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詠翔觀點:「假母語」教學 是一種把別人人生當復仇工具的傲慢

2022-09-04 06:20

? 人氣

因為各種政治正確,在台灣學童學生要學的語言越來越多種。(資料照,顏麟宇攝)

因為各種政治正確,在台灣學童學生要學的語言越來越多種。(資料照,顏麟宇攝)

近日《新新聞》刊出一篇報導,內容是今年大學分科測驗(也就是以前的指考)分發,竟有大量的學校和科系出現「缺額」,甚至包括公立大學。若以科系別去計算,出現最多缺額的是語文型科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根據《新新聞》記者的採訪,多位應屆要考大學的高中畢業生都表示「語言只是一種工具,不能當成一種專業」,因此到最後都還是選擇對未來就業更有利基的專業科系。

你家小孩花在學語言時間是美國人3倍

一般來說,一個人一出生家人對他說的話叫做母語,這是他需要學的第一種語言。然後開始進到學校讀書,會被教一種國家訂定的共通語,在台灣就是被稱為「國語」的那一種語言。接下來為了和外國交流溝通,大部分國家的學生都還會學習一種國際語言(通常是英語)。語言是一種和人溝通使用的工具,而人又是社會動物,必須和人溝通,於是我們得花時間讓自己具備這麼多種工具,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只是如果你是一個英裔的美國人,你的母語就是英語、然後你去學校學的國家官方語言也是英語,目前國際上最流通的國際語言就是英語,換句話說,從出生到就學後入社會,當其他國家的小朋友需要花時間學三套以上的語言時,一個英裔的美國人很可能只需要學一套語言,不用花時間準備更多工具省下來的時間,他們可以用來學習其他的「技能」,墊高自己對其他國家小朋友的競爭力。

20210728-大學指考28日舉行。(顏麟宇攝)
大學指考放榜,各種科系別中缺額最高的為語言科系。(顏麟宇攝)

而在國家綜合競爭力已經不是國際上名列前茅的台灣,我們卻陷入社會主義和國家主義的教條──不管過去是基於多不公平正義的原因,但在2000年之後出生的孩子,也就是現在正在學校學習的學生,他們的母語和學校教的國家官方語言其實是一樣的。但是因為政治人物的政治需求,以及意識形態上的教條,讓我們的孩子必須在課堂上多學一種「不是母語的母語」。當然如果這種母語是一種好用的工具也就罷了,但事實上這些「母語」對於孩子們未來在社會上競爭幾乎沒有任何用途。

2000年入學的孩子,怎會有說方言被國民黨罰錢的「回憶」

「綠營花太長時間改革過去遺緒和固守基本盤,已然陷入轉型泥淖,反而無餘力回應時代新問題,『扣分比加分多』。」這是2018年九合一選前《新新聞》一篇報導中,一位綠營政治幕僚接受訪談所說的話。這位幕僚說出了民進黨當時的困境──被過去的仇恨驅使,甚至擅自幫下一代決定,要用他們的未來去撫平這些可能已經過往者的傷痛。

2018年選前,韓國瑜提出的「母語政策」,惹惱了一堆「深綠」,比較特別的是,當時有不少20多歲,在陳水扁時代念中小學的年輕人,會忽然冒出「在學校說方言被國民黨罰錢」的「往事」,事實上在他們念書的時候,不太可能遇到這種情況的,那他們為什麼會有這種「回憶」呢?當然是經由別人灌輸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