈的主流,包括國會山莊奉為圭臬。(美聯社)

「整體防衛構想」被華府國安圈的主流,包括國會山莊奉為圭臬。(美聯社)

前參謀總長李喜明上將鼓吹的「整體防衛構想」(Overall Defense Concept, ODC),雖然在8月初中共的環台軍演後,於台灣與華府都引發一些質疑;但目前仍然被華府國安圈的主流,包括行政部門、智庫與國會山莊,奉為圭臬。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事實上,「整體防衛構想」不僅已成為華府軍售台灣的審核標準,就連目前在美國聯邦參議院審查、引發高度關切的《台灣政策法》(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也在草案中要求美國國務院和國防部,需要在法案生效後的180天內,就「台灣自我防衛能力的強化情形」(Taiwan's enhancement of its self-defense capabilities)向國會相關委員會提出評估報告;還特別載明評估項目需包括「台灣推動整體防衛構想的決心:包括台灣為了實踐此一宗旨而正在進行中及規劃中的措施」(an assessment of the commitment of Taiwan to implementing the tenets of the Overall Defense Concept, including the steps that Taiwan has taken and the steps that Taiwan has not taken to implement those tenets),而且在未來七年中,每年都要進行評估。形同變相要求我方一定要接受「整體防衛構想」。

然而,「整體防衛構想」是否真的完全符合中華民國的防衛需求?除了難以應付共軍在非戰時對我方的灰色地帶行為外,還有哪些問題?

主要目的是使共軍奪台任務失敗

在近年共軍關於武力犯台的相關論述中,多強調「有限軍事打擊將難以迫使分裂勢力屈服」,已很少提到「長期封鎖」此一作法。

「整體防衛構想」的主要目的是「使共軍奪台任務失敗」。雖然不少人質疑,「整體防衛構想」只能應付共軍直接攻台這種情形,萬一中共對台灣圍而不打、藉長期封鎖來絞殺台灣的經濟,迫使我政府接受中共的要求,這套構想就無能為力。但「整體防衛構想」將「使共軍奪台任務失敗」做為主要目的堪稱正確,因為中共藉長期封鎖迫降台灣這一想定,發生的可能性不高。

根據共軍相關論述,武力犯台作戰不發動則已,一旦發動就一定要徹底解決台灣問題;而為了一勞永逸解決台灣問題,就必須軍事占領全台灣,以「徹底屈服、摧毀台灣本島的分裂勢力」,不讓「分裂勢力有死灰復燃」的機會。同時,由於此一作戰將不可避免會受到「國際政治與外交鬥爭的制約」,特別是「強敵軍事干預」,另外也可能引發許多「連鎖效應」;因此在作戰上要求「速戰速決」,力爭於最短時間內瓦解國軍有組織的抵抗。

20220904-前參謀總長李喜明4日出席思沙龍「習近平這個人 —從個人特質看二十大後新時局」演講。(柯承惠攝)
前參謀總長李喜明鼓吹的「整體防衛構想」在國內引發討論。(資料照,柯承惠攝)

在武力犯台之作戰目標是「奪占和攻取全台灣」,作戰指導首重「速戰速決」的情況下,長期封鎖迫使台灣談判就無法成為合理的選項。首先,封鎖要發揮效果需要一定的時間,這不僅直接牴觸「速戰速決」的作戰指導,也提供「外力干預」和「連鎖效應醞釀」最需要的時間和藉口。

更重要的是,就算成功逼中華民國政府上談判桌,也無法保證能不戰而下全台;只要中華民國政府拒絕無條件投降,共軍最後還是得對台灣本島發動攻擊。因此,在近年共軍關於武力犯台的相關論述中,多強調「有限軍事打擊將難以迫使分裂勢力屈服」,已很少提到「長期封鎖」此一作法。

「濱海決勝、灘岸殲敵」如何進行

「整體防衛構想」簡單地說就是設法在共軍地面部隊踏上台灣陸地前,盡可能消耗共軍,增加國軍在灘岸或灘岸後方的國土防衛戰中,成功阻止共軍占領大部分的台灣。

至於中共在8月初的環台軍演中,將演習區畫在足以威脅台灣本島基隆、蘇澳、高雄與左營等港口航道的位置,其實是演練武力犯台作戰三大環節之一的「聯合封鎖作戰」;其目的是「在聯合指揮機構統一指揮下,各軍兵種以兵力、火力和障礙物等構成立體封鎖作戰配置體系,切斷據守島嶼之敵與外界的海、空聯繫,遲滯和阻止敵方的海空機動」。

換言之,是要限制我海空軍主力的機動,替「聯合火力打擊作戰」與「聯合登島作戰」創造有利條件,絕非「圍而不打」!

