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到底中國該開戰、參戰還是觀戰?

2022-07-31 07:20

? 人氣

發表《廬山宣言》的蔣中正,確實挺有澤倫斯基的形象!(作者許劍虹提供)

發表《廬山宣言》的蔣中正,確實挺有澤倫斯基的形象!(作者許劍虹提供)

今(2022)年是抗戰爆發85周年,中國國民黨於7月6日邀請郭岱君與李君山等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學者齊聚杭州南路智庫,探討到底85年前中日雙方是如何走向戰爭的。筆者認為這場研討會的主辦者立意良善,尤其是在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侵略戰爭以後,與會學者專家們都十分憂慮台海很有可能如同85年前的盧溝橋一樣成為21世紀的火藥庫,所以我們當然有必要瞭解中日是怎樣打起來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李君山老師提到的幾個論點,也是筆者多年來一直思考的問題,甚至也是許多老一輩國民黨人不斷思考的問題,那就是這場戰爭到底該不該打?雖然中華民國在美國的支持下擊敗了日本侵略者,進而成為了世界四強,但最後的結果卻是因此失去了大陸。還好《開羅宣言》確保了台灣與澎湖回歸中華民國,否則我們真的就如同1975年的南越難民一樣只剩投奔怒海這一選項了。

似乎唯一在對日抗戰中坐收漁利的,只有中國共產黨而已。筆者訪問的抗戰老兵,多數不至於否定對日抗戰,只是他們覺得如果能晚個幾年開打,至少等殲滅共產黨以後再開戰或許戰後的政治環境對中華民國會更加友善。還有一些學者專家則認為汪精衛的路線可能更符合中華民國的利益,貿然對日開戰的結果固然有利於中共戰後奪權,但真正的受益者其實是美國。

持這類觀點的人,一般而言都是主張國共和解的大中華主義者,他們認為固然對日抗戰讓中共有了壯大的機會,但真正漁翁得利的並不是同屬中華民族的中共,而是本身並非東亞國家的美國。他們認為國民政府的對日抗戰,讓美國有了介入進而主導戰後亞太事務的施力點及正當性,而且還能夠以日本、南韓的駐軍持續包圍與遏阻中華民族的崛起與壯大。

他們並不支持中國全面依附日本,但對蔣中正在戰爭結果還沒有明朗前就全面押寶美國的決定持質疑態度,認為真正對中國有利的是先維持中立,讓美日雙方先相互消耗對方實力,等打出了一個勝利者後,中國再與之交往結盟。因此在座談會上,李君山老師以蘇聯領袖史達林(Joseph Stalin)以及山西省主席閻錫山「開戰不如參戰,參戰不如觀戰」的對日策略為例,認為兩人做出了比蔣中正更有智慧的抉擇。

史達林也想「觀戰」,但是納粹德國沒有讓他「觀戰」到最後,他也為此差點亡國。(作者許劍虹提供)
史達林也想「觀戰」,但是納粹德國沒有讓他「觀戰」到最後,他也為此差點亡國。(作者許劍虹提供)

蔣中正有本錢「觀戰」嗎?

一般而言,主張「開戰不如參戰,參戰不如觀戰」的人,也都認為烏克蘭領袖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武力抵抗俄羅斯的選擇極為「不智」,對所謂的「焦土抗戰」更是充滿了不屑。於是有了某位「戰鬥藍」老大,呼籲澤倫斯基效法汪精衛趕快與俄羅斯和談,因為當年的汪精衛先生談和也是為了避免「生靈塗炭」,不應該把主和的人都視為「漢奸」看待。

事實上如果有選擇,筆者相信澤倫斯基也好,蔣中正也罷都不會輕言選擇與俄羅斯或者日本開戰。澤倫斯基上台前主張修復與俄羅斯的關係,而蔣中正無論在戰前還是戰後都是著名的親日派。如果給蔣中正選擇,他更希望的是與日本聯合起來對付蘇聯,所以他也絕對稱不上是反日的好戰份子。既然如此,為什麼蔣中正不能學習史達林與閻錫山,「觀戰」就好不要「參戰」,更不要如他在1937年8月14日所做的決定那樣,命令88師直接對日軍「開戰」呢?

