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日武觀點:今年第一盞橘燈─宣示我們的電力政策真的錯了!

2022-07-04 06:30

? 人氣

錯誤的能源政策讓電吃緊,是不能不面對的現實。(柯承惠攝)

錯誤的能源政策讓電吃緊,是不能不面對的現實。(柯承惠攝)

6月29日,天氣並不算太熱,全國最高溫是羅東的36.1度,高雄僅34.8度,大台北地區最高溫則是新店的34.7度。但是就在這個用電量並未創新高,理應平淡無奇的一天,代表供電警戒的橘燈卻亮了,實際備轉容量率一度只剩3.37%,意味著當時已經瀕於「限電」的邊緣,也暴露出總統蔡英文主導的電力政策確實大有問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和已逝的父親一樣,深深體會「冷還可以多穿衣服,熱卻完全沒辦法」的無奈,也和一位學弟一樣,承認「夏天有冷氣和沒冷氣是天堂地獄之別」。曾經,我用上山避暑來避免吹冷氣(我應該是全國第一位在同一家偏遠觀光區旅館longstay兩個月的怪胎),但這3年來因疫情所限而喪失這項抉擇,也因此對夏天的跳電限電毛骨悚然。

但別亂栽贓,我不是想要讓核四廠絕境重生的擁核派…用商管語言來說,核四已經是沉沒成本(sunk cost),不應該影響電力政策的抉擇。本文只是由我這個「非技術性人員」提供一個「非技術性個案研究報告」,用商管常識說明我們的電力政策有什麼問題,當作一個「學以致用」的範例,僅此而已。

表面上不缺電,實際上供電吃緊!

表面上,台灣真的不缺電…去年年底台電系統的總裝置容量(total installed capacity)已經達到5116萬瓩,而今年預期的瞬間最大用電量也只不過4000萬瓩出頭…這是許多門外漢相信台灣不缺電的主因,也是綠營高官一再宣示台灣不缺電的底氣所在。

然而,裝置容量只是代表發電機正常運作下所能產生的電力,裝置容量的富餘並不代表必定有電可用。用一般行業來比喻,裝置容量就是俗稱的「產能(capacity)」,例如每天可生產一萬件成品,但廠商的產能利用率(capacity utilization)通常都會遠低於100%,主因當然是需求不足,但有時候確實是力有未逮,例如生產設備故障、人力數量與素質的瓶頸等等。

圖1顯示了兩個關鍵問題的存在。首先,並不是每一部發電機組都隨時隨地可以全力發電。對火力發電機組而言,即使燃料儲備沒問題,也必須定期停機維修,而且還可能意外發生各種故障,包括機組溫度過高衍生的「熱中暑」。其他發電方式也有同樣的問題,而且還另有考量,例如水力發電必須顧及水庫的儲水量與農業、民生需要,太陽能發電取決於日照強度,風力發電則受到風速的限制。扣除這些客觀與主觀因素後,剩餘的才是實際上可以達成的「最大供電量」,而此一供電量與當天最高用電需求(尖峰用電量)的差距則稱為「備轉容量(reserve capacity或operating reserve)」。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