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尊觀點:「誰動了我的乳酪?」淺析歐美對「一帶一路」的心態變化

2018-06-10 07:00

? 人氣

他在1877年出版的五卷本巨著《中國——以親身旅行為基礎的研究結果》(China. Ergebnisse eigener Reisen und darauf gegründeter Studien)中,把歷史上形成的那條從地中海經中亞地區至遠東的陸上商道首次稱為「絲綢之路」(Seidenstrasse)。此概念一經問世,便很快流傳開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帶一路示意圖。(香港貿發局官網)
一帶一路示意圖。(香港貿發局官網)

2013年,中國政府借用這個舉世聞名的標籤,來為自己新的跨國倡議命名:「一帶一路」(one belt one road)。這是一個直接由北京頂層設計的舉世無雙的全球性超級大專案,覆蓋從基建到民心相通等各層面。開始時,外界並不清楚這個有些拗口的新名詞究竟涵蓋了什麼,意味著什麼,因此有些不知所措,無以應對。今天,這個倡議已成為全世界熱議的一個話題。回顧過去五年,外界對「一帶一路」(OBOR)的瞭解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2013年倡議的提出至2015年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成立。該階段的特點是「觀望與好奇」。

由於這一新生事物的出現,加上中國的對外宣傳,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內非常嚴峻的基建瓶頸狀態和建設需求,第一次在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重視。國際主流媒體雖然對「一帶一路」的可行性以及背後的動機表示懷疑,但總體來說還是表現出了一定的好奇心,渴望通過進一步的觀察來增加對其的瞭解。

第二階段從「亞投行」正式啟動至2016年底美國大選結束。此階段的特點是「謹慎與矛盾」。

「亞投行」的成立可以說是圍繞「一帶一路」的一個爆炸性事件,更是中國與歐美進行國際博弈中的一個分水嶺,充分體現了北京真正落實該倡議的意志和決心。歐美諸國此時的心態非常矛盾:一方面不願意錯過極大的商機,所以紛紛加入亞投行,另一方面又擔心這個「中國創意」會衝擊現有的西方國際體系,所以,美國和日本繼續採取審慎的觀望態度。

第三階段始於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採取帶有「保護主義」色彩的新政。該階段的特點是「焦慮與不安」。

隨著「一帶一路」的進一步鋪開,中國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合作風生水起。國際社會,特別是歐美陣營,對其的反彈表現得比之前更為明顯,有時甚至擺出要採取反制措施的架勢。這一方面顯示「一帶一路」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另一方面也說明歐美已切實感受到來自中國的挑戰。

在國際大棋局中,此消彼長是常態。「一帶一路」越成功,歐美的反彈必然越強烈,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中國有專家學者認為,現在不該再回避談論「一帶一路」的戰略意圖,換句話說,就是到了該向西方「亮劍」的時候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歐陽尊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