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復觀點:科技匯流 媒體人與閱聽人都命懸一線

2015-03-25 05:30

? 人氣

互聯網時代,媒體也得與時俱進。(取自網路)

互聯網時代,媒體也得與時俱進。(取自網路)

從兩岸三地記者的國際觀講起好了。我的臉書好友,有很大一部分是昔日的新聞同業,有台灣的媒體舊識,一部分則是內地及港澳的傳媒夥伴,以及外媒朋友。媒體工作者所處的大環境不同,包括文化差異性的刺激、渲染,以及所受的制約不一,像是政規法條、閱聽人意識(反饋給傳媒工作者的態度)等等,在在都影響著媒體人的工作思維。有趣的是,這些傳媒工作者在臉書、人人網、Google+或Twitter上所展現的個人風貌,也看得出值得探討的區域化。以下我先以比較兩岸三地媒體工作者國際觀為例,或可勾勒出相異文化思維下媒介內容產製的不同風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縱橫寶島!台灣媒體人個個身手矯捷〉

台灣的媒體工作者,對於國際事件普遍不熟悉,早已不是新聞。如果走一趟各大新聞台的國際編譯部門,你會發現這裡面的人不外乎分成幾種。第一,頂著國外高等學府的學歷,掌握全球新聞脈動,即使國際新聞的比例在每節整點新聞中少得可憐,且被排在倒數幾則或墊檔(如果大家關心的政治口水或藝人八卦新聞趕不出來,編輯台才將國際新聞排入播出清單以填滿每小時應有的新聞則數),他們仍舊努力發揮功力,運用BBC、CNN、Reuters、AP、NHK等各方強大資源,再整合個人觀點,努力做好每一則國際新聞。

再者,有些人做新聞的能力好壞未知,反正主管的外語能力不一定比自己好,他們便只呈現60分的過關水準,坐在電腦前的時間大部分在和朋友聊天、打屁或網購,還有零食相伴,這絕對是可能的,因為許多電視台國際新聞編譯部門的辦公區域都在偏僻的角落,類似古裝劇中的冷宮,或者從另一個角度說,也可能是歡樂天堂,因為天高皇帝遠,這裡從上到下都是高層的三不管地帶。

當然,也有的編譯團隊,跳脫出新聞部的既有管理架構,與節目部門有著良好的整合,或者直接就支援節目部去,做出質感極佳的節目,比如我在澳亞衛視的老長官兼好友張宣宜任職三立協理期間,帶領團隊製作的《消失的國界》,介紹世界新科技趨勢、呈現各國經濟脈動與產業現況,更用軟性的方式訴說台商甘苦故事,而團隊內的資深記者亦個個大有來頭,節目勇奪卓越新聞獎等多項榮譽,也絕對不讓人意外。

(《消失的國界》以捷克斯洛伐克篇獲得當年卓新獎,圖為採訪製作團隊的「戰績」。取自消失的國界官網

至於一般的記者,大部分對國際大事或漠不關心、或一無所知。不過,受到台灣新聞媒體以搶時間第一其餘次之的操作方針影響,那些未得憂鬱症或被身體其他疾病擊敗而多年仍在線上屹立不搖的無冕王們,個個都練就在短時間化不可能為可能的十八般武藝。比如,在早上八點半接到指令:「拍『滾桌』的畫面,是路邊辦桌準備婚宴時的那種『滾桌』,採訪片段必須是辦桌人員辛苦抱怨薪水太少,而且要有人工作到生病,文字和攝影一組兩人,必須在10:00拍完、寫完、配音完、剪完,再接第二個任務,第二個任務為何目前不知,不過要在11:30前完成。」

