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尊觀點:「誰動了我的乳酪?」淺析歐美對「一帶一路」的心態變化

2018-06-10 07:00

? 人氣

到目前為止,只有為數不多的德國企業採取了具體措施,參與中國的「一帶一路」。譬如,德意志銀行(Deutche Bank)投入30億美元加盟中國的國開行(China Development Bank);作為「一帶一路」重要終點站之一的德國北威州杜伊斯堡港(Duisburger Hafen),每週有24列遠程列車在此裝卸;德鐵(Deutsche Bahn)也打算加強「一帶一路」的參與度,2016年與中方簽訂了深化合作的協議,中鐵和德鐵準備攜手研發基建專案。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中可以看出,德方的參與熱情目前還僅限於大企業。這也不難理解,畢竟「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中還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因素,中小型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以及參與大型項目的經驗還比較弱。

但是,德國政府相信本國企業能做出更多的貢獻,它們之所以還猶豫,就是因為相關條件在他們看來還不夠「公平」。德國政府也在嘗試與中方溝通,希望中方能更加敞開透明,譬如在競標方面。

另外一個令德國企業猶豫的因素是政治層面的:「一帶一路」在有些方面觸及俄羅斯、美國、印度等國的地緣政治利益。譬如,陸上絲綢之路很大部分要經過俄羅斯的勢力範圍;海上絲綢之路則涉及印度的地緣利益。所以,德國是否參與以及參與多深,當然不能不顧及印度和俄羅斯這些國家的反應。雷普女士表示:「中國的主控地位也是令人擔心的一個重要因素,特別是那些小國,面對越來越強大的中國會有明顯的壓迫感。」

導致德國最近公開質疑「一帶一路」的最重要原因,恐怕還是中國與中東歐2015年來越來越密切的「16+1」合作。在這16個夥伴中,絕大部分都是歐盟成員。作為歐盟的老大,德國當然擔心中國會通過經濟合作來影響歐盟內部的政治決策。譬如,去年六月,歐盟試圖通過決議,呼籲重新關注中國侵犯人權的問題。最後,該議案由於成員國希臘的反對而未獲通過。

德國的疑慮、擔心或拒絕反應出來的其實是整個西方的慣有思維模式。默克爾此前在接見馬其頓總理時對中國發出「不能把投資與政治訴求掛鉤」的警告,便是最好的例子。

可她在詬病中國的時候,自己卻給世人提供了一個什麼是「與政治訴求掛鉤」的最佳標本:對於正在尋求加入歐盟和北約的馬其頓來說,在歐盟內一言九鼎的默克爾的這番話雖然指向「遠在天邊」的中國,可實際上也是說給這個巴爾幹小國聽的。意思是,你若想加入歐盟和北約,最好離中國遠些。

「一帶一路」的屬性問題

北京金融街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總部大樓,亞投行。(新華社)
北京金融街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總部大樓,亞投行。(新華社)

在圍繞「一帶一路」的博弈中,有一個現象頗值得玩味:歐美和中國在闡述各自意圖時使用的口吻以及措辭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中方當年在提出「一帶一路」概念時,特別是亞投行成立時,反復強調中國的舉措絕非「另起爐灶,推倒重來,而是對現有國際秩序的某種補充」;歐美現在對「一帶一路」提出質疑和準備反制措施時,也闡明自己並非「反對新絲綢之路本身,而只是尋找某種替代方案」。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歐陽尊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