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仲淵推荐:海納百川的承載體,紫禁城留下的不只是歷史

2022-07-09 05:10

? 人氣

歷經明、清2個中國史上最後的封建王朝,紫禁城埋藏了大量的歷史資料,本身也是歷史的見證與參與者。(資料照,時報出版提供)

歷經明、清2個中國史上最後的封建王朝,紫禁城埋藏了大量的歷史資料,本身也是歷史的見證與參與者。(資料照,時報出版提供)

論中國自明、清以來的政治演變,紫禁城是繞不開的話題。它初建於明朝,鼎盛於清代,迄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曾是封建皇權的象徵,是帝王將相的舞臺。直到宣統皇帝於1924年因政變而出走北京,紫禁城再也不是「天高皇帝遠」的存在,藉著作者龐大史料的蒐集及分析,我們能翻過厚厚的朱牆,揭開紫禁城的過往面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翟老師原本是明、清古文物鑑定修復的一員,而回首紫禁城過往的歷史時,對於宮內建築與其用處做了非常完整的詮釋,是很值得玩味的點。本書內容圍繞著整座紫禁城的興衰,進而講述整個中國的歷史進程。

而內容又可分為3大類做為探討,分別為「故宮的禮儀」、「帝王家的故事」、「政治的肇始與紛擾」。

紫禁城是個封建等級極度森嚴的象徵,內部的禮儀繁瑣慎重,造就出諸多中國獨有的文化儀式,而許多重大的歷史進程也多關乎於禮儀。例如嘉靖皇帝是明武宗的堂弟,由於明武宗死後膝下無子,就由嘉靖繼位,嘉靖在繼位前與權臣爆發「大禮儀」事件,其焦點在於是否從正門「大明門」進行登基大典。表面上來說,這是一個簡單的儀禮之爭,實際上,暗藏著嘉靖皇帝與臣子的權力鬥爭。

紫禁城(圖/取自Unsplash)
紫禁城紅牆綠瓦內藏著中國,乃至東亞史的眾多史料與秘辛。(資料照,取自Unsplash)

我們提到家國之事,當然離不開皇子們的教學,相較於滿清皇子的兢兢業業,明朝皇帝就顯得比較個性突出了,每個皇帝基本都有自己的「雅興」,如朱見深玩瓷器、朱由校玩木工,且樂此不疲,到了明朝後期這種狀況愈發明顯,也使國力走向衰敗。

究竟是體制哪裡出現問題?在這過程中,皇族、宦官、文臣、武臣間的關係又是如何巧妙地取得平衡?本書(大明紫禁城)將為你提供解答。

紫禁城由於政治地位上的特殊性,也會因為不同時代的政治肇始與紛擾,而改變著內在與外觀,舉個書中有趣的例子,嘉靖皇帝早年英明苛察,晚年則稍嫌自負,奉天殿是三大殿之一,取奉承天命的意思,是朱元璋以來就定下的名字,然而在嘉靖年間遭雷火燒燬,嘉靖重修皇殿時,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將奉天殿改名為皇極殿,群臣們再怎麼謾罵,也奈何不了頑固的嘉靖。

清兵入關後,面對剛打下的天下,經過殘酷鬥爭洗禮的新王朝最迫切的願望就是休養生息,被戰爭整得滿目瘡痍的皇城宮殿急需修復。新皇帝最迫切的願望就是和,順治第2年即將皇極殿重新命名為太和殿。

 20170907-紫禁城的太和殿,在明代名為皇極殿,是明朝天子接見臣子之處。(秀威資訊提供)
紫禁城的太和殿,在明代名為皇極殿,是明朝天子接見臣子之處。(秀威資訊提供)

從奉天至皇極,又從皇極至太和,一部中國中央治術史活生生地展示在這裡。

紫禁城幾乎代表有明以來中國的最高政治核心,這裡的皇帝都曾在同一個宮殿,坐在中央的龍椅之上,受到百官的朝拜,但同樣是在紫禁城,竟能出現雍正那樣每天5點起床、6點準時上班的勤懇皇帝,亦有放蕩不羈、建立豹房,寵信宦官的正德皇帝存在。

讀懂了故宮的統治哲學,我們就能知道它的興衰起伏,從而了解隱藏其中運行方式,進而掌握皇權統治的奧祕。

紫禁城有一種魅力,卻是海納百川的承載體,不僅裝著中國史,本身也在中國史中沉浮,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角度。以這座皇城的角度來勾畫整個朝代的興衰,相信對於讀慣了常規歷史的我們,將是令人驚豔的感受。

