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眼中的世界變了:《長期博弈》選摘(3)

2022-09-02 05:10

? 人氣

中央黨校一名教授顯然很滿意地指出,新冠疫情將助長西方的民族主義,並進一步破壞自由秩序。「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民族主義就已成為一股(支持中華民族)復興的趨勢。川普政府和英國脫歐更(為民族主義)帶來明星級的表現。」他認為,新冠疫情將「進一步強化」這些有利於中國的趨勢。吳白乙認為,經濟慘況、社會動盪、應對新冠疫情不力,意味著「這個自視為『人類燈塔』的國度陷入持續而激烈的社會抗爭⋯⋯混亂和撕裂讓人們普遍有窒息之感」。因此,中央黨校一名前副校長認為,疫情「進一步推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袁鵬則認為,美國對新冠疫情應對無方,導致「軟硬實力同時受挫,國際影響力大幅下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2年4月,中國上海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惡化(AP)
中央黨校一名教授顯然很滿意地指出,新冠疫情將助長西方的民族主義,並進一步破壞自由秩序。他認為,新冠疫情將「進一步強化」這些有利於中國的趨勢。(資料照,AP)

許多人認為西方體制的衰微複雜難解,相信西方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內解決問題。謝韜就指出,對「所謂『後物質主義價值觀』的重視,產生的政治「更多是一種自我表達和要求得到尊重的訴求,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再分配」,因此要解決導致不平等的結構性根源更加棘手。北京外國語大學一名教授也認為,「美國政治體制對這兩股力量(左翼與右翼民粹主義)的吸納和消化,恐怕不是一次大選投票就能解決的」。有些人認為,治理失能將會長期持續,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發表的一篇論文就推測:「民粹主義在認知上的根源將會長期存在。」謝韜認為,這個民粹主義階段「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十年或者二十年」。而兩黨政治的功能失調也很可能會伴隨民粹主義而產生。金燦榮在中國國防部網站發表的一篇文章就指出,「美國國內兩黨之間的矛盾也非常深」。

中國外交學院教授聶文娟也認為,「疫情加劇了(改革)的急迫性,但美國的政治家們似乎還未找到答案」。她認為,即使政府領導人更迭,美國很可能也只是圍繞著國家的結構性問題「修修補補」。吳白乙則認為,美國面臨著嚴重的「美國病」,他將這種病比作過去形容其他國家治理失能的「荷蘭病」和「拉美病」;他宣稱觀察家們不能再對美國的「『自我糾錯能力』抱有幻想」:經濟的大餅在縮小,「一般製造業萎縮」,好的工作機會日漸稀少,出口減少,經濟朝向科技與金融服務業傾斜—這一切都加劇了不平等,也「收窄社會階層向上流動的機遇通道」;他還認為美國的政治體制也失能,「無論某項議案的民眾支持率為百分之三十或百分之一百,均不影響它在國會通過或被否決。」由於兩極對立嚴重,因此美國治理失能的根源無法解決,他認為這導致惡性的「循環往復」,「更造成美國社會階層鴻溝不斷擴大,制度妥協餘地越來越小,國家決策與『以人民為中心』的宗旨漸行漸遠。」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