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經濟觀察:香港發展科技創新遭遇資源詛咒,能否就此走上「高速道路」?

2022-07-24 13:10

? 人氣

做得很好,但還不夠

平心而論,雖然困難重重,香港的科創還是取得不小成績。比如剛剛慶祝20週年的香港科學園,在園區裡工作崗位達到17000人,其中包括11000名研發人員。今年就有278間初創企業從科技園公司的培育計劃畢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縱觀整個香港,香港科創界的就業人數,也由2014年約3.5萬人增加至2019年約4.5萬人;初創企業數量,由2014年約1070家增加至2021年約3800家。

但這些顯然還不夠,比如中國政府在2018年開始明確表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不過4年過去,雖說期間經歷了社會事件和新冠疫情,但依然沒有推出發展科創的中長期規劃。

其實,科技領域也在面臨全新變革,在中國被稱為「中國製造2025」,在德國稱為「工業4.0」,在美國稱為「工業網路」,稱謂不同,但內涵相似,大致可理解為,發展以新技術及智能生產為基礎,而不需要太多用地或勞動力的先進製造業。

這可能是香港的機會,香港的優勢是資金充沛、低稅收、高端學府雲集,劣勢是勞動力成本高、用地成本高。「工業4.0」恰恰能揚長避短。

香港政府似乎也在行動,新政府上台伊始,「創新及科技局」正式更名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突出「再工業化」。

在政府層面,香港或許可以放下身段,虛心學習一下合肥的經驗。過去十年,中國經濟成就最大的城市,當屬合肥。2011年時,「一文不名」的合肥GDP只有3600多億元,2021年則達到1.14兆元,這意味著合肥10年經濟增幅達到213%。

而且合肥的經濟發展質量並不低,不僅有液晶面板巨頭京東方,還有半導體企業長鑫和兆易創新,甚至在方興未艾的新能源汽車領域也培育出蔚來等企業。

合肥的成功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有一套邏輯還是有跡可循——聘請逾百位專家梳理適合當地條件的高新科技產業,然後每個高級官員都負責一條產業鏈,被稱為「鏈長」,這條產業鏈上哪個環節合肥缺失,就去找企業,大的企業就給好的環境和條件拉來建廠,中小企業則以國資領先投資,助力其快速做大。

短短十年,合肥經濟規模不僅翻了3倍有餘,在中國創新型城市排名中,高居全國第九。

香港的政府運轉效率在全球都數一數二,當然不會也沒必要完全拷貝合肥的路徑,但是這種「科學規劃,主動作為,目標管理,加大投入」的理念則可以學習。

新任特首李家超矢志於改善吏治,政綱中則強調對官員的績效考核,或許有助於推動科創。但新政府會不會推出中長期規劃,乃至推出何種配套措施,更能讓人們看清楚,未來五年,李家超究竟能否帶香港走上發展科創的快速路?

如果把視角拉高到整個中國,這個國家正處在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巨大轉折之中,成則邁入發達國家行列,敗則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位港大經濟學家向筆者形容,學界都在觀察這場轉變,因為它將決定中國經濟的氣質,有著「分水嶺」的意義。這場變革中,若香港搞好科創,將集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和科創中心為一身,在未來中國經濟版圖中,地位將空前重要。

如果把視角拉高到全球,中美對峙愈發嚴重,尤其在科技領域,各類禁運和限制層出不窮。對香港而言,這種局面危與機並存:危在於綁在中國的經濟列車上,西方國家對中國的限制開始波及香港;機會在於,對於已是世界第二經濟體的中國而言,不可避免地要與全球經濟廣泛聯繫,「超級聯繫人」香港可能比前十年更為重要,在科創領域也不例外。

如果把視角再次拉回香港,經過百餘年蓬勃發展,經濟降速,結構失衡,亟需尋找新的動能。恰如一艘大船,既有順風之勢,又有礁石之危,但渡過去就是一片新大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