因此,「整體防衛構想」將重點置於「使共軍奪台任務失敗」並無太大不妥。

「整體防衛構想」如何讓共軍奪台任務失敗,簡單地說就是設法在共軍地面部隊踏上台灣陸地前,盡可能消耗共軍,增加國軍在灘岸或灘岸後方的國土防衛戰中,成功阻止共軍占領大部分台灣的機率。

20220727-漢光演習持續進行中,陸軍金防部27日執行聯合反登陸作戰操演。(軍聞社提供)
國軍於漢光演習,由陸軍金防部執行的聯合反登陸作戰操演。(資料照,軍聞社提供)

為達成這一目標,「整體防衛構想」規劃了一個從離台灣本島約40至70公里的海域為起點,延伸至台灣本島灘頭與陸地的範圍,做為國軍對共軍進攻部隊的主要「擊殺區」。一旦共軍裝載登陸部隊的船團在其海空兵力護衛下,進入這個範圍並開始朝台灣陸地接近時,國軍就要集中在共軍先前攻擊中成功保存下來的火力,對共軍船團進行連續不斷的打擊,讓共軍地面部隊在接觸台灣陸地前,戰力就被消耗大半,無力突破在灘岸佈防的國軍,即所謂的「濱海決勝、灘岸殲敵」。

之所以選擇這個範圍當作「擊殺區」,主要基於兩個理由。

第一,當中共裝載登陸部隊的艦隊從浙江、福建或廣東等地出發後,航行至離台灣本島約40至70公里海域,就進入所謂的「航波及母艦換乘區」,將從海上機動隊型變換為登陸作戰隊形,然後開始朝台灣陸地前進,並依序進入「運輸艦換乘區」、「登陸艦換乘區」和「突擊上岸區」;從共軍船團進入「航波及母艦換乘區」,到第一波登陸舟艇接觸台灣灘頭,整個過程約220分鐘至280分鐘。

第二,由於國軍大型、固定式的遠程目標獲得系統,在開戰初期應該就會遭受戰損,可機動部署的陸基雷達雖存活率較高,但搜索與射控距離卻遠少於大型系統;而距離台灣本島約40至70公里海域,剛好是國軍機動雷達可有效發揮作用的範圍。

「構想」的缺陷不在現在,而在2027年後

一旦共軍「聯合登島作戰」轉型成功,則在第一波共軍登上台灣陸地的過程中,將不再有大規模集結的「換乘區」,使「整體防衛構想」所布置的擊殺區絕大部分落空。

換言之,依照「整體防衛構想」,從共軍船團進入「航波及母艦換乘區」後,國軍大概有220分鐘至280分鐘左右,可以對共軍船團與登陸舟波進行攻擊。首先是各型岸置反艦飛彈與海馬斯多管火箭系統,然後隨著共軍船團逐漸潮台灣本島接近,依序加入攻擊的分別為雷霆2000多管火箭系統、203公厘自走砲、155公厘自走及拖曳式火砲、105公厘拖曳式火砲、最後是各式步兵火砲、戰車砲、各式反裝甲飛彈、各式反裝甲火箭、各式機砲與各式步機槍。

然而,「濱海決勝、灘岸殲敵」這套作戰構想,雖能在短時間內,以有限的預算顯著提升國軍防衛作戰能力,但主要缺陷在於,也許只能應付從目前到2027年的共軍武力犯台模式,當時間邁入2030年甚至2035年,就會越來越無法應付。

換言之,「整體防衛構想」的挑戰是「日後如何能使共軍奪台任務失敗」,甚至可更精確地說,其缺陷不在現在,而在2027年後的未來。

中共這波軍事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調整日後武力犯台「聯合登島作戰」的型態。

中國國防部發言人譚克非:美國與台灣相互勾連的把戲我方早已看穿,此次演習將就精導武器的實戰進行演習,現我人民解放軍在進行演習,就是要對這種行為進行震懾。(環球網東部戰區)
中國在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後,進行飛彈試射演習。(取自環球網東部戰區)