歷史之外,還有演變與見證

紫禁城做為曾是全中國最高權力核心的居住地,其歷史文化內涵之深厚,使我們在談論滿清皇朝時,絕對無法迴避其特有的價值與意義。紫禁城起始於大明永樂,終結於遜清溥儀,在600年的歲月裡先後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執政。這裡是決策和發號施令的中樞系統,紅色的牆,黃色的瓦,即象徵封建王朝至高無上的權力。

這本書(大清紫禁成)最有趣且驚豔的特色,在於以紫禁城的角度講述滿清王朝的興衰。許多人都有一個誤區,認為紫禁城的文化即為宮廷文化,是做為紫禁城皇宮內特有的傳統。紫禁城文化固然豐富多樣,宮殿建築、宮廷收藏和宮中的文化活動,都是歷朝歷代集大成者,代表著中國古代官式建築的最高水準。明、清匠人參考《周禮.考工記》建設「五門三朝」、「前朝後寢」、「左祖右社」等體現儒家的理想體制,使紫禁城蘊含著深度的政治、文化意義。

但是,紫禁城的文化與歷史遠不僅於此,它雖不是歷史的開始,卻是海納百川的承載體,不僅裝著中國史,本身也在中國史中沉浮,就拿太和殿旁隆宗門的匾額來說,它的左側插著一支箭,到現在都還留著,該箭起源於嘉慶18年,天理教在京城發動叛變,民眾在宮廷內太監的幫助下順利攻入皇宮內院。雙方激戰中,一支箭就射在了匾額上。

嘉慶返回皇宮後,看到匾額上的這支箭,下令不允許拔出,要讓這支箭留在這裡,時刻警惕著自己和後世皇帝。這次起義讓嘉慶下了罪己詔,並稱其為「漢、唐、宋、明未有之事」。

宮殿不是一成不變,歷史在變,文化在變,紫禁城雖然佇立600年,時間卻慢條斯理地改變著它的獨特風貌,所留下來的不只是歷史,還有演變與見證。

再舉一例,奉先殿內設有鐘錶館,專門陳列自康熙以來收藏的西洋鐘,它們就是交流的物證,西方的傳教士用這些新奇的玩意打開紫禁城厚厚的城門。康熙皇帝廣納這些傳教士,讓他們培養專業的測繪人員,並對世界開展座標測量,從而製作中國歷史上首部繪有經緯網的《皇輿全覽圖》。

當然,紫禁城的儀禮、制度不僅關乎於皇城之內,更會改變皇城之外,乃至於整個中國的歷史進程。拿最有名的1792年「叩頭之爭」做為例子,康熙以來,由於中國傳統禮儀無法與天主教義相容,雙方屢次在學術和政治上發生衝突,表面上來說,這是外國人無法適應紫禁城禮儀的簡單爭端,實際上,阿美士德使團與嘉慶皇帝的誤會,卻間接斷送滿清提前走向近代化的機會。

沒有明朝皇帝如此「個性突出」,大多勤儉治國,這與嚴謹的皇子教育密不可分。畢竟是在異族之地進行統治,統治者必須兢兢業業,康熙幼年學習漢學甚至「必以一百二十遍為率」,可謂勤懇至極。他們在紫禁城的生活是如何?為什麼擁有勤政作風的朝代會在近代化襲擊下無法站穩,最終走向衰落,本書將為你提供解答。

本書的作者是明、清古文物鑑定修復的一員,回首故宮過往的歷史時,在保持對中國史敘述的完整性下,對於宮內建築與其用處做了非常完整的詮釋,書內總能學到異於常規史書的精彩見解,使我們能更鉅細靡遺地了解隱藏在紫禁城中的帝王治術奧祕,進而掌握近六百年紫禁城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和未來。

讓我們翻開正文,一同揭開紫禁城的祕密。

《大明紫禁城:從草原霸主逐鹿中原到煤山自縊》(右)與《大清紫禁城:從愛新覺羅稱霸華夏到王朝輓歌》立體書封(時報出版提供)
《明清紫禁城風雲錄》(全二冊)立體書封(時報出版提供)

*作者為「歷史說書人 History Storyteller」粉專創辦人。本文選自《大明紫禁城:從草原霸主逐鹿中原到煤山自縊》與《大清紫禁城:從愛新覺羅稱霸華夏到王朝輓歌》(時報出版)推荐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