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尊觀點:「誰動了我的乳酪?」淺析歐美對「一帶一路」的心態變化

2018-06-10 07:00

? 人氣

雙方如此這般地不願意把話說絕,既反應了現實的「膠質性」,也凸顯了利益的「對抗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筆者還注意到,中國官方和學者對歐美的質疑多表不理解,並反復重申,「一帶一路」不會走地緣博弈的老套路,不會形成破壞穩定的小集團,而將開創合作共贏的新模式以及和諧共存的大家庭。

其實,這些解釋說多了就疲遝了,雖然對於某些受眾還是要保持耐心,但我們確實也急需更有效的方式。

美國當年推行「馬歇爾計畫」,勃蘭特在冷戰時期實施「東方政策」(Ostpolitik),西方對改革開放的中國採取「以商促變」(Wandel durch Handel)的政策時,也並未苦口婆心地向蘇東和中國闡述他們的初衷和意圖。

一個計畫,無論是戰略屬性的,還是經濟屬性的,其成功與否本質上還是基於主客雙方的「需求」。

「馬歇爾計畫」之所以成功,關鍵是戰後的歐洲滿目蒼夷,百廢待興,急需資金;勃蘭特的「東方政策」之所以能被蘇東接受,同樣是因為「社會主義陣營」急需西方的硬通貨幣和貿易往來;上世紀八十年代西方對華的「以商促變」政策之所以一開始沒有遇到中國的抵制,還不是因為中國當時急需西方的資金和技術?這是供需關係,公平買賣,無可非議。

至於「馬歇爾計畫」的實質是為了在全球確立「美元體系」和「西方規則」、「東方政策」的戰略立意是通過經濟來施壓政治,以圖用務實主義的「小步伐」(kleine Schritte)來實現德國統一的終極目標(Endziel)、「以商促變」的潛在目的是通過經濟和貿易手段在中國實現西方所樂見的「和平演變」,這都是不需要絞盡腦汁便能一目了然的事情。

同理,一個國家或集團的戰略意圖,可以通過經貿文化等手段、也可能使用軍事手段來實現;一個大型的國家或集團計畫,哪怕看似是純經濟行為,其背後都不可能沒有更深的戰略意圖。或者說,即使真的沒有,也很難讓外界相信。

2013年,斯諾登披露美國的竊聽計畫後,世界譁然。美國的盟友也紛紛抗議,對美國國家安全局(NSA)連盟友都不放過的做法表示不解和憤怒。自己的手機也遭竊聽的默克爾強硬表態:「竊聽朋友,這絕對不行。」(「Abhören von Freunden, das geht gar nicht」)後來我們知道,竊聽朋友的不僅有美國,德國的情報系統也在做。

美國的「通俄門」調查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並且已對有些人提出正式指控。可就在不久前,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前局長詹姆斯·伍爾西(James Woolsey)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美國「可能」也會在其他國家的選舉中進行干預。只不過,他認為美國干涉的「理由是好的,是為了民主的利益。那只是為了他們好」。伍爾西雖然只說「可能也會」,但我們幾乎可以肯定他道出的是「事實存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歐陽尊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