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烏克蘭》俄軍炸毀的糧倉滲出農家的血 農民絕望:世界幫不到我們

2022-08-02 09:00

? 人氣

以農業起家的維特利表示,根本就沒法到田裡收割,太危險了,有些還徹底毀掉了,就算要賣,市場上也沒地方賣,收益大概少了將近80%。(Daniel S. Y. Ceng攝)

以農業起家的維特利表示,根本就沒法到田裡收割,太危險了,有些還徹底毀掉了,就算要賣,市場上也沒地方賣,收益大概少了將近80%。(Daniel S. Y. Ceng攝)

「請幫助我們消除障礙,把這些小麥和穀物賣出去,否則我們真的會破產,生存不下去了。」在鄰近黑海(Black Sea)的尼古拉耶夫州(Mykolaiv)以農業起家的維特利(Vitaliy),向世界發出處於水深火熱中的吶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自奪命無數的莫斯科入侵戰揭開不久後,俄羅斯海軍已封鎖黑海周邊的烏克蘭港口,禁止任何穀物出口。當地農業承受慘重經濟損失,亦影響中東地區例如埃及、土耳其,遠至印尼、孟加拉等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的糧食穩定性。

20220801-尼古拉耶夫州霍羅基夫卡村。(Daniel S. Y. Ceng攝)
尼古拉耶夫州霍羅基夫卡村。(Daniel S. Y. Ceng攝)

儘管俄、烏7月底為緩解全球糧食供應緊張與價格飆升問題,簽署《黑海穀物倡議》(Black Sea Grain Initiative)後,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瑞斯形容,此舉猶如「希望的燈塔、解困的燈塔」(a beacon of hope, a beacon of relief)。

但維特利面對的慘況,反映的只是聯合國秘書長口中另一座「可能性的燈塔」(a beacon of possibility),不過是一種難以承受、幾乎讓人絕望的可能性。

在基輔(Kyiv)逾600公里外人煙稀少的尼古拉耶夫州(Mykolaiv Oblast)霍羅基夫卡村(Horokhivka),7月下旬這天,穿著拖鞋和深色上衣的維特利,開著白色吉普車帶記者巡視他的穀倉。光看這一身裝束,很難想像,他需要日曬雨淋在田地工作。

居民輕鬆的氣氛 搭配遠處傳來的爆炸巨響和濃濃黑煙

村落附近一家小賣店,坐著幾名4、5旬店主和當地居民,喝著貼有黑色標籤的透明玻璃瓶裏的伏特加,或與數隻小狗在玩耍。不過,輕鬆自在的氣氛,搭配的卻是從遠處傳來的轟隆爆炸巨響和不斷冒起的濃濃黑煙。

維特利告訴記者,自2月初起,俄軍不斷對這個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造船之州,進行猛烈轟炸與占領,再試圖進攻至奧德薩等城鎮。儘管在激烈反擊戰後,烏軍4月底將敵軍壓退至柯爾松(Kherson),但俄軍砲彈及飛彈的威嚇從未停止,更對維特利的農業生計造成重創。

20220801-維特利巡視穀倉。(Daniel S. Y. Ceng攝)
維特利開著白色吉普車帶記者巡視他的穀倉。(Daniel S. Y. Ceng攝)

「我是以種植和銷售小麥、生產芥花籽油等為主的。我那200多公頃的耕地很接近柯爾松的戰線,因此經常被砲彈、飛彈轟炸,炸出一個個大洞,有些還炸到起火燒焦了,根本無法作業,我很擔心會再有砲彈飛彈打過來。」維塔利說。

沒有稻田或農田,或許可依靠外銷後所剩無幾的收成過活,惜在俄軍無差別攻擊下, 維特利的庫存也被影響。來到1座偌大的穀倉外,記者看見一個被砲彈擊中後的貨車殘骸,燒至剩下支架,與那些在數個月前布查、伊爾平鎮所見的不相伯仲。