好了,要去哪裡找辦桌/滾桌?找到了人家讓拍嗎? 讓拍不讓訪怎麼辦? 受訪的人還必須要累到生病,且最好對著鏡頭大罵老闆、涕淚縱橫? 台灣記者確實個個有本事,說得誇張一點,主管逼迫之下,你都必須在大白天把月亮生出來,是故寶島無冕王們人人必須身手矯捷、擁有通天人脈、高EQ,以及從無到有的創意,包括作假的天分或智慧。不過,本段所說的種種,都只和台灣本地有關係,或者只和一個封閉的視聽市場有關係,這些浸淫在一個以取悅閱聽人或廣告主導向的有限媒體環境中的新聞人,除非個人有著堅決的毅力和決心,否則,想要另覓有限在地思維之外的層面或格局,可能舉步維艱。

〈港澳記者被動在地化 中國媒體大軍染紅東方之珠〉

港澳地區的媒體工作者,一方面擁有較好的國際觀,一方面也都熟稔於在觀點呈現及受到紅色勢力干擾之間的拉鋸中求得平衡的能力。尤其97年回歸之後的香港記者,在大環境的劇烈變動下,不得不對在地港聞有著更多的關注,不過,相較於台灣記者根深蒂固的在地化思維,香港記者的在地思維是相對被動的,因為來自中國的觸手一年年染紅東方之珠,讓他們不得不在夾縫中探尋更多香港在時代變動中存在的意義。再說,從境外媒體鳳凰衛視開始,到被許多對自由仍有期許的香港人逐漸唾棄的亞視、TVB,再到近年一間間紅色背景極度濃厚的新興電視台紛紛冒出頭,比如亞太第一衛視,算一算,一國兩制15年,香港多出17家紅色電視台,如今這個數字仍然不斷迅速竄升中。

魔童王維基HKTV在幾經波折後,不放棄持續遞件申請牌照,資源整合再整合,終於在2014年11月正式於網路開播,成為香港第一個網路電視台,或許成為極少數傳達香港人聲音的媒介之一,但這股力量究竟是否和佔中行動一樣,精疲力竭之後恐也暫時走向屈服於大環境的命運,確也有待觀察。但不可否認的是,環境再變,香港的記者,不論是港籍、陸籍,或身在紅色或非紅色媒體中的記者,都能看見建立更有層次的批判格局之契機,儘管這是個人的部分,和他們所在的媒體要求他們怎麼報導無關。

(香港電視 HKTV: 王維基的開幕致辭)


至於中國的記者,人人政治信仰專一,熟稔歷史掌故、關心國際大事是他們的基本功,不過可惜的是,所有的視角與思維都從炎黃帝國主義出發,限制了他們對於真實世界透視的可能性,原因無他,只和中國媒體的存在意義本來就是為黨/國之喉舌有關。

〈窺探記者臉書 中港台各有風景〉

來到臉書等社群平台上,各地新聞工作者們所呈現的生活面貌也出現有趣的區域差別。台灣記者貼出的圖文,單就與工作有關的部分,大體呈現兩大類,第一類,抱怨平均11小時以上過長的工作時間、長官不合理的要求或低劣的生活品質;第二類,屬於媒體工作帶來的所謂小確幸,比如和某某名人的合照,或是搶先嚐到尚未面市的美食,以及出席一般民眾難以接近的特殊場合,諸如金馬獎頒獎典禮、電影首映會、候選人辯論現場等。香港記者們在報導新聞時的遣詞用字,較中規中矩,新聞內容編排與剪輯手法也遠不如台灣記者活潑,但回歸到個人的部分,有些人拖著一天的疲憊回到家,打開電腦,登入社交平台,卻多能洋洋灑灑洞悉國際情勢、從經濟、政治到藝術文化,近來更多的則是在中國與香港對峙的氣氛中對於在地的守護情感,以及對大環境變革的點滴無奈。

