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尊觀點:「誰動了我的乳酪?」淺析歐美對「一帶一路」的心態變化

2018-06-10 07:00

? 人氣

德國對「一帶一路」的心態變化

最近比較高調質疑「一帶一路」的德國,應該說一直是全球化最堅決的擁護者,近幾年對中國的態度也還算務實。德國對中國倡議的心路變化,對我們瞭解歐美的思路及邏輯很有益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確切地說,德國也是在2015年「亞投行」(AIIB)啟動後,才開始慢慢發現「一帶一路」並不是個簡單的「花瓶」,而是貨真價實的經濟大單,直接關係到許許多多的基建工程,商機相當可觀。於是,它不顧美國的反對,跟著英國很快以45億美元的身價入行。

但是,毅然入行不等於沒有疑慮。在德國人的眼裡,中國的這個構思的確還有許多有待解決的疑問。譬如:這是個統一規劃、目標明確的專案?還是一個七拼八湊的「大雜燴」?德國認為,如此規模的專案必須符合「透明、相容、持續」等標準,而不應是急功近利的行為。德國的態度體現了追求細節的傳統,也包涵西方對「東方巨龍」的遊走方向和真正目的尚不確定的擔憂。

默克爾雖然收到了邀請,但沒有親自參加去年5月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這本身就說明,德國對中國倡議的疑慮即使不說增多,恐怕也沒有減少多少。

德國外交部新設的「亞太局」負責人雷普女士(Ina Lepel)曾表示:「德國對合作持開放態度,但我們不會輕易放棄我們的底線和原則。」她說的「底線和原則」包括必須堅持國際公認的規則以及環保、勞務和社會標準等。專案必須具備經濟、生態和社會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的特質。換而言之,德國既看到一帶一路的機遇,也關注其中蘊藏的風險。她說:「我們並不幼稚,基礎建設本身還不足以成為成功發展的保證。」

德國的擔心和疑慮,未必都出自地緣防備心理,或許也源於自己援外專案中的經驗教訓,所以,德國人很重視中國倡議的「透明性、相容性和持續性」。

還有一個判斷也影響了德國對「一帶一路」的態度:中國投入的資金未必能滿足亞洲的基建需要。根據亞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去年的報告,至2030年為止,亞洲基建需資26兆美元。相比之下,中國的投入顯得有些杯水車薪。

因此,德國認定,中國雖然資金和資源豐厚,但自己一家恐難應對如此巨大的挑戰,故而離不開亞行、德國和歐洲這樣的夥伴參與。基於這個認識,德國把自己定位在「制定規則」的行列中。

當然,從本質上講,中德在這一方面並沒有不可調和的分歧。中國在亞投行的發展上,始終抱持著開放的心態,沒想一家獨大,即使在規則制定上,也沒有排斥西方的參與。只是,大家必須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解決問題,而不是升級嘴炮。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歐陽尊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