問題就是蔣中正沒有選擇!擺在他眼前的就只剩下「開戰」一條路。蔣中正的情況,更是沒有辦法與史達林、閻錫山兩人的處境相提並論。首先史達林確實是想要「觀戰」,不想要「開戰」或者「參戰」,所以他先後與納粹德國還有日本帝國簽署了《德蘇互不侵犯條約》與《日蘇中立條約》,希望德日兩方將目標對準美英以及中華民國等反共國家。

然而即便精明如史達林,也無法避免希特勒(Adolf Hitler)出爾反爾,在1941年6月22日撕毀《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對俄羅斯發起全面進攻。最終史達林還是「參戰」,只是他設法把對日本的戰爭拖延到日本已經奄奄一息的1945年8月才開打,這方面確實是他比老蔣精明之處。蔣中正不像史達林一樣同時面對德國與日本的包圍,兩個人的狀況首先就沒有可比性。

再來是史達林有強大的工業基礎,讓關東軍在經歷了張鼓峰與諾蒙罕兩起武裝衝突後放棄了「北進」的企圖,全面推動對英美的「南進」作戰。從地理位置來看,位於日本與蘇聯正中央的中華民國,是無論日本採取「北進」還是「南進」都不可能放棄的侵略目標。所以即便蔣中正想要「觀戰」,日本恐怕也不會給他這樣的選擇。

閻錫山從頭到尾只統治山西一省,面對的壓力當然比蔣中正小上許多。(作者許劍虹提供)
閻錫山從頭到尾只統治山西一省,面對的壓力當然比蔣中正小上許多。(作者許劍虹提供)

中央政府不是地方政府

除非日本的政府與軍人在九一八事變以前就想明白,不侵略中國而是與國民政府組成反蘇反共聯盟一起「北進」,否則蔣中正和日本之間的戰火就是沒有辦法避免。那麼為什麼閻錫山就可以一紙《汾陽協定》,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與日本山西派遣軍達成互不侵犯的默契?為什麼閻錫山可以第2戰區司令長官身份做到?又為什麼蔣中正無法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主席的身份做到?

答案很簡單,因為蔣中正領導的中央軍嫡系部隊打從抗戰一爆發,就是日軍的重點打擊與殲滅對象。畢竟打從1932年「一二八事變」以來,真正在前線利抗日軍的中國軍隊只有蔣中正的中央軍,如果不是第5軍及時趕到淞滬戰場,或許粵系第19路軍早已妥協投降。事實上第19路軍後來發動閩變反政府,同樣接受了來自日軍的援助。

長城抗戰的主力,同樣表面上是西北軍第29軍,實際上是中央軍第17軍。無論大刀隊的神話喊再大聲,都無法改變只有第17軍有足夠的能力給日軍造成麻煩與重大傷亡。更何況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同樣是中央軍第88師率先在八字橋上對日本海軍陸戰隊「開戰」所導致。所以就如同普丁(Vladimir Putin)不給澤倫斯基選擇一樣,日軍也不可能給蔣中正選擇。

俄軍要澤倫斯基承認克里米亞半島與頓巴斯為俄羅斯的領土,日本軍閥同樣要蔣中正承認滿洲國獨立還有華北五省自治,身為中華民國最高軍政領袖的蔣中正怎麼可能同意。就算蔣中正想要緩和與日本的關係,西安事變的結果也證明他的下場只會被自己人軟禁或者殺害。或許「戰鬥藍」老大所言不假,蔣中正與澤倫斯基都有不能言和的壓力,因為言和了就會是「漢奸、走狗、汪精衛」。

可問題是發動戰爭的罪魁禍首就是日本與俄羅斯,蔣中正和澤倫斯基或許做了不是最好但是唯一的選擇,但也不能因此就把「開戰」和「參戰」的責任怪到他們頭上。戰爭是俄羅斯與日本挑起的,侵略者自然要為自己的不智付出代價。然而我們回過頭去審視閻錫山,他不過是山西一省的領袖與維持半獨立狀態的軍閥,本來就有比蔣中正更多玩弄手段的空間。

與美國合作是蔣中正(圖左)唯一的選項,如果不這麼選,他就叫汪精衛或者閻錫山,不會叫蔣中正。(作者許劍虹攝於國史館)
與美國合作是蔣中正(圖左)唯一的選項,如果不這麼選,他就叫汪精衛或者閻錫山,不會叫蔣中正。(作者許劍虹攝於國史館)

提升中國地位的背水一戰

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導致蔣中正必須要硬著頭皮把抗戰打下去,那就是美國參加了太平洋戰爭,讓一心想要靠美國打贏日本,進而協助他抵抗蘇聯與肅清共產主義勢力的蔣中正有了希望與信心。筆者不談現在還沒結束的烏克蘭戰爭,純粹就第2次世界大戰的美國角度出發,其實不干涉舊大陸事務的孤立主義才是當年美國的主流思想。