進入昏暗的穀倉後,地面有一堆堆的小麥、大麥,布滿灰塵和金屬碎片;上方則是一片密密麻麻、閃閃發亮的「星空」。這並非什麼自然美景,而是一枚俄軍飛彈最近在外面墜落,強力爆炸的碎片貫穿倉庫的鐵皮外層,所幸當時無人在現場。

20220801-維特利的穀倉內部。(Daniel S. Y. Ceng攝)
維特利的穀倉可以看到滿天星空,但這是飛彈來襲的後果。(Daniel S. Y. Ceng攝)

維特利表示,和平時期,他們每季平均可產生5、600噸小麥和各種各樣的穀物副產品,包括芥花油。可惜受戰爭影響,這一季收成只有150噸左右,「我們根本就沒法到田裡收割,太危險了,有些還徹底毀掉了,就算要賣,市場上也沒地方讓我們賣,更得不到報價,收益大概少了將近80%。」

事實上,烏克蘭與俄羅斯為2021年小麥、大麥、玉米、菜籽和菜籽油、葵花籽和葵花油的世界前3名出口國。眾多糧食進口國,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和低收入缺糧國(Low-Income Food-Deficit Country),例如剛果、柬埔寨等,極度依賴他們的供應,以滿足國內整體使用需求。

但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今年6月一份風險分析報告顯示,在俄羅斯入侵與激烈攻擊持續下,烏克蘭的陸路交通基礎設施、海港、穀倉和加工處理等設施被摧毀,造成物流運輸方式原本就很有限的烏克蘭糧食運輸與交易中斷。

20220801-維特利的穀倉外觀。(Daniel S. Y. Ceng攝)
維特利的穀倉外觀。(Daniel S. Y. Ceng攝)

同時,戰爭使得農工無法進入已播下玉米、大麥和向日葵種子的農田;烏克蘭國內供應鏈面臨的瓶頸,亦阻礙部分公共服務與普遍農業活動,報告指出,烏克蘭掌控領土下的春季作物今年會銳減20%,會對多國的糧食安全與穩定帶來衝擊。

農民:出口、銷售如果不改善 真的會破產

維特利說:「我家裡還有老婆、兒子和父母要撫養,世界也需要烏克蘭的糧食,但我們出口、銷售上遇到問題。如果再不改善,真的會破產。世界可能幫不到我們什麼,但我希望早日恢復有秩序與和平的社會,讓我們買賣、賺錢、過活,這就是我們需要的。」

在受訪期間,維特利憶起這段艱難時期的無奈與痛苦時,他的長期神經性頭疼被誘發,痛得讓他立刻蹲下和雙手捧頭。此情此景,可謂現實、軀體與心靈上的三重痛苦折磨。

20220801-維特利憶起這段艱難時期的無奈與痛苦時,他的長期神經性頭疼被誘發,痛得讓他立刻蹲下和雙手捧頭。(Daniel S. Y. Ceng攝)
維特利憶起這段艱難時期的無奈與痛苦時,他的長期神經性頭疼被誘發,痛得讓他立刻蹲下和雙手捧頭。(Daniel S. Y. Ceng攝)

為理解更多黑海附近的農業,如何被這場進入膠著狀態的戰爭拖累,記者來到奧德薩巴拉博伊鎮(Baraboi)。

在這裏,安塔托利亞(Anatolia)正監督數名農工以收割機將小麥運至貨車,膚色被曬得黝黑的他們,用鏟子鏘鏘地把穀物鋪平,或是操作隆隆作響的機器。

開放式穀倉的周圍,有幾座由小麥和其他穀物堆砌而成的小山,正午艷陽照射它們時,會發出微微金黃色;旁邊則停了十數台顏色與大小不一、看似封塵已久的草料收割車、聯合收割機或拖拉機。

