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羅埃西亞──巴爾幹半島上的明珠:《野生的東歐(中)》選摘(1)

2022-08-27 05:10

? 人氣

這是因為巴爾幹地區就像東歐,會給人不好的印象。在《巴爾幹的隱喻》書中,一位保加利亞作者承認該區域有些「不可否認」的事實:「血腥的戰爭、政治的曖昧與不理性、國家主義的恐懼、毫無意義的分裂與弱化、政府亂象、貧困、經濟與知識的落後。」作者甚至將他的家園形容為「一個被壓抑的歐洲惡魔汙染的王國,充斥著殘酷暴政、大男人主義、民族狂熱、野蠻凶殘、愚昧無知、傲慢自大、毫無拘束的性欲......」喔,他忘了提到他們也有很多美食和美女。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基於如此負面的刻板形象,正如東歐人會抗拒東歐的標籤,克羅埃西亞人也會玩相似的閃避手段。例如首任總統弗拉尼奧.圖季曼(Franjo Tuđman)的競選口號就是「圖季曼不代表巴爾幹」,那就像在說「拜登不代表北美洲」。圖季曼從華府歸國後驕傲地說:「美國已保證會全力支持我們,克羅埃西亞絕對是屬於中歐,而非巴爾幹地區。」我很好奇美國是否也曾向巴拿馬保證它不屬於中美洲。我們之後會再辯論此隱喻是否真確,然而地理上的定義是無庸置疑的,因為克羅埃西亞確實多半都屬於巴爾幹地區。

我們可以再釐清一些數據和術語。克羅埃西亞現今有四百萬人,跟一九五○年代的人口相同,也等同於路易斯安納州,面積跟西維吉尼亞州相似,緯度接近奧勒岡州。我們有時會提到「西巴爾幹」,但基本上那包括巴爾幹半島的全部國家,除了保加利亞和希臘以外。雖然有些人會稱克羅埃西亞人為Croat,但我們在此會一律使用Croatian這個字,因為它感覺較順口,而且另一個字聽起來有點像「翹辮子」(croak)。

最後,我們會用「巴爾幹人」(Balkanian)這個新術語定義所有來自巴爾幹地區的人。這是個中立的地理名詞,雖然嚴格說來它可以包含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希臘、科索沃和馬其頓,但我們在此主要是指波士尼亞、克羅埃西亞、蒙特內哥羅和塞爾維亞,因為這四個國家的人除了住在共同的地理區域之外,他們也有共通的語言。

克羅埃西亞。(八旗文化提供)
克羅埃西亞。(八旗文化提供)

四個國家,一個語言

一位克羅埃西亞人曾經告訴我,他們在美國找工作時有個常用伎倆。他們會在履歷上寫自己會講四種語言:波士尼亞語、克羅埃西亞語、蒙特內哥羅語和塞爾維亞語,不知情的美國人就會肅然起敬地說:「哇!你是愛因斯坦再世!你被錄用了!」這個美國蠢蛋不知道的是,那就像在說你能精通英語、澳洲語、加拿大語和美語。

語言學界的永恆辯論是:語言和方言究竟有何不同?理論上,語言之間的差異應該比方言大,但實際上兩種斯洛維尼亞方言的差異卻比挪威語和丹麥語之間的出入還多。語言學家無法在標準定義上取得共識,所以我就用常理判定:如果兩人可以在完全理解對方的情況下溝通,他們說的就是同一種語言或方言;如果他們可以理解百分之九十至九十九,他們說的就是同一種語言中的兩種方言;如果互相理解的程度不到九成,他們說的就是不同語言。我們可以繼續爭論確切的臨界值該放在多高,或是這個定義該不該包含寫作文字,但這個整體概念可說是直截了當,也合乎邏輯。以此類推,許多不同風格的英語都可歸為同一種語言中的各種方言,而少數特異的斯洛維尼亞方言則可被定義為不同語言。這個系統並不完美,畢竟語言難免有些灰色地帶,但起碼勝過目前那些既不規則、又不合理的方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