當然,也有些香港媒體人(包括港籍及陸籍)在公開場合是不敢亂講話的,諸如比記者擁有更多拋頭露面機會的主播,他們在臉書等場域聊的多半是無關痛癢的話題,不過,私下和友人在蘭桂坊、SOHO區酒酣耳熱之際,恐怕很多人也忍不住發表愛恨分明的長篇大論。就政治的觀點來看,中國記者所呈現的風貌就有著較高的單一性,換言之,凡是於台/黨/國家有利的內容,都是可以在社交平台安全發表的,不過,這也不能說中國記者們沒有個人觀點,正因為在與前途最攸關的政治領域難有個人風格舞台,久而久之,他們在不同的專業信仰裡都把自己培養成行家,例如從國際股市到古典歌劇、自方言研究到宗教美學,許多優秀中國記者的專才素質不得不叫人肅然起敬。當然,在香港這個地方,港媒一間間被染紅,越來越多從內地到香港工作的傳媒人佔據了香港的電視銀幕,香港記者與中國記者的分界線也越來越模糊,於此我就先不加討論。

〈互聯網汪洋海嘯捲起 媒體人不進步終將被淹沒〉

事實上,以記者國際觀的角度來論述,在互聯網尚未興起的年代,這些無冕王的所寫、所說,或許真的能夠宰制一整個在地環境的思維格局,換句話說,整個大環境的國際視野確實被媒體人牽著走。不過,如今互聯網顛覆了閱聽人的視聽方式,傳統媒介的框架被打破,媒介內容從媒體人的產製端到閱聽人的接收端,已經不再是單向傳輸。

一方面,以電子媒體為例,許多人已是透過電腦或手機隨身隨地收看新聞,而不是客廳裡的電視機,鄉民直接給與評價或發表個人觀點,甚至可以影響媒體端後續相關新聞的製作方向,而透過無遠弗屆的網路空間,媒介產製者可以放上更多的影片、圖片,不似傳統的電視或報紙上有篇幅限制。

另一方面,觀眾的選擇也愈趨多元,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在地新聞台的單向強暴式訊息轟炸,透過網路,閱聽人可以隨著世界各大媒體鏡頭悠遊世界,哪怕是在媒介管制嚴格的中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中國政府想要封鎖中國以外的世界,早已是天方夜譚。而即便關掉電腦或手機、打開電視機,數位機上盒也給與觀眾越來越主動的選擇權,只選所愛、只買所選,傳統記者角色的重要性,已經急速在淡化。

這對媒體工作者來說,這當然是危機,因為訊息的多元已經培養了閱聽人越來越敏銳的觀察力與批判能力,不論在台灣、中國,或港澳地區,小至記者個人,大到整個媒體團隊,如果始終困於種種制約而不思適合新媒介時代的運營方式,必終走向被淘汰的命運。我所謂的被淘汰,並不一定是指倒閉關門,淘汰可以是被閱聽人淘汰,這或許比換照失敗或經營不善關台還要悲哀。比如香港的亞視,就是一個經營千百年卻鮮少有香港人愛看的電視台,再比如台灣的中天電視台或三立電視台,各自出產了許多優質的新聞談話性節目,但就純新聞本身而言,政治立場各有所堅持的闡述方式,也在輿論至上鄉民高歌的台灣社會中,始終脫離不了爭議。是故,媒體企業主,你必須進步。

〈掌握權柄 閱聽人也該省思〉

然而,反過來說,閱聽人的權力變大了,是否一切都值得放鞭炮慶賀? 我並不這麼認為,因為會有更多的媒體人投觀眾所好,在電視上,每分每秒的收視率數據顯示得清清楚楚,新聞部可以根據收視率較高新聞繼續深度挖掘,作為後續報導的重點;在網路上,媒體近來很愛讓觀眾投票選擇感興趣的新聞,或者讓觀眾參與情緒性的互動,以此決定新聞版位編排的先後次序。在這樣的情況下,原來由參差不齊的媒體人所主導的媒介內容,變成由素質不一的閱聽人主導的訊息流竄在浩瀚無邊的網絡世界,如此一來,大環境的真相是否被蒙蔽恐怕已經不是重點,更值得探討的是價值觀與道德觀的權衡,將在科技日新月異的年代中更加難以掌握。是故,閱聽人,你必須耳聰目明。

*作者為上櫃科技公司主管,曾為媒體人。原文刊登科技豆網,經作者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