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所得差距爆增為149倍,變色的經濟成長

2022-07-04 07:20

? 人氣

疫情讓經濟衰退、也讓各國所得差距拉大,台灣亦相同。圖為南韓首爾民眾看著火車站的螢幕播放北韓新冠疫情的新聞(資料照片,美聯社)

疫情讓經濟衰退、也讓各國所得差距拉大,台灣亦相同。圖為南韓首爾民眾看著火車站的螢幕播放北韓新冠疫情的新聞(資料照片,美聯社)

財政部公布2020年度綜所稅申報資料,最讓人震撼的是:最高與最低所得從2019年的130.2倍,快速惡化為148.6倍,這個數據,讓原本值得稱道的經濟成長表現,不僅大大失色、甚至是變色走調了,而且2021年的數字很有可能繼續擴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根據財政部的資料,2020年綜所稅申報戶共646.2萬戶,如果根據所得高低分成20等分位比較,最低5%平均所得僅有3.4萬元,但是最高5%平均所得505.3萬元,最高與最低差距倍數已接近149倍,不僅這個數字高得是讓人不安,近幾年差距擴大的速度之快,同樣讓人感到心驚不已:2011年前尚不到100倍,大致在80多倍到90幾倍,但之後即破百倍,2014年到110倍、2018年到122倍,2020年就到149倍,其間雖然2014與2015年曾短暫縮小,但隨即又持續上揚。

傳統上觀察所得差距的方式,多以家庭所得分為五等分,再看最高所得級距(前20%)與最低所得級距的平均所得倍數,許多時候也以吉尼係數作為比較,2020年台灣每戶可支配所得的差距倍數為6.13倍,以國際比較來看,算是所得分配相對平均的國家;同樣的數據香港超過20倍、美國16倍,連向以所得分配平均著重的日本也比台灣高。台灣的所得分配似乎毫無問題。

但如看另外一個數據─即根據財稅資料、分20等分作的比較,則因分得更細,所以最高與最低所得組別的差距倍數更大而顯得更為「觸目驚心」。

到底那個數字較「準確」、或是說較值得關切與比較?學者專家算是各有各的說法與偏好:五等分比較主要是有利於國際比較,缺點是不夠精細、台灣用的家庭所得資料是以問卷調查而來,精確程度亦受質疑。20等分的優點是更精細、用財稅資料為依據的準確性亦更高,但有人則認為其主要是用來衡量金字塔尖端的集中情況,未必能表現整體風貌。

不過,較正確的作法應該是2種數據都要看,只要是同樣來源與同樣方式計算的數字,都可拿來比較其趨勢變化,因此2020年的20等分所得差距飆到近149倍,是該警惕的訊息。

近2年台灣經濟成長率表現都不錯,成為蔡政府表彰功績的重要數據;2020年經濟成長率雖然只有3.36%,但那年是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經濟跌入衰退的年代,能保有正成長的國家只有幾國,2021年的6.57%更是近11年來最高成長率。但從149倍這個數字來看,這2年的經濟成長,可說是有缺陷的不平衡成長。

何以致之?疫情重擊經濟,但受創者幾乎集中在服務業部門,內需產業一片慘淡,從運輸、遊覽車、餐飲、觀光旅遊、零售、文化娛樂…..,慘的時候是業績直接歸零,更多的大小商家在這段時間「整修停業」、或是乾脆直接關門大吉。與此同時,出口(特別是科技產業)拉出兩位數成長的長紅業績,科技業者分紅年終更勝以往。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