隨著共軍在大型兩棲突擊艦、大型運輸機、新型運兵直升機、氣墊登陸船等新式載具數量的成長,與共軍執行現代化聯合作戰指揮管制能量的提升;當時間越接近2035年,共軍首波突擊上陸將逐漸演變為「全方位、全時域、全空域」的「岸對岸」攻擊模式。即共軍首波登島部隊,是從東南沿海各戰略投送基地與戰略投送點,搭乘各式高速載具,快速越過台灣海峽與台灣本島海岸的設防地帶,從海上與空中多點、同時進入,對本島國軍防衛體系實施全縱深的攻擊。

一旦共軍「聯合登島作戰」轉型成功,則在第一波共軍登上台灣陸地的過程中,將不再有大規模集結的船團、自然也無可攻擊的「換乘區」;可用來殺傷共軍的時間,也從原本的220分鐘至280分鐘,大幅縮水至不到60分鐘,使「整體防衛構想」所布置的擊殺區絕大部分落空。

若屆時國軍仍維持「大量的精確小東西」之建軍模式,則不僅共軍第一波地面部隊可在損傷極微的狀況下進入台灣本島,將整個攻擊的重量直接壓上台灣陸地;其海空軍也能輕易進入並控制台灣周邊各重要戰術位置,支援已登上本島的地面部隊,大幅增加國軍在國土防衛戰中挫敗共軍的難度。

源頭打擊變得更重要

要應付2027年後的共軍威脅,國軍就必須具備更強的源頭打擊能力,甚至要靠戰機或軍艦發射遠距精準彈藥,攻擊離海岸線較遠的共軍目標;也要靠一定數量的潛艦,才能在共軍船艦出港後不久就發動攻擊。

為因應2027至2035年共軍「聯合登島作戰」模式改變所帶來的挑戰,國軍唯一能讓共軍地面部隊在踏上台灣陸地前就先蒙受相當損失的方式,就只剩下趁「共軍戰力未完成整備」時進行攻擊,或打擊置身在「因為技術或數量限制無法充分進行防禦」之處的共軍。

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強化對大陸東南沿海重要軍事目標的源頭打擊能力。鑑於國軍確實缺乏自主之遠距離目標獲得、追蹤與戰果評估能力;因此,國軍在建置源頭打擊戰力時,不應該好高鶩遠地去追求打擊大量的機動目標或太遠距離外的目標,而是要集中攻擊東南沿海數量相對有限的大型港口、機場、部隊裝載區、部隊集結區等大型固定目標,與若干指管通資情監偵系統(C4ISR)的關鍵節點,盡可能在共軍機艦與部隊出發前就加以削弱,以便阻滯其戰爭計畫、破壞其作戰節奏,替國軍的本土防衛作戰爭取較多的準備時間與較大的成功機會,讓共軍無法達成「快速奪取台灣,避免外力介入」的企圖。但這種源頭打擊能力卻是「整體防衛構想」不喜歡的。

20211203-隨著共軍航艦戰力持續深化,顯示台灣防務壓力已進一步擴展至東岸,國軍勢必得做出調整,如向美新購66架F-16V BLK70戰機,未來都將部署在台東志航基地。(蘇仲泓攝)
F-16V由於可掛載多種先進遠距精準彈藥,對國軍日後實施源頭打擊、擴大防衛縱深都有直接的助益。(資料照,蘇仲泓攝)

對提升源頭打擊能力持懷疑立場者,所依據的主要理由,是東南沿海的目標太多。此種說法其實未必站得住腳。

以港口為例,連中共學者的著述都承認,大陸東南沿海「多數港口不具備多艦種保障能力」,且沿海只有福州等少數幾個港口可實施重裝備吊裝作業。換言之,只要進行詳細分析,國軍還是有能力藉打擊數量相對較少的大型、固定後勤設施,甚至迫使共軍只能在遠離海峽當面的機場與港口集結,達到「阻滯其戰爭計畫、破壞其作戰節奏」的目的。

因此,要應付2027年後的共軍威脅,國軍就必須具備更強的源頭打擊能力,甚至要靠戰機或軍艦發射遠距精準彈藥,攻擊離海岸線較遠的共軍目標;也要靠一定數量的潛艦,才能在共軍船艦出港後不久就發動攻擊。而要強化源頭打擊能量,許多項目必須從現在就開始進行,才能在2035年、甚至2030年時派上用場。

*作者為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

揭仲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