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日武觀點:今年第一盞橘燈─宣示我們的電力政策真的錯了!

2022-07-04 06:30

? 人氣

我無法揣測政府調漲電價背後的政治算計,但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心裡有數的是,在台電維持較低的基本負載,並開始外購電力之後,電價上漲的壓力就逐漸累積,而隨著外購綠能的增加,遲早會讓漲價壓力破表,今年燃料成本大漲只是提早了這個進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為什麼呢?主要原因在於,相對於自發電力,外購電力必定是虧本生意…外購電價同樣要負擔火力發電廠的燃料、人事、與折舊等費用,而且民間電廠每度電還必須分攤較高的銷管成本,考慮發電設施閒置期間的折舊,並納入預期的利潤。綠能方面雖然不需要考慮燃料成本,但其他考量都和火力發電大致相同。

這就導致每度電的外購成本遠高於台電自己發電的成本。表1用幾個相同的發電方式,比較了台電110年購入與自發電力的每度電成本。這其中,綠能的成本高於火力發電,主要原因並不是發電設施比較昂貴,而是裝置容量利用率偏低所致,風力部分還涉及「技術移轉補貼」,在經濟部的第3期計畫獲得落實而用競價決定投資經營權之後可望大幅下降。

表1
表1

綠能裝置容量利用率偏低的問題已經在前文略有提及。在太陽能方面,雖然從凌晨第一線曙光出現後就可以發電,直到夜幕低沉為止,但以台灣的夏天而言,通常只有早上9點到下午3點這段期間,可以達到50%以上的裝置容量利用率,而冬天的發電效率大約只有夏天的7成。風電部分則取決於實際的風速,台電的資料顯示冬夏差距甚遠,但全年平均的裝置容量利用率只有2成5到3成之間。相對的,做為基本負載的自有核能與火力發電,卻不難達到9成左右的裝置容量利用率,兩者每度電分攤的各種固定成本堪稱是天壤之別。

更慘的是,台電還不能不買,一方面是必須藉此補足尖峰負載,另一方面是雙方洽訂購電合約時,或則已經另行提供了設施閒置的補償,或則是約定無條件收購每一度電。前者幾乎都出現在民營火力發電廠,而後者則全部出現在綠能部分,如果台電不買就等於白花錢或違約,而買了就必須使用,結果必定是縮減自有機組的發電量,讓自發電力的每度成本也隨之上升。

總之,壓低台電的基本負載,依賴外購電力來彌補尖峰電力需求,其中又伴隨著鼓勵推廣綠能,最後結果必然是夏日午後供電不穩定,可能陷民眾於「酷暑地獄」之中,然後要求民眾「共體時艱」,而且台電還必須吞下「電網韌性不足」的惡名,並因為外購成本較高而逐漸轉盈為虧,最後被迫用全民的荷包來彌補虧損…所以我才會說,我們的電力政策真的錯了!

*作者為大學退休教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