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詠翔觀點:亞馬遜貝佐斯「得金球獎能多賣鞋子」的影視產業投資邏輯

2022-07-17 06:20

? 人氣

相對起來每年砸入業界第一的鉅資拍攝影片的網飛,因為收入完全來自會員訂閱的年費,他們需要產生更多時數的影片,讓會員總是看不完,心甘情願地每個月都續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亞馬遜、網購、網路購物、快遞(AP)
亞馬遜的尊榮會員服務,是讓它們成為全球最大的零售業者的重要原因之一。(資料照,美聯社)

事實上,這兩家公司對於影片的績效評估方式也有差異,亞馬遜認定的影片績效是吸引的新會員數目(他們用的方式是註冊會員繳費後,做的第一件事是看某一支影片,就代表這支影片帶來了一位新會員)。而網飛則是看影片被收看的總時數。當然,績效不好的影片都會被腰斬,而且「評價」一點都不會影響到影片的存活與否。

舉例來說,亞馬遜的《不做乖乖女》(Good Girls Revolt)和網飛的《超感8人組》(Sense8)都是符合左派政治正確性別平權,評價好到爆棚的影集,但也都因「績效」因素被腰斬──《不做乖乖女》給亞馬遜帶來的新會員太少,《超感8人組》則是收視時數和投入的拍攝成本差別太大。

不為賺錢拍影片,因為他們想賺的是別的

當然也有單位組織拍攝影片不是為了賺錢,像是台灣政府注資給公視,就不是期望公視賺錢回饋給政府──事實上公視根本沒有營利機制,為了避免被「商業」汙染,法律規定公視不能收商業廣告。

至於怎麼評估公視拍攝影片的績效,我想大家心中各有一把尺,至於我,看到這幾年引發話題的公視劇集《我們與惡的距離》、《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斯卡羅》,在看看給這些劇好評的是那些人(進步青年和「愛台灣」的),似乎和某個政黨的票源很像,大概也就懂這是怎麼一回事了。要知道進步青年對於商業導向的影劇作品是恨之如讎寇;而「愛台灣」的老獨新獨天然獨,過去一直對黨國控制的老三台洗腦台灣人大中國史觀的戲劇不滿,整天想要透過大眾影視作品(但不要自己花錢拍)「灌輸」大眾「正確的」台灣民族史。

如果政府的公視可以滿足他們這些意識形態需求,片子拍得好不好,能不能賺錢,可不可以帶動產業,誰在乎啊!就這個角度來看,民進黨政府拍攝這些影劇的「績效」顯著,成功地讓支持者感到投票給這個黨是值得的。

20211002-公視《斯卡羅》劇照。(公視提供)
公視《斯卡羅》播放時,受到很多台灣民族主義者的好評。(資料照,公視提供)

從共產黨成立以來,拍攝影片(其實是包括其他形式的影劇和所有的文學作品)這種事就只有一個目的──給大眾作政治洗腦,至今仍然沒有太大的改變,也因此中國拍攝某種類型劇紅到一定的程度,常常就會被中央一聲令下給暫停了──害怕戲劇過熱會有政權難以控制的效應(例如民眾看到英明神武的雍正大帝,忽然抱怨起當今領導......),過去幾次清裝劇禁令我想大家應該都略有耳聞。也因此我們要評估中國劇的成敗,也不應該用商業角度例如賣到幾個國家,在幾個國家創造收視冠軍之類的標準。

像是這兩年的票房驚人的中國電影《長津湖》系列,不管你怎麼嘲笑它幾乎沒有海外市場(根據網站Box office統計,兩部《長津湖》電影幾乎都沒有海外票房,來自本地的票房占比幾乎是100%)──其實對於一個擁有14億人口內需市場國家的片商,是我也不覺得需要「出國比賽」,事實上今年上映的《長津湖之水門橋》光靠中國本地市場,就能進駐全球票房排行前五了。但對於中國政府來說,這部電影已經阻止了6.2億多美元進入好萊塢片商──也就是美國人的口袋了,更別說這其中對於這麼多的觀眾,偷渡了什麼「習近平思想」的政治意識形態洗腦了,當然是非常成功的。

搞清楚對方的目標,才能對對方的動作做出忠實評價

其實不光是影視產業,各種產業經營、政治甚至是小朋友的童言童語,我們都要弄清楚這些動作的目的,針對他們想要達到的目的去分析策略、評估績效,才能對於它的成效做出準確而有意義的評價。老喊「你沒做到這個那個」去非難人家,結果人家根本沒把那個當目標,這不是很無聊、很浪費力氣、很沒有意義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