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復觀點:科技匯流 媒體人與閱聽人都命懸一線

2015-03-25 05:30

? 人氣

當然,也有些香港媒體人(包括港籍及陸籍)在公開場合是不敢亂講話的,諸如比記者擁有更多拋頭露面機會的主播,他們在臉書等場域聊的多半是無關痛癢的話題,不過,私下和友人在蘭桂坊、SOHO區酒酣耳熱之際,恐怕很多人也忍不住發表愛恨分明的長篇大論。就政治的觀點來看,中國記者所呈現的風貌就有著較高的單一性,換言之,凡是於台/黨/國家有利的內容,都是可以在社交平台安全發表的,不過,這也不能說中國記者們沒有個人觀點,正因為在與前途最攸關的政治領域難有個人風格舞台,久而久之,他們在不同的專業信仰裡都把自己培養成行家,例如從國際股市到古典歌劇、自方言研究到宗教美學,許多優秀中國記者的專才素質不得不叫人肅然起敬。當然,在香港這個地方,港媒一間間被染紅,越來越多從內地到香港工作的傳媒人佔據了香港的電視銀幕,香港記者與中國記者的分界線也越來越模糊,於此我就先不加討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互聯網汪洋海嘯捲起 媒體人不進步終將被淹沒〉

事實上,以記者國際觀的角度來論述,在互聯網尚未興起的年代,這些無冕王的所寫、所說,或許真的能夠宰制一整個在地環境的思維格局,換句話說,整個大環境的國際視野確實被媒體人牽著走。不過,如今互聯網顛覆了閱聽人的視聽方式,傳統媒介的框架被打破,媒介內容從媒體人的產製端到閱聽人的接收端,已經不再是單向傳輸。

一方面,以電子媒體為例,許多人已是透過電腦或手機隨身隨地收看新聞,而不是客廳裡的電視機,鄉民直接給與評價或發表個人觀點,甚至可以影響媒體端後續相關新聞的製作方向,而透過無遠弗屆的網路空間,媒介產製者可以放上更多的影片、圖片,不似傳統的電視或報紙上有篇幅限制。

另一方面,觀眾的選擇也愈趨多元,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在地新聞台的單向強暴式訊息轟炸,透過網路,閱聽人可以隨著世界各大媒體鏡頭悠遊世界,哪怕是在媒介管制嚴格的中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中國政府想要封鎖中國以外的世界,早已是天方夜譚。而即便關掉電腦或手機、打開電視機,數位機上盒也給與觀眾越來越主動的選擇權,只選所愛、只買所選,傳統記者角色的重要性,已經急速在淡化。

這對媒體工作者來說,這當然是危機,因為訊息的多元已經培養了閱聽人越來越敏銳的觀察力與批判能力,不論在台灣、中國,或港澳地區,小至記者個人,大到整個媒體團隊,如果始終困於種種制約而不思適合新媒介時代的運營方式,必終走向被淘汰的命運。我所謂的被淘汰,並不一定是指倒閉關門,淘汰可以是被閱聽人淘汰,這或許比換照失敗或經營不善關台還要悲哀。比如香港的亞視,就是一個經營千百年卻鮮少有香港人愛看的電視台,再比如台灣的中天電視台或三立電視台,各自出產了許多優質的新聞談話性節目,但就純新聞本身而言,政治立場各有所堅持的闡述方式,也在輿論至上鄉民高歌的台灣社會中,始終脫離不了爭議。是故,媒體企業主,你必須進步。

〈掌握權柄 閱聽人也該省思〉

然而,反過來說,閱聽人的權力變大了,是否一切都值得放鞭炮慶賀? 我並不這麼認為,因為會有更多的媒體人投觀眾所好,在電視上,每分每秒的收視率數據顯示得清清楚楚,新聞部可以根據收視率較高新聞繼續深度挖掘,作為後續報導的重點;在網路上,媒體近來很愛讓觀眾投票選擇感興趣的新聞,或者讓觀眾參與情緒性的互動,以此決定新聞版位編排的先後次序。在這樣的情況下,原來由參差不齊的媒體人所主導的媒介內容,變成由素質不一的閱聽人主導的訊息流竄在浩瀚無邊的網絡世界,如此一來,大環境的真相是否被蒙蔽恐怕已經不是重點,更值得探討的是價值觀與道德觀的權衡,將在科技日新月異的年代中更加難以掌握。是故,閱聽人,你必須耳聰目明。

*作者為上櫃科技公司主管,曾為媒體人。原文刊登科技豆網,經作者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