這似乎是世界最大農業生產國之一的最平凡不過的景象。可是,對安塔托利亞來說,眼前的一切,卻是發生在對的地方、錯的時間、錯的數量。

20220801-安塔托利亞穀倉農工工作情形。(Daniel S. Y. Ceng攝)
安塔托利亞穀倉農工工作情形。(Daniel S. Y. Ceng攝)

「我們原本有20名技術農工,他們懂得操作專業的耕作機器,用特別技術犁田或播種。但2月之後,他們被國防部徵召到前線作戰抵抗俄軍入侵,現在剩下非技術農工、我和我兒子。」他說。

由於缺乏熟諳地形環境與特有技術人手,安塔托利亞約500公頃的小麥、大麥和太陽花農地,在過去幾個月無人妥善管理,加上今年當地降雨量大幅減少,間接對產量與收成造成影響。不過,對他生意造成的致命傷,莫過於農業成本急速上漲。

20220801-安塔托利亞農地上乾枯的太陽花。(Daniel S. Y. Ceng攝)
安塔托利亞農地上乾枯的太陽花。(Daniel S. Y. Ceng攝)

入侵戰展開未幾,白俄羅斯已中斷對烏克蘭的燃油供應,俄羅斯則堵截多個港口,讓外來燃料和其他物資無法輸入烏克蘭,同時攻擊鐵路運輸系統。當地報章報導,烏克蘭各地自此供應出現不穩定、短缺和價格升高等現象,5月期間更見長長車龍排隊數小時加油。

安塔托利亞表示,每產值5噸小麥,需要18公升汽油(約36美元)、價值約1萬元格林夫納(270美元)的肥料,以及支付農工每天1000格林夫納(約27美元)的薪資,還有其他營運成本等,但售價卻從戰前的每噸250美元,跌至現在約100美元甚至更低。

農民:世界需要我們 但我的家人、小孩需要我養活他們

「生活真的太難,真的太難,如果這種情況和戰爭持續的話,我逼不得已要賣掉這些農地、耕地和穀倉。世界需要我們,但我的家人、我的小孩需要我養活他們,如果可以,我寧願花點時間陪他們。」59歲的安塔托利亞無奈地說道。

被問到如何看待近日俄羅斯與烏克蘭簽署的《黑海穀物倡議》,安塔托利亞認為,「普京根本不想彰顯和平共處的理念,違背承諾」,並指「我擔心下一代的安危,今年真的是糟糕的一年,燃料、肥料、糧食,什麼事情都糟糕。」

20220801-安塔托利亞農地上的小麥田。(Daniel S. Y. Ceng攝)
安塔托利亞的小麥田。(Daniel S. Y. Ceng攝)

150多天的戰爭,已奪取無數寶貴生命,不論是衝鋒陷陣的軍人、安坐家中的長者、身懷六甲的孕婦,乃至象徵社會未來的兒童,均無一倖免。

即便北約(NATO)認為這場引起歐洲與世界動盪不安的戰爭會延續好幾年,或是如西方國家所言,俄軍戰力將於數個月內耗盡,莫斯科的侵略釀成的禍害和餘波,恐怕難以逆轉。

曾在前蘇聯時期參軍的安塔托利亞最後說:「蘇聯解體後,我們曾經活在美好的時光裡。不過,歷史似乎不斷再重演,首先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時期的極權統治,隨後是2022年2月的普京發動的俄羅斯入侵戰。」

記者與維特利和安塔托利亞碰面前,即《黑海穀物倡議》完成簽署不久後,黑海附近包括奧德薩的港口,被俄軍飛彈襲擊。記者曾向涉事海港的駐軍,以及當地軍方新聞官Nick提出採訪與拍攝的要求,但對方拒絕。

前進烏克蘭-烏克蘭前線紀實_I-4450227
 

※作者Daniel S. Y. Ceng是一名亞洲人,在自由經濟市場、華洋雜處的環境下成長;目前從事新聞與紀實攝影工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