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曉雲專文:白先勇筆下落寞而不減自尊的軍人範─白崇禧

2018-06-10 05:10

? 人氣

一、敘述客觀公允,無虛飾之嫌。該書文字簡介中所說:「全書以白崇禧戎馬生涯為主線,涵蓋北伐、蔣桂戰爭、建設廣西、抗日、國共內戰、二二八事件後赴台宣慰,記錄從1927年至1949年白崇禧前半生的軍政活動」。於是我們看到,在白先勇筆下,白崇禧跌宕起伏的一生被濃縮成簡練、平實的文字,基本做到了「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當然,作為兒子,父親在他眼中無疑是高大的,倘作歷史評價的話,自是功大過小,但在他的這本《父親與民國》中,作者並沒有刻意為親者隱,為尊者諱,而是力避感情色彩,據實道來,如書中對蔣、白離合關係的敘述,白崇禧一貫反共的意念和表現等,都有客觀反映,並不為自身好惡所蔽。尤其是書中對其父親在大廈將傾,個人出處也面臨十字街頭時,為「向歷史有個交代」而選擇赴台的心態記述,以及「求仁得仁,死得其所」的心理解讀,因為是兒子所寫,最具真實感,也很有說服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二、作者具有大歷史的眼光,從中能讀出作傳人對「歷史」的思考和理解。如著中在對北伐統一後,國民黨內部紛爭四起,廣西與中央多年對峙原因的探討,戰後國、共內戰再起,國民黨丟失東北,最終導致全盤皆輸結局的檢視等,雖然所述並非就為至理,也有一些可作商榷之處,但作者在記述史實時,還是一本真實客觀的原則,力求做到論從史出,雖在某些問題上的看法有些許偏頗,畢竟欣賞往往是作傳的前提,何況是對父親,但作為一家之言,在引發讀者展開多向思維和領悟歷史上,自有獨到的效用。此外,在對三十年代廣西建設作敘述時,白先勇先生在客觀介紹其舉措的同時,還致力於認識其模式意義,從中開掘該模式實際所具的歷史借鑒意義,並注意到了國內、外學者的不同認知和評價。這種開闊的視野和比較式的研究手段,進入了歷史研究的專業領域,這也是該著較之一般傳記更有價值的地方。

yuiagain66-白崇禧及蔣介石。(作者提供)
白崇禧及蔣介石。(作者提供)

三、人常說,人物傳記要寫出個性和心態很難,而這正是兒子為父親作傳所具有的長項。現在很多人物傳記,傳主多概念化人物,千人一面,缺少能傳神表現傳主個性和心態的細節。而兒子給父親作傳,由於零距離的觀察,倒是能很好地減少這樣的弊端。在白先勇先生的這部上、下集《父親與民國》身影集中,作者不僅用筆和那些「能說話」的照片,為讀者展示了白崇禧將軍戎馬生涯各個階段志業、建樹,而且還從一個兒子的視角出發,將細膩的筆觸深入至父親的內心,通過白將軍與家人、親友在一起時的珍貴照片,在為讀者圖文並茂地一一展呈白崇禧將軍晚年在台生活點滴的同時,也為廣大讀者呈現了作為兒子、丈夫、父親的白崇禧將軍「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有血有肉,但卻是鮮為人知的一面。現在人們常聽人講起「民國范兒」,那麼什麼是民國時期的「軍人范兒」呢?也許白崇禧將軍遲暮之年儒雅中透著堅毅、落寞而不減自尊的老軍人形象,堪稱民國軍人的標準樣本。

我們知道,白先勇現在完成的這部上、下集的《白崇禧將軍身影集》,還沒有完全了卻他為父親寫傳的心願,他還在繼續為其父親寫傳的工作。白先勇先生文學造詣深厚,但文學家注重辭藻和形象,史家則注重史料的真實及表述的準確,民國歷史極為紛繁複雜,要為「歷史中人」的父親作傳,在對時代、背景、人物、事件的審視、把握和評價上,可能還須更加周延、全面、中性和客觀,白先勇自己也說:「我不是學歷史的,所以對於父親的歷史,對於民國史,我在整理資料的時候自己也在重新學習,這段歷史很複雜,歷史事非常難評斷。剛剛發生的事情還是太近了,還沒有更長遠、更客觀、更宏觀的評價」。有見及此,殊為睿智,也十分難得。我們作為一名民國史的專門研究者,渴望得到來自不同管道的有價值的史料和資訊資源,也熱切地希望更多地讀到來自不同方面,也即多視角、多維度、真實可靠的的歷史書寫。為此,我們對白先勇先生未來的大作,更抱有深深的期待。

*作者為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