甚至直到德國與日本投降之際,美國的主流民意還在寄望能重新回到1941年以前孤立主義的時代,沒有太多政治人物想要當世界或者亞洲的老大,去承擔本來不該由美國承擔的責任。所以說美國有意挑起中日衝突,趁機介入亞洲事務當老大,筆者個人認為這樣的說法並不成立。如果美國真的有這樣的想法,那也是1969年尼克森(Richard M. Nixon)上台後才正式成形。

對於蔣中正而言,中國沒有能力獨自同時面對蘇聯與日本這兩大侵略者的挑戰,哪怕是單獨面對蘇聯都沒有辦法。自然從遠交近攻的角度出發,他會希望聯合沒有侵略中國前科的美國抵抗這兩股力量。甚至他會希望美國把軍事力量投射到東亞,來平衡蘇聯與日本,這是為什麼蔣中正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就表達願意將大連和台灣租借給美國海空軍使用100年的原因。

從這點來看,蔣中正毫無疑問是美國印太戰略的奠基人,他也確實從美國的參戰為中國爭取到了許多好處。比如台灣與澎湖的回歸,還有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大常任理事國的席位,直到今天兩岸都還在享受他打下的這些基礎,只因為這些基礎的存在就如呼吸空氣一樣自然,常常讓兩岸的有心人士因此忘記了這些基礎的得來不易。

然而就如同許多人講的,接受美國援助也是有代價要負的,即便這些代價不見得來自於中華民國或者美國領導人的主觀意識。比如美國參戰後,雖開始援助國軍打擊日本,但是卻又因為需要拉攏蘇聯對抗納粹,不允許國軍以美援武器對抗共產黨。甚至還在政治上,要求蔣中正接受共產黨加入他領導下多黨派的聯合政府,這才是美國與中華民國二戰時主要矛盾之所在。

1947年北塔山事件中,被蘇聯空軍用來炸射國軍陣地的美援P-63攻擊機。(國史館照片)
1947年北塔山事件中,被蘇聯空軍用來炸射國軍陣地的美援P-63攻擊機。(國史館照片)

中華民國無法不選邊站

其實如果能夠選擇,誰又不希望如同二戰時的泰國或者芬蘭一樣,靠著靈活的外交及軍事手段周旋於同盟與軸心兩大勢力,當軸心國佔優勢的時候趁機進行領土擴張,等到同盟國反攻時再調轉槍口回頭打昔日的盟友,進而免除戰勝國的追討,甚至於取得比部份戰勝國還要好的結局。比如曾經幫助日本侵略緬甸與馬來西亞的泰國,等到日本投降後居然連賠款都拿到了,我們如何能不佩服這個東南亞小國的智慧?

可要有這樣的智慧並不容易,哪怕是李君山老師提到的史達林與閻錫山都付出過沉重的代價,蘇聯曾經差點被德國滅國,閻錫山同樣無法扭轉山西戰後赤化的命運,他在重慶、延安與東京「三顆雞蛋上跳舞」的名聲也臭到了21世紀的今天。泰國與芬蘭看似耍了些小聰明,但是他們背後所付出的代價,或許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悽慘也不一定。

蔣中正的悲劇,在於他沒有史達林那麼強,又沒有閻錫山那麼弱,無法靠自己擊敗敵人,又無法讓敵人忽視自己的存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也期望日軍能把注意力轉移到華北的8路軍身上,讓中日兩軍都能喘一口氣,可支那派遣軍就是不放過他,還動員52萬人兵力發動「一號作戰」,就是為了推翻蔣中正的國民政府,他又有多少選擇?

所以聯合美國對抗日本,乃至於在戰後繼續聯合美國反共,無論從哪一方面的邏輯來看,都是蔣中正唯一能走下去的道路。這未必是絕對正確的道路,但是如果不走這條道路,他就是汪精衛或者閻錫山,不會是蔣中正。當然李君山老師還比較了蘇聯與中華民國對美援武器的運用,似乎蘇聯紅軍有比國軍更高的自主性。

以美國不讓國軍使用美援武器剿共為例,戰後蘇聯在北塔山事件時曾經以美援P-63超級眼鏡蛇攻擊機打擊國軍,顯見蘇聯確實有更高的自主性。這點李君山老師的比較非常正確,但原因還是跟筆者前面講的一樣,蘇聯的工業實力遠超過中華民國,對高科技武器的運用也較不需要仰賴美國顧問的指導,硬是把雙方做對比其實並不公平。

*作者為中美關係研究、軍事寫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